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优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优化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规划原则,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需要大大扩充。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当城镇化率超过50%之后,常住在城镇的人口即市民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群。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的特色、文化和品质将愈显重要,日益成为彰显城镇个性的核心元素。基于上述城市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制定更加全面系统、富有前瞻性的目标体系,以此引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优化

基于上述规划原则,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需要大大扩充。由于当前中国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跨越50%,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10]为主体的新时代,因此单一探讨城镇化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不足以支撑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诉求,必须要从城市型社会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出发,确定体系综合、内容全面的全新发展目标体系,以此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型社会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城市经济占支配性地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向城镇地区高度集聚,促使城市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占据支配性地位。受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城市经济的这种支配性地位通常在城镇化率达到50%之前就已经实现(魏后凯,2013)。而进入城市型社会之后,现代服务业发展将进一步加速,经济服务化和高端化趋势加快,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日趋融合,新兴产业和新的业态将不断涌现,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11]

(2)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

当城镇化率超过50%之后,常住在城镇的人口即市民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群。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量的进城农民将逐步融入城市,并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生活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全面实现市民化,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将成为主流,并占据主导地位。

(3)城市品质受到高度重视

从国际经验来看,50%的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由加速推进转变为减速推进的一个重要拐点(魏后凯,2013)。一旦越过这一拐点,随着城镇化率在数量上的减速,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将成为其核心关注点。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的特色、文化和品质将愈显重要,日益成为彰显城镇个性的核心元素。

(4)城市发展趋向集群化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的空间不断扩展并向四周蔓延,出现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的趋势。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使临近的大中小城市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诸如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城市网络等高级空间形态(魏后凯,2013)。这种城市集群化趋势也是城市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12]

(5)绿色休闲空间备受关注

在城市型社会,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聚在城镇空间,虽产生了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资源、能源和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但也带来了交通拥挤、房价高昂、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魏后凯,2013)。为了克服“城市病”,世界各国在进入城市型社会之后,除了对一些大都市进行控制和疏散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绿色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的规划建设,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www.xing528.com)

基于上述城市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制定更加全面系统、富有前瞻性的目标体系,以此引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是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规划》提出,在2020年国家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将缩小约2个百分点[13],逐步实现1亿名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一目标改变了以往单一注重指标高低的做法,更加关注到两个城镇化率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半城镇化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作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核心突破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战略思维

(2)城镇化的格局更加优化

与城镇化人口分布相匹配的是城镇化载体的布局与发展。实际上就全国而言,目前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各类国家战略性区域的不断设置,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的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未来将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城镇化格局从国家尺度上形成了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空间框架,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区域格局演变历程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区域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城镇化品质诉求的回应。在这一框架的基础之上,各地可以更加因地制宜地探索与完善城镇的规模结构,突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等一系列措施手段,从而实现各级城镇化载体差异有序地支撑城乡和谐发展的目标。

(3)城乡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城乡发展现有的基础和特征。新型城镇化理念中所包含的很多内容实质上均是针对过去土地城镇化过快、空间集约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在于转变既有的错误模式,让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严格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逐步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同时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乡经济生活的主流,大幅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切实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整体水平,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切实地塑造更加科学、可持续的城乡发展路径。

(4)城乡生活环境和谐宜人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水平。因此必须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使其覆盖全部的常住人口。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14]。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还将进一步促使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城乡发展更加个性化、特色化,城乡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

(5)城镇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必须意识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构建良性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才能够切实有效地保障城乡发展不断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实现城镇化路径的全面转变。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在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消除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