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

(1)“发展是硬道理”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聚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当今世界发展主题的敏锐洞察,是一个颇具时代感和国际性的科学命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经典表述,对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想的与时俱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研判世界大势和世界格局,洞察到世界时代主题已经开始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及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蕾多时,首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思想。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工商会议访华团时更直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6]邓小平同志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包含在其中的重要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中央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和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理论基础。正是在这种科学判断的指导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并为“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发展的道路从来就不是笔直的。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所以在思想理论界开始出现姓“资”姓“社”的争论,在指导思想上对是否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动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有受到冲击的危险,中国再一次处在选择前进方向的十字路口上,再一次面临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勇敢地站出来,力排众议,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平息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厘清和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著名论断,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决心和勇气。

“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决定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7]邓小平同志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高度,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化,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继续发展,要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持续发展,就是要不断“做大蛋糕”,为改善民生打下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为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不要发展了,也不是要搞杀富济贫式的再分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8]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要求,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方针决不能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也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贫困人口逐渐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依然不高,发展中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部分居民生活条件依然较差,生活水平不高。同时,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进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可走,仍然需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化解发展中产生的矛盾。

(2)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9]“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也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的经济指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十三五”时期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高度契合,“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规划。今后5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1](www.xing528.com)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首先,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要求全面覆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目标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其次,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要求全面覆盖全体人民,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全体人民一个都不能少,是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再次,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要求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村,不留死角,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首要的就是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些目标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奋力拼搏才能实现,一句话就是加大发展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使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经济领域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领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地区、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人均水平、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不充分。中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充分;经济总量虽然跻身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很低,发展还不充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充分;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多限制阻碍发展的因素,深化改革还不充分。发展不充分是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而发展的不平衡又会反过来加剧发展的不充分。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中国经济领域与社会等其他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存在所谓“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程;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实现了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但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差距逐渐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在城乡发展方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日趋严重。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区域城乡各地区以及不同群体协调平衡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首先,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其次,经济社会、区域城乡发展是否平衡和协调,不单纯属于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如果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就会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甚至出现阶级分化,就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再次,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必须着力补齐。只有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发展了,才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打开发展新局面,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要破解这一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城乡和不同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定点帮扶、定向扶贫当然是必要的,但不是根本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绝不可能停滞等待,相反还需要在调结构、转方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率先发展。因此,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要撸起袖子,拿出改革开放之初的劲头,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十三五”时期,中央要求紧扣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争取尽快扭转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它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即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飞跃,中国人民从站立起来到富强起来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即以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95年前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但前途又是多么渺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伟大的梦想,需要付出百倍艰苦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首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70年的艰苦探索和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人口数量大,资源相对不足,所以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很低,人民生活并不富裕,贫困人口还没有完全消除,全面小康还没有完全实现,经济建设还需快速发展,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尚存在短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济发展永远都是基础,没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保证,“五位一体”建设就是空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坚定“四个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