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近代农业经济思潮探析

西方近代农业经济思潮探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近代农业经济研究,是从18 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产生开始,到19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结束。这一时期,正好处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重农主义认识到,靠牺牲农业而发展的工商业是难以持久的,农业的凋敝反过来必然会阻碍工商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此后,农业经济研究的更大发展是在德国。18 世纪中叶经济学界的“官房学派”,已经对作物耕种、农地利用、农事经营等有较具体的研究。

西方近代农业经济思潮探析

西方近代农业经济研究,是从18 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产生开始,到19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结束。这一时期,正好处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从18 世纪60年代开始,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需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广阔国内市场;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特别是牛顿力学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业,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Arthur Young发明的科学(保护)农业方法,曾引起英国18 世纪的农业革命(林毅夫,2008),农业的高生产率和发达的工业,促进了早期的城市化商业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后,农业的增长方式和地位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随着现代要素的投入、农业制度与组织变迁、农业结构变化、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社会结构也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这一时期的西方农业经济研究,也从重视研究农业与商业、手工业的关系,转变为研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从重视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作用,转变为研究农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各个环节中科技要素应用的重要作用;从重视研究农业生产的过程、产量、效益,转变为研究农业生产的经营、布局以及农产品的运输等诸多链条等等。

18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在法国的重农学派,面对由于封建剥削的加强和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而造成的法国农业的衰落,提出了反对重商主义,提倡重视和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重农主义认识到,靠牺牲农业而发展的工商业是难以持久的,农业的凋敝反过来必然会阻碍工商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此后,农业经济研究的更大发展是在德国。18 世纪中叶经济学界的“官房学派”,已经对作物耕种、农地利用、农事经营等有较具体的研究。德国农学家阿尔布雷希特·丹尼尔·泰尔(Arbrecht Daniel Thaer)所著的《合理的农业原理》一书,首先提出农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原理,提出了农业静力学原理。并大力宣传轮作制,以代替三圃制。(www.xing528.com)

18 世纪后半叶,德国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旧有的农业制度存在许多缺点,建议采用英国农业中发展起来的技术革新,彻底变革德国农业。哥廷根大学的戈特洛布 · 冯 · 尤斯蒂(G.H.Gottlob von Justi)出版了两卷本的《论欣欣向荣的农业所遇到的障碍》,提出了改革农业的方案,主张废除耕作强制,瓜分公有土地,合并分散的耕地地块,消除农民的杂役负担。泰尔的学生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屠能(Johann Heinrich Th nen),进一步发展了泰尔的思想,他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用抽象法假定了一个孤立国,国中只有一个城市和四周的农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农业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理论,即农业集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或农业圈境说)。

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认为,纯农业国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纯农业国资源利用程度低、分工协作发展程度低,普遍存在分散、保守、迟钝;工业的发展需要高度发展的农业,也只有建立和发展工业,农业本身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论述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

此外,德国还有强调发挥农业政策作用的农业政策学派,代表人物有戈尔兹、康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