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稳两增两提”。“两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整体素质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是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为着力点,调整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二是以构建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为目标,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适度调整主产区玉米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1)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从需求来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各种农产品的数量需求不仅会增长,而且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供给来看,农业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在减少或恶化,农业生产只能通过技术进步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增加农产品数量的供给,又要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生态安全。

二是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业。我国已经进入了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绿色健康养殖业成为重要趋势。绿色健康养殖业是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主要内涵,数量、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发展的可持续养殖业,追求“产品被社会接受、经济效益高、生产模式可持续”三个特点,体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业,应当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水产养殖业要推广优良品种,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化养殖场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经验。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水平。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就是利用区域内独特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立足当地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同时,也要注重创立一些特色品牌产品,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发展特色农业时还有一点应特别注意,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所以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各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

(2)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稳两增两提”。“两稳”即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两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整体素质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两提”即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3)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

一是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为着力点,调整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着眼于稳定面积和提高地力,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实现“藏粮于地”。着眼于提高单产和提高品质,加快新品种繁育,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的激励机制,力争在种业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实现“藏粮于技”。着眼于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保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改善生产经营者的储粮条件,保持和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烘干和储备规模,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实现“藏粮于民”。(www.xing528.com)

二是以构建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为目标,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作为西部地区,西北地区要保护生态环境,在年降水量300mm 以下的旱作地区继续实施压夏扩秋,适度调减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马铃薯、牧草种植面积;在绿洲农业区稳定棉花、瓜果种植面积,发展设施蔬菜和特色园艺产业;在农牧交错区通过坡耕地退耕还草、粮草轮作,积极发展草牧业;在草原牧区要推进草畜平衡,推广划区轮牧、舍饲半舍饲,恢复草原生态。西南地区要促进农民增收,严格保护平坝水田,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大力发展园艺作物、中草药等特色农作物生产,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渔业,加快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

三是以“保、调、稳、扩”为重点,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坚决保住水稻、小麦口粮生产,确保8 亿亩的口粮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稳定北方粳稻和南方双季稻种植面积。适度调整主产区玉米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稳定发展棉、油、糖生产,巩固新疆棉花、广西和云南甘蔗长江流域油菜等传统优势区域生产能力,确保一定的自给水平。积极扩大大豆杂粮、薯类等其他作物生产面积,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巩固提升南菜北运冬季瓜菜生产能力,发展西部特色高原蔬菜,保证区域和季节均衡供应。

四是以“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大力发展草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积极推进饲用粮生产,在粮食主产区,按照“以养定种”的要求,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等,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闲田,种植优质牧草,加快建设人工草地,加快研发适合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牧草收割、加工、青贮机械,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优化畜产品供给结构。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根据资源承载力和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设施,积极发展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等技术。

五是以“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为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开展加工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专用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配送营销体系紧密衔接。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主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改造升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引导发展传承农耕牧渔文化、科学普及体验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六是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把产品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着力选育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促进农作物品种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抓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监管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大力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