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钢铁市场结构性矛盾及成因分析

我国钢铁市场结构性矛盾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就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钢铁企业普遍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5]前文已指出,就中国国情而言,无论是整个钢铁业,还是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等亚行业,市场组织结构都表现为以小型企业居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由此导致对钢材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进而使钢材产品的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我国钢铁市场结构性矛盾及成因分析

(一)企业规模经济

就钢铁业而言,影响其市场集中度高低的基本因素是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一般而言,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水平越高,其生产效率就越高,市场竞争力也越强,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就越大,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然而,就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钢铁企业普遍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业内企业平均产能低。2010年,我国大陆钢铁企业数目接近8000家,其中粗钢生产企业350多家,平均产能规模仅为179万吨。钢铁工业是规模经营显著的产业,国内外专家认为年产钢300万吨为最小合理规模,规模偏小使企业投资能力偏低,缺乏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平均产能较低还与行业内企业规模结构有关。[35]前文已指出,就中国国情而言,无论是整个钢铁业,还是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等亚行业,市场组织结构都表现为以小型企业居多。为了谋求生存和利益空间,这些小型企业往往会同其他企业争原料、争能源、争资金、争市场等,从而引发过度竞争,进一步导致整个钢铁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可以说,我国大陆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是在规模不经济的状况下进行生产的。国研网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陆还没有粗钢年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的非集团性企业,年产量在2000万吨以上的非集团性企业也仅有宝钢股份公司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这两家。

第二,中小型企业数目迅速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由此导致对钢材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进而使钢材产品的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为获取丰硕的利润回报,大规模的政府和民间资本进入钢铁业,各地区也上马了大量中小型钢铁项目。2003年至2010年,我国大陆钢铁业小企业数量从3525家增加为6919家,增长了96.3%,年均增速达到10.1%。由于中小型钢铁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充分发挥钢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加之中小型钢铁企业数量激增,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大陆钢铁业市场组织结构的分散化特点。

(二)行业进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者处于与已存在的企业相比不利的竞争地位和使已存在企业能长期获取正常利润的因素。若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大,专用性强,技术复杂,老企业较之新企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新企业进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则新企业难以进入,市场集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反之,若进入障碍低,新企业易于进入,则会导致集中度下降。退出壁垒是指,当出现市场前景不明、经营业绩下降等情况时,那些阻挠在位企业退出市场的各类因素。(www.xing528.com)

我国大陆钢铁行业的进出壁垒主要包括:政策壁垒、资本壁垒、技术壁垒[36]近几年,我国大陆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然而,其中的很多投资项目规模较小,一旦项目投入运行,并不能发挥钢铁业的规模经济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较为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陆钢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运行之初需要规模相当大的启动成本,加之钢铁企业是地方财政的利税大户,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这就使市场退出壁垒居高不下。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大陆钢铁业就表现出“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的特点。

(三)各级政府行为

当前,我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地方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钢铁业自然成为各地的支柱型产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来源,也有利于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大陆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以GDP为主要指标。在这种行为导向下,积极发展钢铁业是大多数地方政府的一致性选择。由此,各地的钢铁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性遭到扭曲。

第一,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严重。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以及政绩考核的压力,对其他地区钢铁企业并购本地区钢铁企业的重组行为并不予以积极配合,甚至利用地方行政权力强行干预并购工作,使并购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吸引投资发展本地钢铁业的行为也容易导致钢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2006年1月至5月,在全国12个产能过剩行业新开工数量和计划总投资中,地方项目分别占到94%和86%。[37]这种重复建设往往会导致各地区盲目上马各类中小型钢厂,而这些企业的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不仅加剧了我国大陆钢铁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还提升了我国大陆钢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难度。

第二,中央政府缺乏行业准入规制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大陆钢铁业进入门槛低,缺少有关行业准入规制方面的有力政策。由于我国大陆钢铁产品需求旺盛,钢铁业产能增长较快,以及缺少相应的钢铁行业准入规制政策,大量产能落后的中小钢铁项目得以实施。这是导致我国大陆钢铁业市场集中度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直至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才颁发第一个有关钢铁行业规制的相关政策,即《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加强对钢铁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对钢铁产业用地和信贷管理和对钢铁项目的清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