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京印刷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北京印刷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7年,伯纳德·科恩在导师近乎苛刻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博士。经过70 年的不懈努力,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中国实现了建制化,并被国家列为理学一级学科。目前,该硕士点仍在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共有13人。因此,本文将聚焦于一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北京印刷学院,并对其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总结其好的经验,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

北京印刷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科学技术史学科作为独立学术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已经历了107年的发展历史。1912年,“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在比利时根特市创办《爱西斯》(ISIS)杂志,这标志着科学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树立了科学史学科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研究目的,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国际上,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已经历了83年的发展。1936年,美国哈佛大学设立了科学技术史的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伯纳德·科恩(I.B.Cohen,1914—2003)在哈佛大学攻读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导师就是乔治·萨顿。1947年,伯纳德·科恩在导师近乎苛刻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博士。195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相继建立了科学技术的学位制度,专门为科学技术史研究培养高级人才。现在,国外许多大学都有科学技术史人才培养,其层次也从博士发展到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层次。[3]

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科学技术史人才培养仍然集中在研究生层次,没有本科生教育。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在中国也已经历了67年的发展历程。195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招收了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史研究生——胡慧玲,导师为王竹溪(1911—1983)。但未及入学,适逢“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物理系整体调入北京大学,胡慧玲也就跟随导师去北京大学报到入学。198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实施,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单位逐渐增多。进入21 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 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博士点稳中有增,硕士点则是有起有伏。

经过70 年的不懈努力,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中国实现了建制化,并被国家列为理学一级学科。高等院校和博物馆等机构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单元(系、院、所)往往以一个或多个学科史或研究领域为特色,在教学、科研和遗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博物馆等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和资源优势,在科技史学科及相关领域形成学术上的分工和互补。[4](www.xing528.com)

北京印刷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硕士学位点属于新增特色硕士点,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自2012年招生以来,北京印刷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硕士点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8人。目前,该硕士点仍在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共有13人。目前,北京印刷学院科学技术史学科硕士点设有3个特色研究方向:印刷科技史、印刷科技政策和印刷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历史考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对科学技术学科发展过程的历史研究,但对于作为学科建设重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却很少有人研究。

因此,本文将聚焦于一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北京印刷学院,并对其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总结其好的经验,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办法。这不仅有益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对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