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43]。综上所述,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用量会越来越大。

城市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

人口城市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而其实质上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人口城市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化;第二,城市人口的增长;第三,生活方式的转化;第四,价值观念的转化。因此,人口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的相互关系也具体映射到这四点内容之上。首先,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化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重点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之上,前文已做过具体分析,不再赘述。其次,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化与水源利用的关系比较抽象,很难具体描述,而且这两项内容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城市人口的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关系来体现。

一切生命都不能离开水而存在,人类也不例外,一个人每天要从各种食物和饮料中获取2升以上的水[41]。当然这只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用水,所以人口的增加必然直接引起水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另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口将持续增长,我国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出现,用水总量为7000—8000亿立方米/年,全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8000—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42]。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43]。而且在2030和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分别达到50%和60%,城市人口将达到7.5亿和9.6亿[44],2030年和2050年城市用水需求将在目前约630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分别增加445亿立方米和765亿立方米[45],同时从历年统计数据上看,例如《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统计,中国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2升(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68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往往是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的数倍,而且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虽然我国城市人均收入消费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但人均耗水量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46]:如北方地区245个城市,1997年家庭人均日用水量为123升,已接近挪威(130升)和德国(135升),并高于比利时(116升),而这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远高于我国。联合国认为人每天对水的基本需求分别是:5升用于饮用,20升用于卫生,15升用于洗澡,10升用于食品,每人每天基本用水量为50升。实际上我国城市人口生活用水已远高出这个数额。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需水量必然随之上升,对城市供水产生巨大压力,同时产生大量生活污水,如果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或保护不当,将导致区域地表水源的破坏和地下水超采,水源污染等严重恶果,进而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阻碍城市化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用量会越来越大。水资源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因素,是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人类必须认识到实现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注释】

[1]王胜今著.人口社会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201-20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56.

[3]谢文蕙,邓卫编著.城市经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

[4]K.J.巴顿著.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6.

[5]尹豪主编.人口学导论,景跃军.人口城市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183-184.

[6]杨立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0.

[7]李竞能编著.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200.

[8]景跃军.人口城市化人口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185.

[9]《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报告的通知《国发〈1993〉38号》。

[10]副省级城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名之一,受省级行政区管辖,一起纳入地级市或地级行政区进行管理。

[11]吉林省统计局编.2006年吉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33-34.

[1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3-28.

[1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

[14]王胜今.人口社会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202-203.

[15]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9.

[16]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51.

[17]刘家强.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模式与战略选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5-6.

[18]李竞能编著.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199.

[19]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年第3期.

[20]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1]谢文蕙,邓卫编著.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6,30-32.

[22]尹豪主编.人口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276-277. (www.xing528.com)

[23]K.J.巴顿著.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室译.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23.

[24]刘家强主编.人口经济学新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12-113.

[25]在我国以费孝通、辜阻胜、刘家强等为代表的学者,就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模式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界围绕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取向问题也展开了讨论。

[2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5)[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58.

[27]高向东,张善余.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118.

[28]严正主编.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4.

[29]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75.

[30]翁焕新编著.城市水资源控制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4.

[31]吴文桂,洪世华主编.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M].南京:海河大学出版社,1988,5.

[32]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8.

[3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4-85.

[34]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4.416-418.

[35]刘卫东,陆大道.水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3.13(1):9-16.

[36]李文彦,陆大道.中国工业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69.

[37]樊杰.自然资源结构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宏观作用—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1992.7(2):98-103.

[38]陈国阶.中国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3(1):26.

[39]刘卫东.水资源短缺与区域经济发展[D].中国科学院硕士论文,1991.

[40]杨云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02.

[41]陆大道.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2]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水利,2002(8):5-17.

[43]北京大学环境研究中心等.面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

[44]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21世纪中国水供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5-7..

[45]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6]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