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利高等教育在十七年时期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水利高等教育在十七年时期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十七年”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十七年”时期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二)“十七年”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概况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水患灾害频发,长江、黄河、淮河等都相继出现洪水灾害。1961年,国家开始积极解决“大跃进”中遗留的问题,全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水利工作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为十七年时期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高等教育在十七年时期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一)“十七年”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十七年”时期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通过接管、接收和接办旧中国的高等教育,完成改造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确立了高等教育国家办学的新体制,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按照苏联办学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建立了以单科院校和综合大学为主体的大学体制,为这一时期水利高等教育体系的全面调整和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专业为中心进行大学内部组织机构建设,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教学制度。

在对旧高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时代大潮。由于处于探索阶段,高等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1958年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大革命”,导致高等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超常规扩张,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基本完成时共有高等学校182所、在校生22万人,到1960年,高等学校已扩张到1289所,在校生达96万人,不仅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也远远超出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基于此,1961年开启的“教育大调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调整和规范专业设置,稳定和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高校六十条”的贯彻实施,高等教育呈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出现了1962—1965年一个短暂黄金发展期。

(二)“十七年”时期水利事业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水患灾害频发,长江黄河、淮河等都相继出现洪水灾害。水患灾害的频发不仅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便将水利建设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www.xing528.com)

1949年11月8—21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次水利会议,做出了整治永定河、修建官厅水库等一系列决定;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建设的基本方针——“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之目的”;并将1950年的水利工作重点确定为防洪排水,在干旱地区开渠灌溉,同时加强水利调查研究工作,为长期建设打基础;关于组织领导问题,拟设置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由水利部直接领导,各省设水利局,各专区各县设水利科(局)。

在三年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针对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严峻现实,国家开始着手进行大江大河治理,毛泽东相继发出治理黄河、淮河、海河的号召,并根据不同河流的特点和国家经济状况,提出了修好淮河,办好黄河,根治海河的总方针,每年动员成千上万的人员进行水利建设,掀起了水利建设的热潮,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全面恢复和发展,缓解了水旱灾害的严重威胁。据统计,1949—1952年,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资达8.25亿元,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0.5%。但是,也暴露出制约新中国建立初期水利建设的重要问题,即水利专门人才的匮乏与大规模水利建设需求极不适应。

大跃进”时期,遍及全国的群众性水利运动,治水规模大,治理力度强,开工建设了诸如丹江口、青铜峡、刘家峡水利枢纽和密云水库等一系列重点水利工程,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1961年,国家开始积极解决“大跃进”中遗留的问题,全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水利工作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为十七年时期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