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恢复与发展阶段的河海大学

恢复与发展阶段的河海大学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恢复“河海”校名,开启改革步伐,促进学校发展经过一段的恢复与发展,河海大学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结构、师资队伍、基本建设和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恢复与发展阶段的河海大学

这一阶段通过拨乱反正,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实事求是,全面落实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调动了广大教师、干部的积极性,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开始恢复并步入正轨。

(一)恢复各类招生,恢复和修订各种制度,重建学校正常秩序

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恢复后,河海大学通过政审、体检、文化课考试,录取了本科生583名,涉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电站动力设备、农田水利工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港口及航道工程、军港建筑工程、海洋工程水文、陆地水文、工业自动化、水工建筑力学电子计算机应用等11个专业和数学物理、政治理论、体育4个师资班[1]

1978年,河海大学中断达12年之久的研究生招生开始恢复。通过笔试、面试、政审和体检,共录取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海岸动力学、岩土工程等专业学生51名[2]。这届研究生几乎都是“文化大革命”前考入大学,基础理论较强,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研究生期间学习自觉性强、使命感强,大多成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为了保证学生成才,河海大学恢复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强调教学是基础,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此,学校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克服教学中的无政府主义;加强教学第一线的力量,保证主讲教师的质量;加强教学法研究,提高课堂讲授效果;整顿校风和校纪,建立正常教学秩序。

科学研究方面,恢复校庆科学报告会,大力推动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1977年10月,学校召开了第八届科学报告会。同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参与的《苏北引江工程》《中国湿润地区洪水预报方法》《火电厂供水工程温差异重流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水坠法筑坝及水力冲填技术》《大坝应力计算分析法和改进》《月牙形内加强肋岔管及无梁岔管》《水轮机组暂态速率上升和过渡过程的研究》《“75·8”河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和华北内陆台风预报》《全国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等9项成果获得奖励[3]。这些,鼓励和推动了河海大学科学研究的广泛开展。

(二)恢复“河海”校名,开启改革步伐,促进学校发展

经过一段的恢复与发展,河海大学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结构、师资队伍、基本建设和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恢复“河海”校名,学校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1.根据发展需要,不断设置新的专业、新的院系(www.xing528.com)

文革”前,河海大学设有水电、水港、水文、农水、力学5个系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港口及航道工程、陆地水文、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工程力学、海洋工程水文、军港建筑工程8个专业。“文化大革命”后到1985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增设了自动化系、勘测系、工民建系、管理系、社会科学系和基础部6个系部以及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工业管理工程等7个新专业。

为了积极应对新时期水利电力系统干部教育的需要和水利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1984年,河海大学筹建了管理干部学院,不仅招收了多个大专班,也举办了27期进修班、研讨班和短训班,有效地提高了水利电力系统干部的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1985年,河海大学以常州机械职工大学和常州电力机械厂为基础筹建机械学院,实现多种形式办学,开始向多科性大学的方向发展。

2.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培养各类人才

自从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正式恢复以后,河海大学招生逐年增加,层次、规格、类型多种多样。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专科生和研究生招生;1980年,第一次招收干部专修科;1981年,恢复函授生招生,开始招收首届博士研究生;1985年,试招成人教育本科班。至此,河海大学已具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短训班5个结构层次;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等级;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2个办学方向;全日制、业余函授、各种培训班3种培养方式,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方向的比较完整的办学体系。

3.加强实验室及科研机构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随着新系、新专业、新课程的设置,河海大学不仅相应地增加了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数量,也逐步恢复成立了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为了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国科学大会后,学校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和生产实际进行科学研究,一些新兴、边缘、综合性强的重大课题,必须多学科联合攻关,为此,围绕水利、水电、水文、水运、海洋等建立跨学科科研组,如混凝土断裂科研组、结构可靠度科研组、水工结构抗震科研组、大运河船闸机构科研组、三峡科研组等,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技术力量的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学术成果。

4.适应改革大趋势,开启河海改革的大幕

1982年,根据“积极而又稳妥,全面而又有序”的精神,河海大学把改革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借鉴其他院校的改革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由试点性局部改革、全校性的单项改革,逐步发展到1984年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总务后勤等方面的全面改革。一是制定事业发展规划及改革计划,进行体制改革。1982年,河海大学制定了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学校加强建设以水利为中心的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方向。1985年更名河海大学后,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为重点,兼有理、工、管、文各类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二是加快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改革步伐,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措施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培养;试行计划学分制、主讲教师聘任制,改革教学综合奖金分配办法,进行全面教学改革试点;推荐优秀生攻读硕士学位,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三是改革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坚持“统、分、合”原则调整科研体制,即学科专业要分工、人力调度要统一、科研设备要合用。面向经济建设,疏通多种渠道,多方面地为经济建设直接服务。下放权力、分级管理,加强协调,分工负责。此外,在人事管理以及总务、基建、财务等方面的改革也全面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