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验室人才的工作特点,如何招聘?

实验室人才的工作特点,如何招聘?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人员的劳动特点是实验人员使用、考核、政策等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于从事实验室的人员,只有那些不畏劳苦而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爱因斯坦后半生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开展统一场论的研究,其时已是他人生多病之秋了。实验室是一项高度的智力活动,一个人智力发挥的弹性是很大的。管理者应该承认个体的能动性,并充分加以利用。

实验室人才的工作特点,如何招聘?

科研教学是一项以复杂的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既有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脑力劳动,更有别于体力劳动。实验人员的劳动特点是实验人员使用、考核、政策等的理论基础。研究科学发展史,根据实验室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使命,实验人员的劳动具有如下六大基本特点:

1.创造与探索性

实验室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这是实验室劳动最根本性的特点,其他一系列特点皆由此派生而来。创造性活动就是创新,得出新概念、新原理、新规律、新的发明和新的设计等,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再现和重复,因此,有人说创造性是实验室的灵魂。体力劳动往往表现在量的增加,科学研究则应是质的变化和飞跃,从这点出发,它也有别于一般再现型脑力劳动。

劳动创造了人类,改造了世界。劳动在历史上的分化,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如果从劳动成果的特点和价值来分,又有三种类型: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再现型”是在前人和原有的基础上重复再现;“发现型”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前进;而“创造型”系指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后者带来的成果往往会引起某一领域发生质的飞跃,必然会对人类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脑力劳动是以发现型和创造型为主的。而在实验室生产中有“生产”、“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分,其表现形式也是逐渐从“再现型”、“发现型”向“创造型”发展,比重逐渐加大。实验室劳动的创造与探索性是研究其他一系列特征的基础,创造性更多地是指基本特征和结果,而探索性侧重于全过程。

2.复杂与艰苦性

科研教学创造与探索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复杂与艰苦性,而且应该特别强调它的复杂与艰苦性的内涵。科学创造是披荆斩棘开辟新的道路,与体力劳动和其他劳动相比,它不是事物简单的再现,它需要实验人员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废寝忘食地探索才能取得成果。在探索的路上,经常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既要夜以继日地守在实验室中观察,又经常处于苦思冥想之中。因此,对于从事实验室的人员,只有那些不畏劳苦而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当代科研教学规模的扩大和知识积累量的增加,要求实验人员在知识的海洋中纵横搏击,终生奋斗不止,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人们近来常常惊叹“知识爆炸”,1944年,美国一所大学图书管理员首先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以美国各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增长率为依据,经过统计计算指出,藏书量每十六年翻一番。之后,美科学史学家德里克·普赖斯以科学杂志和学术论文为研究依据,得出结论:科学杂志每五十年增加十倍,他对学术论文的统计结果也是在这个数量级之内。由此他提出了科学杂志“按指数增长的规律”。同时指出,这和科学知识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同时知识老化也在加速,周期在缩短,这些就要求现今实验人员在探索知识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代价。难怪无数实验工作者摒弃人世间种种欢乐,终生索求于书海和实验室中,兢兢业业,苦攻终生。现今科学本身已经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大系统,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基础科学已有500个以上的主专业,技术科学也有412种专门领域。整个学科已达2000多门,真可谓门类繁多,浩如烟海。这就给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选准自己攻关的方向和项目?这些都远较前人复杂艰苦得多。

实验室工作的复杂与艰苦性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它失败的可能性往往更大。历史上、科学史上所称颂的往往是成功者,但是即使是成功者也是在无数失败的基础上才取得成功的。纵观科学发展史,科学人才与失败为伍的机会要更大。爱因斯坦后半生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开展统一场论的研究,其时已是他人生多病之秋了。他顽强奋斗,直到临死还不忘这件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但是毕竟未获得成功。有人做过统计,基础研究中,有93%的工作无实际效果;即使是应用研究,也有10%的工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科学上完全用成败来论英雄是不尽合理的。如果一个人证明此路不通而节省千百人再继续探索的精力,那也是对科学的贡献,怕就怕失败了而不知所以然。

科学是探索,是求异,是创造,是对旧有观念的挑战。在探索的道路上,不仅会受到自然力的报复,而且还会受到舆论、习惯势力的中伤和传统势力的打击。这是因为,人们往往用传统的观念、常识权威和已有的结论来理解、评价科学的新结果和新学科。因此可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毅力和勇敢,在复杂和艰苦之中前行。

3.个体能动性

实验室往往不是一种规范性的简单再现型劳动,虽然它也承认实验室工作的集团性趋势,但是,却都要以个人钻研、个人独创为其基础。实验室是一项高度的智力活动,一个人智力发挥的弹性是很大的。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作过统计,一个人如果有志于该项工作,可发挥其80%~90%的能力,否则也可能只发挥20%~30%。管理者应该承认个体的能动性,并充分加以利用。个体能动性还表现在个体差异的大小上。我们不承认“天才”史观,但是应该承认人与人的巨大差异,前苏联物理学家列·德·兰达乌对此曾有一个分类法,他把物理学家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和下一级之间差十倍,而第一级和第五级之间则差一万倍。按他的说法,能列入第一级的物理学家仅有爱因斯坦,列入第二级的也只有鲍尔·海森堡和狄拉克。这个等级不单取决于其研究的工作量,而且不仅表现为前所未有这个意义上的创造性,同时要考虑它所开辟的新局面的广度。承认个体差异,就要反对在科研教学中搞一刀切、平均、划一和论资排辈。

4.连续积累性(www.xing528.com)

科研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无法用时和量来简单度量和累加,也不可以随时中断、随时恢复。欧立希六百六十五次试制杀虫粉剂,六百六十五次失败,终于在第六百六十六次试制成功“六六六”粉剂杀虫剂,如果欧立希只到六百六十五就中止了,也可能就真的失败了。科学研究处于高度思维和兴奋的时候,一经中断,即使稍有干扰,其思维的火花也可能骤然熄灭,无法再去捕捉。这种灵感是长期创造性活动的结果,犹如瓜熟蒂落。如果一个实验室人员,其课题没有相对稳定性,也就没有劳动积累的可能。

实验室的积累性是对前人、他人工作的继续,也是自己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其实这是信息的传递和积累。资料是现代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手段,资料对于实验人员不亚于工人手中的工具,它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环节。

5.求疑竞争性

科学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在科学的征途中,求疑和竞争是永葆科学创造力关键。如果墨守成规,那就不存在创造。许多重大发现和成果都是在求疑争鸣之中产生的,因此求疑是实验室的一个必经过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一项激励科技发展的正确方针。实验人员由于受到个人经历,社会形态等的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观点,有时形成学派,学派之争就是一个求疑、质疑的过程。有人指出,在自然科学长足进展的19九世纪,几乎在所有重大科学问题上,科学家都没有完全一致的观点,例如在物理学中,有热动学与热素学之争,光的波动学与微粒学之争;在化学中,有物质结构共振说与分子轨道学之争;在生物学中,有进化论与特创论之争,生源论与自生论之争。不同学派的论战中,有的被推翻了,有的滋养完善了,有的新观点、新理论出现了。正是在求疑争鸣之中,新的学科才诞生,人类才向真理迈进了一步。因此,科学争鸣被人们称颂为提高科学创造力的激素。对于科学的求疑争鸣,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为了激励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建立学术探讨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说不能用行政长官命令式的仲裁,也不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表决,更不能用某个权威科学家的观点来判定。

6.集体协作性

早期的科学研究,科学家们离群索居,一个人单干,或者带几个助手开展研究工作,这是实验室的个体为主的阶段。从19世纪开始,许多科学家已深深感到个体劳动已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了,以致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开始频繁,并自发地出现了一些联合的实验室活动。20世纪30年代,学科开始高度分化,解决一项技术问题往往需要诸多学科高度综合,这就使得实验室规模扩大,难度增加,而出现了国家乃至世界规模的实验室组织形式和实验室活动方式。1937年,德国在贝尼明恩迪建立了国家火箭基地,前后组织2 000多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耗资3亿马克,制造出4000枚V-1,V-2型飞弹。1942年,美国动员了18万科技人员,其中仅物理学家就有1400人,耗资22亿美元,动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搞了一个被称为“科学交响乐团”的“曼哈顿”工程。

科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出现了高度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科学家在完成一项实验室项目时,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立体作战,有时其协作规模和范围已超越国界,形成世界性的实验室活动。1957年7月至1958年末,66个国家组织了“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考察活动。不久前,又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实验”活动。

科学发展到了“大科学时代”,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协同配合,才能满足实验室的需要。这就必须注意各类人员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每个个体,每个小集团的作用,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近年来,一篇论文多名作者联合发表的趋势,也证明了科学研究的集体协作性的重要。据美国《化学文摘》统计,1910年全部化学论文中80%以上只有一个作者,到1963年,一个作者的论文数下降到32%,两个合作者占43%,三人合作者占15.5%。

科学研究的集体化趋势,并未否定个体的能动性,恰恰相反,是在注重整体效应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如果说个体劳动是实验室活动的细胞的话,那么集团化、社会化的劳动则是科学活动的机体。为此,要注意实验室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加强实验室分工协作的运筹,加强学术交流,注意集体目标的实现,鼓励科技人员的集体协作精神。

上述实验人员劳动的六大基本特点,虽然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验人员在表征程度上不尽相同。但是,科学技术在总体上和宏观上,却应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实验人员管理和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