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棉布的历史与发展:机织布的竞争与土布的改良

棉布的历史与发展:机织布的竞争与土布的改良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在机器织布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土布遭遇机织布的激烈竞争,逐渐被挤出了欧美市场。与此相反,鸦片战争后,西方机制洋布却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得棉布的进出口贸易出现逆转。这些改变使得土布在品质上与机制布接近,被称为“改良土布”,从而夺回了一部分国内外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日本战败,中国棉织物收回了被挤占的一部分国内外市场,出口一度有了快速增长。

棉布的历史与发展:机织布的竞争与土布的改良

鸦片战争前,我国外销棉布主要指土布。18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的土布曾行销欧美市场,其中最大市场是美国。17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试购了100匹中国土布,并指定要南京的手织布,该布在英国风行一时,后来外商就称其为“南京布”。其实南京布是一种南京、苏州、松江一带的土布,当地称为“紫花布”。此后,土布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中仅次于丝、茶的重要商品,中国土布经由广州口岸向欧美各国大量输出,嘉庆二十四年(1819)达到339.5万匹,创下历史的最高纪录。其中美国市场占五六成,英国市场占三四成,其余为荷兰、丹麦、瑞典、西班牙、法国等国家,所占市场不到一成。此为土布外销的黄金时代

约19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土布的出口量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在机器织布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土布遭遇机织布的激烈竞争,逐渐被挤出了欧美市场。与此相反,鸦片战争后,西方机制洋布却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得棉布的进出口贸易出现逆转。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土布的出口量有所回升,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国内手工土布开始采用机制棉纱,当时大量供应的洋纱使得土布变得更细密、更轻薄,并增加了土布的品种,另外手工织机也有所改进,提高了土布的生产效率。这些改变使得土布在品质上与机制布接近,被称为“改良土布”,从而夺回了一部分国内外市场。但与鸦片战争前相比,我国土布的外销市场从欧美发达国家转向了南洋、中东、印度、俄国等相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销量也下降很多。

土布的国内市场,一般自几个集中的产区向附近地区辐射,并通过客帮销往全国各地。最重要的产区为苏松地区,即江苏南部的无锡常熟、太仓、嘉定、松江和浙江北部的嘉兴销售地区除邻近省份外,还远达东北、华北、福建、广东等地,特别是松江府(包括今上海地区)产量最多,故有“松江布衣被天下”的说法。其他产区有直隶(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四川等地,销路基本上可辐射到全国各地。

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在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张之洞亦于光绪十四年(1888)设立湖北织布局,此为我国采用西式机器生产机织布的开端。甲午战争(1894—1895)后,外商接踵而来,纷纷在中国创办纺织厂,侵夺中国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在上海外商设立的纺织厂中,日商最多,英商次之,刚刚起步的国内厂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籍外商相继回国,同时来自欧洲的洋布洋货也暂告中断,使华商有了喘息之机,经营日有起色,新厂纷纷创办,生产得以扩大,可谓一时之盛。而日本亦利用欧美因战事无暇东顾之机,大肆在中国扩张纺织事业,除上海外,青岛汉口天津及东北各地均为日企集中之地。日本在华企业资本雄厚,组织健全,技术精良,管理得宜,加上成本低廉,成为华资企业的强劲对手。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纺织厂损失极为严重,元气大伤。抗战胜利后,日资企业大部分为国民政府接受,改组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总体来看,虽然时局动荡,竞争激烈,但国内棉纺织企业也从弱到渐强,改进产品,在勉力维持国内外市场的同时,艰难开拓。(www.xing528.com)

有记录的我国机制棉布的出口始于民国元年(1912),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很快。民国四年至九年(1915—1920)是第一个增长期,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美各国忙于战争,中国和东南亚各地原本由英国等占据的机制细棉布市场也随之出现了空白,而日本、印度两国的棉纺织业本身实力有限,无法同时控制机制细棉布和粗棉制品两个市场,于是中国棉织品趁机挤占了一部分海外市场,特别是用20英支以下粗纱生产的棉制品。由于市场绝对需求量增加,中国棉织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全国纱厂(包含纱和布)由民国三年(1914)的亏损53万元一跃增加到最高峰时民国八年(1919)的赢利10630万元,这期间“新设之厂年有增加,旧有之厂大加扩张,负债抵借之厂多以获利而收回自办”[1]。第二个高峰是在民国十二年至十八年(1923—1929),由于国内市场不景气,我国不得不面向国际市场极力推销国产棉织品。外销市场除了通过香港新加坡转口的南洋市场外,还有中东、中非、东非等地区,基本上都是通过上海口岸出口的。抗战期间,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上海港出发的海运不通,进出口贸易被迫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日本战败,中国棉织物收回了被挤占的一部分国内外市场,出口一度有了快速增长。[2]

要说明的是,我国土布业为各地家庭手工业,面广量大,成本低廉,加上原料的改进和设备的进步,已能生产出接近于机制布的产品,故在机制品与洋货的冲击下尚有一息生机。抗战全面爆发后,机器织布厂损失较重,国家军用与民用产品所需多赖手工棉织业的支撑。出品有直贡呢、派力司布线呢、充哔叽、冲府绸、条子花纹布、罗纱、棉毯、毛布、窗帘布、沙发布等。这也说明我国近代经济的基础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乡村千百年来的土布生产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