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90年代的军事电视剧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军事电视剧发展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产电视剧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发展期和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第一次腾飞。[39]这次高规格的会议有效地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革命历史(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疲软的状况。经过精心部署和有力领导,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逐渐出现繁荣景象。[45]特别是《和平年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和平年代》对军事电视剧的最大突破。

20世纪90年代的军事电视剧发展

国产电视剧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发展期和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第一次腾飞。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年产电视剧近万部(集),而且还出现了一大批思想、艺术、制作堪称精良的作品。相形之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军事题材电视剧却经历了一个低潮期。

这也与当时社会的时代大潮相关。“90年代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疾的时期,同时也是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又一个极为自由活跃的时期。大众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形态,虚无、浮躁、焦虑、自恋成为社会审美心理的突出特征,技术成为左右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大众化、商品化、娱乐化成为各类艺术作品的共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电视剧创作也更多地显现出其作为大众艺术样式的品性,摆脱80年代以前受政治影响过大、宣教痕迹过重的误区,遵循电视剧市场特定规律,向大众的、通俗的艺术定位逐步回归……电视剧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35]

特别是1988年第一波商品大潮席卷中国,以世俗享乐主义为特征的消费文化开始流行,“集体意识逐渐让位于个人意识,宏大叙事让位于细微描写,反思批判意识让位于世俗情感描摹。”[36]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电影出现衰落,喧嚣而起的是“拳头加枕头”的娱乐电影,作为更加依赖观众的电视台而言,迎合世俗需求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的生存之道。因此,20世纪90年代初军事电视剧出现低潮期就在情理之中,在数量不多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中,较为突出的是长篇电视剧《潮起潮落》(1993,20集),[37]这是一部被认为以巨大反响奠定军事题材长篇电视连续剧地位的作品,该剧采用从家庭命运“透视”历史的视角,以一对渔家儿女鲁明宽、简小荷近半个世纪的生死恋情和三个海军家庭、两代海军军人的生活命运的方式组成叙事主线,反映了人民海军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一直到90年代初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途程。[38]

为扭转军事电视剧创作下滑的局面,更好地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1992年1月,中宣部、广电总局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研讨会”,李瑞环、李铁映等国家领导人参加了会议,显示出主导文化对此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视。会议总结了自1987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此类题材塑造重要历史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突破,会议设立的关于领袖人物塑造的原则对中共高层传记片拍摄具有重大意义。[39]这次高规格的会议有效地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革命历史(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疲软的状况。同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在北京望远楼召开了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及时总结了小组成立五年的创作情况。

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弘扬主旋律”的内涵做出权威界定:“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由此,弘扬主旋律的内涵被扩充为这四种“思想和精神”,军事题材电视剧作为“天然的”主旋律作品,其题材、内容范围也就自然由“革命历史题材”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再到“现实军旅题材”。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成立十周年前夕的1996年7月,总政文化部在京召开“军事题材电视剧研讨会”,军队各大单位电视剧艺术中心负责人,部分军事题材电视剧主创人员及专家、评论家、记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近几年的军事题材电视剧,诸如《潮起潮落》《雪震》《豫东之战》《天路》《黄土岭1939》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军队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以军事题材为主,坚持正面反映部队的现实生活,积极宣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努力塑造感人的当代军人形象,军营生活气息浓郁,富有阳刚之美。”[40]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表明执政党进一步强化了对文化发展的指导性和支配力。

总政文化部研讨会之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从1997年7月31日至8月2日在北京召开创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将重温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规划并部署今后几年的创作任务,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41]座谈会上,广电部时任领导孙家正、杨伟光、赵实等人的报告中系统总结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取得的成绩,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直至进入21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精心部署和有力领导,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逐渐出现繁荣景象。经过1993年军事电视剧“小阳春”的过渡,[42]“1994年,海军的《潮起潮落》和成都军区的《雪震》奠定了军事题材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地位。”[43]在座谈会召开的1997年,《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获得当时几乎所有文艺奖项的最高奖[44],“两部佳作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被看作是军旅题材电视剧迈向成功的里程碑。”[45](www.xing528.com)

特别是《和平年代》(1997)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6]1997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和平年代》在央视黄金档播出,一时观者、评论如潮,这大大超乎制作者们的意外,形成继80年代《高山下的花环》之后军事电视剧的第二次社会轰动效应。《和》剧故事背景跨越20世纪70~90年代改革开放20年历史进程,号称“是我国电视屏幕上第一部长篇的、反映当今这个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军人生活的电视剧,其独特的角度、开阔的视野、细腻的情感、恢弘的气度,着实令人折服。”[47]

战争中表现军人、军魂相对容易,但在和平的环境下军人的价值意义何在?军人的使命又将如何完成?这是《和平年代》对军事电视剧的最大突破。该剧正面描写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军队建设以及军队与地方的关系。一面是改革开放、商品大潮、经商、发财、灯红酒绿的特区生活,一面是百万大裁军、现代化强军、军营将让位经济开发区。该剧全景式地反映一大批军人从战场走向和平的途程,全景式地反映了改革开放近20年的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揭示出当代军人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是军事影视作品第一次反映和平年代中国军人面临的严峻挑战。

《和》剧塑造的主人公秦子雄是和平年代保有军人理想与操守的英雄形象,中国军队正是因为有秦子雄这样的一代军人,甘于寂寞、忍受清贫、无私奉献,才能一直保有优良的传统和旺盛的战斗力。简单说来,《和平年代》有以下几个突破:首先,《和》剧突破了1949年以来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主要以战争为表现重点的藩篱。80年代,以阎连科为代表的军队作家,创作了大量表现军人和平年代工作和情感生活的优秀作品,形成颇具规模的“农家军歌”系列。但是以电视剧形式表达此类主题,《和平年代》还是第一次,它成功地展示了远离战争的军人和军魂,开此后现实军旅电视剧的题材主题、表现手法之先河。其次,该剧第一次正面表现中国军人的“职业精神”。以往文艺作品重点歌颂军人思想品质中的奉献精神,对军人的职业性专业性问题一般采取回避态度,但《和》剧主人公秦子雄的身上既有保家卫国的一面,更有尊奉军人职业精神的一面。这就突破了传统军人只知奉献的主体形象,在中国军人的塑造手法上有了新的尝试。最后,《和平年代》在表现手法方面对进入21世纪的军事电视剧富有启示意义。如英雄生活的日常化处理、军人情感的多线索设置、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表现等,都具有探索意义。甚至《和》剧创立的若干“人设”长期被套用,成为日后军事电视剧的“俗套”,如首长女儿与少壮军官的感情纠葛,及其在情节中穿针引线的作用等。还有“特种部队、特种作战、强军备战”等新名词,都是首次在电视剧中出现,令观众耳目一新。

20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世界军事格局的急剧变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建军已成为军队的前导性课题,高科技装备和军人现代化军事素质就成为科技强军的重要问题。在这个意义上,1998年播映的五集连续剧《驱逐舰舰长》(海军电视艺术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就更具现实意义。同样是反映新时代军人,它与陆军题材的《和平年代》有很多相同之处:将当代军人的追求、理想、奉献、牺牲及智慧的较量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剧情大背景中,将人物放在时代进步的大格局里进行表现,凸显现代军人素质建设的迫切性。揭示出当代军人不仅业务技能应当适应现代化军事发展的要求,胸襟更需开阔、思想品质更要过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中精英。同是海军题材,它与《潮起潮落》却有很多不同,《潮》主线是一对恋人几十年的情感纠葛,海军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只是副线,而《驱逐舰舰长》正面表现军队高科技装备、高科技建设,剧情直接展现舰机协同、舰空对抗、舰潜追逐、海上受阅等的现代化海军景观。同期空军拍摄的《笑傲苍穹》《壮志凌云》也可作如是观。前者以试飞英雄邹延龄为原型,表现他不仅继承了老一辈的忠诚和勇敢,更具有新一代知识军人的智慧和勇气。后者正面展开人民空军发展历程的抒写,有相当程度的文献性和揭秘性。这三部科技含量较高的作品在军事题材电视剧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直接开启了21世纪军事演习剧的兴盛局面。

除此而外,20世纪90年代还有如下的作品值得一提,《有这么一群兵》《兵谣》《我们的连队》等剧都塑造了在商业经济大发展的环境里,部队基层官兵的成长道路,富有启示性;《将军世纪行》《姊妹坡》《大漠丰碑》《坐标》《中国士兵谣》(三部曲)《雪太阳》《情感的守望》《女电话兵》《一个姑娘三个兵》《昆仑女神》,都堪称有一定分量的军人情感剧。

总之,20世纪90年代军事题材电视剧因数量和影响力的原因,其“命名”意识并不强烈,此时还未出现日后红极一时的“军旅电视剧”名称,更多论著和论者往往将其与90年代兴盛一时的公安题材合称为“军警题材”。[48]但20世纪90年代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相比80年代有着长足发展。特别是军队系统成立的制作机构为军事电视剧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作品数量呈几何增长,思想、艺术、水准都有大幅度提高,叙事策略、表现手段开始丰富多样,其阳刚向上的风格也初步形成;其次完成了单本剧、短剧祥长篇连续剧的过渡;最后,类型化初露苗头,为进入21世纪的军事电视剧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