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迪士尼电影:生产策略与造梦功能

迪士尼电影:生产策略与造梦功能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致力于建构动画电影“超级IP”,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画大片系列,已经成为新世纪好莱坞动画电影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生产策略。基于已获得市场成功的原创作品已有的口碑和知名度,继续开发续集,充分发掘动画IP的挖金潜能,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动画电影生产策略。

迪士尼电影:生产策略与造梦功能

(一)超级IP与动画系列

21世纪以来,开发系列化动画大片IP的创作模式已逐渐成为好莱坞动画电影生产的一大趋势,并占据题材来源的主要份额。尤其是2010年以来,全球票房超10亿美元的动画电影有9部,它们分别是《玩具总动员3》(2010年,10.6亿美元)、《冰雪奇缘》(2013年,12.74亿美元)、《小黄人大眼萌》(2015年,11.59亿美元)、《疯狂动物城》(2016年,10.2亿美元)、《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2016年,10.28亿美元)、《神偷奶爸3》(2017年,10.34亿美元)、《超人总动员2》(2018年,12.42亿美元)、《玩具总动员4》(2019年,10.73亿美元),还有《冰雪奇缘2》(2019)以14.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位列影史票房榜第10名。这9部电影中有7部是系列动画电影,另外两部中的《疯狂动物城》的续集即将在2022年上映。

致力于建构动画电影“超级IP”,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画大片系列,已经成为新世纪好莱坞动画电影获得巨大商业成功的生产策略。基于已获得市场成功的原创作品已有的口碑和知名度,继续开发续集,充分发掘动画IP的挖金潜能,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动画电影生产策略。前作大到世界观、小到角色造型等叙事构建和角色的3D建模及动态设计已经成熟,可以在续集沿用,系列创作能节约相当一部分内容开发成本,还能保障原作动画的品牌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前作的受众情感号召力会自然延伸到续集,甚至有些续集比原作更受欢迎。当然,系列动画的过度开发有可能会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分散原创动画的资源,使好莱坞动画产业后继乏力,各大动画制作公司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开发系列的同时,近年来也在原创动画电影上加大投入。

(二)多元文化、欲望制造与“美国梦”

美国是移民国家,多元文化造就了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它能汇集全球动画资源,改编世界各国流传甚广的故事,结合不同时代最新、最前沿的动画技术和视听表现形式,并融入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观创造出大量具有创新意义和动人情节的动画电影文本,吸引观众,引发共鸣。比如改编自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话剧哈姆雷特》的《狮子王》、改编自中国南北朝诗歌《木兰辞》的《花木兰》,还有《阿拉丁》《埃及王子》《海洋奇缘》《寻梦环游记》等作品,融汇了多个国家、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在后期面向全球的宣发、营销中占尽了地利优势。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20年间,美国电影经历了“濒临危险—复兴—重新崛起”的动荡。在这个过程中,好莱坞动画电影不断吸收新的创作人才、新的选题,建立更契合时代的新的动画制片制度的同时,也呈现出显著的国际化特征——外籍演员的使用、他国故事比例提升,投资制作环节开始与海外合作或向国外转移等。到20世纪末,好莱坞电影的海外收益比本土票房整整高了两成,比例达到了6∶4,至此,国际市场的地位远超本土市场成为好莱坞动画电影的营销首要目标。与此目标相配适,为了加强动画电影对全球受众尤其是海外观众的吸引力,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战略的中央机制”是“对欲望的制造”,“这种欲望的制造要求对所面对的观众的口味有所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3]。迪士尼动画电影从生产过程到对外输出,开始藏匿起电影里的“美国身份”使其成为“隐形表达”,转向“‘全球社会’的一致性、标准化、全球资源的协作性、全球市场的共性探寻”[4],去适应全球化趋势下逐渐趋同的各国观众观影需求,并悄然改造着他们的观看习惯、审美认同甚至是价值观念,实现其“全球本土化”的文化传播目标和战略野心。(www.xing528.com)

迪士尼动画电影里的文化兼容属性和全球战略模式稳固为美国动画电影生产的常规模式,其他动画制作公司的动画电影文本也全面复制了迪士尼模式,如梦工厂制作的“驯龙高手”系列(2008/2014/2019)和“功夫熊猫”系列(2008/2011/2016)就充分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受众需求,电影文本中有大量类似“熊猫”“功夫”这样的中国元素,在中国上映时相继引发了观影热潮,获得巨大的票房成功。

在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机会面前,美国动画电影在一次次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成功实现美国本土文化和“美国梦”的对外输出,成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虚拟影像奇观包装修饰暗含美式文化和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图式,同时,汇聚全球各个地域的多元文化元素拓展文化图式,利用一次次“票房神话”富有成效的对外传播,不断重复“美国梦”的想象性图景,让全球观众对其塑造的“理想国”逐渐熟悉进而产生强烈心理认同,由此成功输出美国主流的文化价值观与核心意识形态,达成对内增强国家凝聚力,对外树立国家形象的文化传播目的。

(三)想象力世界的现实隐喻

华特尔·伊利斯·迪士尼说,动画的“头等职责并非按照事情发生时的样貌原样复制——而是恰恰要对生活和情节进行夸张性的描绘……让那些我们都认为以事实为依据的富于想象力的狂想和生活之梦的狂想都能成真”[5],动画作为人类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运动幻景,“从诞生之初就带有自身的独特性——时间性、假定性和虚拟性”。[6]早期处在探索阶段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相对缺乏原创性,题材大多来自世界各国著名的童话、神话、传说等,并创造了一系列温馨美好、完美理想但架空现实的角色和故事。逐渐进入3D动画时代之后,随着时代转型、技术进步和媒介的发展,动画电影的主流受众圈层不断拓展,囊括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尤其是成人观众数量激增,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层次随之提升,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创作开始不断增加电影文本叙事层面对现实的关注力度,或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现代社会生活空间,或聚焦现代时间维度下人类社会的种种议题,或投射现代人的现实困境与精神焦虑,等等。第一部3D动画大片《玩具总动员》,将想象性故事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奠定了三维动画时代关注现实的创作趋势。影片通过讲述人类儿童的两个玩具——牛仔警长“胡迪”和太空骑警“巴斯光年”从走失到“回家”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微观的人类社会,观众能在其中看到人间百态,进而引发对亲子关系爱情关系、婚姻关系等问题的反思。《赛车总动员》(2006)里的汽车世界、《怪兽大学》(2001)里的怪兽世界、《头脑特工队》(2015)里的人脑世界、《疯狂动物城》里的动物世界、《寻梦环游记》里的亡灵世界、《心灵奇旅》里的心灵世界等异世界的世界观都来自对现实世界的想象,通过模仿人类社会体系,建构“万物有灵”的想象世界。它与当前的时代环境、当下的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观众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与现实观众的生命体验形成互文表意。

迪士尼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表意系统的载体,通过叙事策略的运用和声语言的设计,形成对现实的映射和隐喻。它通过置入虚拟镜像化的社会文化符号,植入富有时代性的价值理念,嫁接现实世界人们聚焦的事实,设置出一个个拟真的、理想化的想象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