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江电影与地方知识生产创新

龙江电影与地方知识生产创新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江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分,重新书写它的在地历史经验,避免以往的编年记录体写作,避免过度关注社会意识形态因素,而忽视电影在参与建构文化方面的作用,对市民阶层日常生活消费的介入作用,极小微观个案研究等方面,需要我们采取新的观念与方法来指导电影史的重新写作。

龙江电影与地方知识生产创新

传统的电影史写作方式主要有美学电影史、技术电影史、经济电影史和社会电影史。美学电影史是一种最常见的电影史写作方式,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来看待,这一电影写作方式提出的标准就是把以往历史中的优秀电影提炼出来,除去历史生产出的大量平庸之作,然后对这样的杰作进行审美评价。这样的写法有其优点,在于把杰作拿来给读者观赏学习,使读者掌握电影的审美评价标准,提升电影欣赏水平;缺点在于把电影史上曾经大量存在的其他电影都忽略不计,忘记了它们也曾经是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对观众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技术电影史是因为电影自身的特殊性,即电影是工业化的产品,电影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电影制作的质量水准,比如在电影发明的早期,“它们包括能快速连续拍摄照片的电影摄影机、能把曝光好的胶片翻转成正片的印片机以及与摄影机过程相反的放映机,它能通过镜头和光源传输正片拷贝并把拷贝上处理好的影像投射到银幕上去”[3]。因此,“电影技术史学家的基本任务是考察围绕电影机器(摄影机、印片机、放映机)初期发展的历史环境以及后来发生的变革、调整和拓展的历史环境”[4]。这种写法的优点是让读者理解电影发展史上技术所起的相应作用,明白技术与电影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电影自身正是现代化工业创造出的产品;缺点在于容易滑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以为电影由技术决定,而忽视了电影的另一个特性——艺术性,片面追求技术尤其是特效技术会把电影业引向一个歧途。

经济电影史在过去一直被忽视,原因是人们一直把电影视为艺术而不是商品,但现实的情况是电影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商品,没有利润,电影就无法进行再生产。尤其在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电影进入视觉大片时代,对电影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大,使得电影产业更加依赖大资本的投入,与此相关的电影产业经济学研究也变为显学,票房而不是艺术成为衡量电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社会电影史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进行考察,它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照社会学的评价标准来研究电影发展史,其所依据的主要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学理论、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的社会学理论、英国文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等,其中尤其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应用最为广泛。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电影史视为一种对电影的外部研究,同时这构成了它的优点与缺点,优点在于弥补了电影本体研究的不足,缺点在于不能像电影艺术史那样深入电影内部。

总而言之,以上的种种电影史研究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局限,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比较一致地高度关注这个时代所盛行的多元文化,把以往单纯的电影研究扩展为电影文化研究,那么重写电影史就需要一种新的电影写作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龙江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分,重新书写它的在地历史经验,避免以往的编年记录体写作,避免过度关注社会意识形态因素,而忽视电影在参与建构文化方面的作用,对市民阶层日常生活消费的介入作用,极小微观个案研究等方面,需要我们采取新的观念与方法来指导电影史的重新写作。

重写电影史首先涉及关于历史的写作,放眼相关的历史学科,我们发现历史学界也正在进行一些新的变革。为避免旧的历史写作方法,美国的新文化史学派吸收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新的历史写作观念与方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新文化史学派的做法,了解一下文化人类学是如何为历史的新写作提供观念与方法的。众所周知,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他所创立的“深描”理论和关于“地方性知识”的观念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格尔茨是针对人类学学科提出的这些新的观念与方法,但在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它也完全可以被拿来用到文化史、电影史的写作之中。

首先是对于“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关于文化的解释非常多,格尔茨选择认同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提法:“人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生活的动物。”[5]而意义的载体是符号,复杂的符号系统组成了人类的文化系统。对符号的不断解释构成了整个人类的文化史。

其次,所谓的“深描”理论有一个前提,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把文化视作由一个个符号文本所组成的系统。民族志写作的任务就是如何阐释这些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并且作者往往阐释的文化是与自己民族所不同的异族文化,主要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并尊重他者的文化,这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主要主张。

如何解释人类的文化史呢?格尔茨采用的是所谓的“深描” 理论。具体而言,这是一种阐释方法,格尔茨以人类学中的民族志为例,说明了文化阐释的四个要素,即“民族志描述有三个特点:它是解释性的;它所解释的是社会性会话流;所涉及的解释在于将这种会话‘所说过的’从即将逝去的时间中解救出来,并以可供阅读的属于固定下来。……此外,这类描述还有第四个特点,至少,我是这么做的:它是微观的”[6]。其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以往人类学历史的阐释方法,以往的人类学历史主要关注一段历史时期内某地域社会的结构、功能与意识形态的意义,过度地关注社会的经济功能和意识形态的权威,而忽视了社会日常生活的意义以及对特定地域文化的阐释,尤其是相对于宏观历史结构的微观生活世界的描述与阐释。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格尔茨的文化阐释学实际是对过去民族志写作中所忽视的那些组成成分进行了重新强调,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宗教活动、各种仪式等文化表征成为新的研究对象,结果是民族志写作变成对异文化的一种新阐释。这里的异文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甚至可以理解为已经成为历史的旧文化。文化阐释学的民族志写作尽管归属于人类学的学科范围,但它的启迪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为各类专门史的写作提供了颇为积极的借鉴方法,比如电影史的写作。

显然,电影也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是人类现代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融现代工业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体,历史比较短,仅仅百年,但电影对现代文明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电影的历史写作实质上也是一部现代文明史的写作。过去的电影史写作大都是编年体写作,其固有的格式是把一段时期产生的代表性影片一一罗列出来进行介绍。这种写法是把视点放在电影本体的介绍上,没有意识到电影本身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复杂多样的,是与大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因此,新的电影史写作一定要补上电影与大众日常生活之关系这一课题。

格尔茨的另一个观点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种新观念: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全球化是以西方现代性为中心的、席卷全球的一次浪潮,它改变着一切,特别是全球各个地方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几乎都被它所扫荡并影响。这样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是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所引起的弊端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反思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而且这种反对声音的一部分来源于发达国家内部,我们把它们称为“现代性的自反性”。这种自反性批判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批判了单一化的文化观念,批判了蔑视地方性知识的普遍性知识,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应当是允许复杂多样性存在的,认为每一个地域的文化生产都有重要的意义,并不比所谓的中心地区的文化显得次要或者微不足道,任何地方的文化知识生产都具有平等的意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宗旨是发现人们行为的初衷,这些都是颇具相似特征的。甚至在其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学派——如进化论者、传播论者、功能论者以及最近的结构主义者及社会生物论者——它们都有一个共识,即对事物的观察是否正确取决于观察人的角度和观察的方式。对文化人类学者而言,从一些陌生的不同的观念中理清其结构,去塑造自己的知识,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地方化,这与了解其方式方法以及其思想方法等是密不可分的。”[7]另一位对文化人类学持批评态度的人类学者所说的话,也准确地概括出了文化人类学的特点:“作为某种地方化的产品的地方性知识,总是和超越地方的某种东西处于相对照的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以及地方性知识的这种非普遍性、非科学的地位,也是‘地方’在人种志意义上的特殊性的一个标志。而在许多学术性和民间的话语中,旅行中的科学虽然途经某地,却还是成功地保持着自己为‘非地方’的特色,因为它在一切地方都出现,在一切地方都一模一样,在一切地方它都超越。它也着陆,但它那双方法论的脚却罕见沾染尘土。”[8]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观点,带有强烈的解构主义特征,同时说明格尔茨的观念是与时俱进的,符合当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要求。(www.xing528.com)

地方性知识的特点使得对这一地域的研究者更重视在地经验、民间经验,更重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更重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礼仪,不是以追求普遍性知识或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解释当地所处的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为己任,这样的研究导致一种新的文化史写作。有鉴于此,我们在龙江电影文化史的写作过程中,会以这种新的理论为指导,把龙江电影史上发生的种种文化事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描式的解读,建构起一种新的电影文化史。

【注释】

[1]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尚未完成的规划[M]//孙周兴,陈家琪.德意志思想评论:第6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福柯.福柯集[M].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34.

[3]艾伦,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29.

[4]艾伦,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30.

[5]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27.

[6]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27.

[7]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英文版序言.

[8]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