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体记忆建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影响

集体记忆建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影响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疫情危机来临之时,这些由杰出人物和平民英雄组成的英雄群体,肩负时代责任,勇担抗疫使命,负重前行,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的殊死较量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抗疫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召唤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建构。这些平民英雄事迹和日常生活情境交集融汇,细致建构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全民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建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影响

作为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在平凡中显现崇高的新时代人民史诗[26],深刻地书写着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电视剧以生活真实的全面展示、抗疫英雄的细致刻画成功转码了深层集体意识,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平凡个体的生命经历和特殊时代的发展历程在故事文本中交汇展示,在开展疫情灾难客观叙事的同时,也建构起国家和英雄群体的正面形象。

《在一起》的故事文本拓展了“英雄”的范畴,从平民视角出发,为平民英雄立传,以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去反映大主题、大时代、大道理,“使崇高脱卸了沉重的外衣,获得了审美上的更为普遍的适应性”,英雄人物不再高不可攀,他们可能是社会精英、专家学者,也可能是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护工等任何一个抗疫全景中的平凡人物。在疫情危机来临之时,这些由杰出人物和平民英雄组成的英雄群体,肩负时代责任,勇担抗疫使命,负重前行,在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的殊死较量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抗疫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召唤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建构。在对平民英雄的塑造中,突出人性的真实性,面对危机,在恐惧、犹豫之后仍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抗疫工作,个体的崇高在宏大的时代背景和严肃的救援场景中得以彰显,同时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也多有体现。电视剧通过形象塑造小人物在疫情时期的同舟共济中一次次的情感转变和行为抉择,“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感受和谐,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中感受生命的既壮烈痛楚又伟大甜蜜的存在”[27],展示平凡中的伟大。《同行》中荣意母亲对其支援武汉的行动从反对转变为支持,《摆渡人》中文静由最初反对丈夫辜勇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行动到最后自己也成为一名志愿者,《最美逆行者》中日常水火不容的婆媳在疫情期间彼此依靠相互照顾最后成为“患难之交”……观众从这些各不相同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情感代入,找到自己当时抗疫生活的影子。这些平民英雄事迹和日常生活情境交集融汇,细致建构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全民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作为“一种凝聚的策略在民族国家中通常会被用以增加人们对某个群体、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认同”[28],剧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不刻意拔高角色的思想觉悟,也不回避人性弱点,使人物和故事更容易转化为国族认同的重要基础,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使电视剧作品产生更为强烈的教育意义和共振效果,激发了受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

《在一起》这部凝聚主流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时代报告剧兼具文艺的速度、温度、深度和厚度,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为特殊时代的晴雨表,其直击的中国“全民抗疫防控”宏观现实,也是各国人民在全球疫情形势下的共同危机,剧中展现的因无法回避的灾难经历带来的社会集体性的文化创伤、战胜疫情的人性真善美母题以及严肃的生命思考,投射的是处在疫情危机中的全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怀,虽然无法改变疫情反复的严峻形势,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受众更好地接受和应对灾难形势。正如剧集最后呈现的文字造型所描述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高度概括了全球民众的抗疫情感需求,跨越了时空、文化差异,传达出每一个个体在共同的疫情危机面前携手共建“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追求。同时,《在一起》中的“中国抗疫故事”展示危急时刻的“中国担当”,既是对本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尽责,也助力了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让观众切实体会中国的强大与安全、医护人员的仁心仁术以及病患的乐观坚韧,进而有效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树立大国形象,强化了本国的国际话语地位,向世界传播中国主流价值和民族精神。

【注释】

[1]陈旭光.创意的限度、现实的边限与价值观本位:从几个视点看当下电视剧创作态势[J].当代电视,2011(9).

[2]中国视听大数据.2020年年度收视综合分析[EB/OL].(2021-01-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340363330905283&wfr=spider&for=pc.

[3]尹鸿,司若,宋欣欣.新主流 新形态 新走向: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观察[J].传媒,2021(11).

[4]尹鸿,司若,宋欣欣.新主流 新形态 新走向: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观察[J].传媒,2021(11).

[5]尹鸿,司若,宋欣欣.新主流 新形态 新走向: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产业观察[J].传媒,2021(11).

[6]赵卫防.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个体性叙事诠释建党逻辑[N].中国艺术报,2021-02-26(3).

[7]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M].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71.

[8]张爱凤.以形象思维触及人民灵魂: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叙事逻辑[J].中国文艺评论,2021(9).

[9]陈旭光.当下中国“新主流影视剧”的“工业美学”建构与青年文化消费[J].电影新作,2021(3).

[10]陶冶,赵明月.集体记忆碎片的织补与电视工业美学的建构:基于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思考[J].长江文艺评论,2021(4).

[11]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0.

[12]陶冶,赵明月.集体记忆碎片的织补与电视工业美学的建构:基于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思考[J].长江文艺评论,2021(4).

[13]陈维超.IP热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问题及优化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9(7).(www.xing528.com)

[14]“一剧两星”是指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该政策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15]陈旭光,张立娜.电影工业美学原则与创作实现[J].电影艺术,2018(1).

[16]巴丹,朱旭光.文化共生视角下IP剧创作生态发展研究[J].中国电视,2020(10).

[17]文化批评学者英国的约翰·费斯克于1991年提出,粉丝的生产活动有三种形态: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符号生产力,即接受者个人从大众文化符号中解读并生产自己的符号;声明生产力,即受众参与公众表达;文本生产力,最能体现受众的能动性,即将生产力落实到新文本创作中。

[18]巴丹,朱旭光.文化共生视角下IP剧创作生态发展研究[J].中国电视,2020(10).

[19]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358.

[20]蔡东亮.我国医疗剧史学考索与主体表征[J].电影评介,2020(5).

[21]刘永昶.为历史存证 为时代立心: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J].中国电视,2021(1).

[22]赵宜.2020电视剧年终盘点:《在一起》包含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正内核[N].文汇报,2020-12-24(10).

[23]罗弦.西“风”东渐各演千秋:评美国医疗剧在东方的本土化演绎[J].电影评介,2011(19).

[2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5.

[25]杜莹杰,贾晓萌.从《最美逆行者》《在一起》谈抗疫剧的美学向度[J].当代电视,2021(2).

[26]张成.新时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次积极探索: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研评会综述[N].中国艺术报,2020-11-09(5).

[27]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5-246.

[28]张媛.凝聚共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