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内涵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内涵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一步提炼和阐释的内容,二者总体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有别于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类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内核,具有彰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人类共同价值意义的丰富内涵。中国所倡导的“富强”价值观,是国家和人民都富裕强大的有机统一。

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内涵

2013年12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24]首次提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时代特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5]一般来说,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即被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达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

具体来说,“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一步提炼和阐释的内容,二者总体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成果。[26]同时,它也彰显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共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是有别于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类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内核,具有彰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人类共同价值意义的丰富内涵。

1.“国强民富”的观念

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国人的不懈追求。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中,中国经受了落后挨打的屈辱遭遇,实现国家富强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呼喊的一个声音,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作为国家层面价值观的首要目标被提出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迫切愿望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如何界定富强?顾名思义,就是富有和强大。中国倡导的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同时,人民生活的富裕也是国家富强中包含的重要内涵。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便成了社会主义中国最根本的价值准则。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与决策总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的。邓小平同志曾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重要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第一次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国强民弱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而且从长远来看,脱离人民的富强其发展前景和动力都是不持久的,最终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国所倡导的“富强”价值观,是国家和人民都富裕强大的有机统一。

2.“文明和谐”的观念

文明与和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在实现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的基础上,在国家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层面的高度重视。文明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文明社会,要培育先进文化与和谐的社会风气,具体来说,可以阐释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诚信友善,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成为了维系契约经济的重要品质,离开了诚信,市场经济就难以运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会缺失,人际交往成本就会变大。友善价值观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宽厚品德,它强调人们之间的相处要常怀友善之心,做到与人为善,在与人相处中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包容和支持。诚信和友善引领着社会成员之间建立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是人与社会的融洽和谐。社会要给个人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个人也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社会要给个人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方面提供可靠保障。近年来,中国进行了全面深化改革: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实施廉租住房,合理调控房价;加强教育领域改革,保证教育公平;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同时,作为个人,倡导树立爱国、敬业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用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助推中国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个人力量。

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是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在尊重和保护自然中才能实现长久的持续发展。中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日益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到了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到了关系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在“美丽中国”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的发展目标不仅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还要实现和谐与美丽。

3.“公正平等”的观念

公平、正义、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准则。在国家建设中,追求发展,追求公平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是中国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历史阶段,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此时的中国,不仅要关注发展的速度,同时更要关注发展的平衡度和公平性。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7]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公平与共富就是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更加关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国家发展始终不渝的追求。(www.xing528.com)

在国际交往中,公正、正义、平等也是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理念。中国秉承公平与正义原则,积极促进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的建成。现有的国际秩序存在很多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的地方,占主导地位的某些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垄断国际事务,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在经济上,国际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富国越富,穷国越穷,逆全球化现象十分严重;在文化上,西方国家的扩张渗透从来都没有停歇;在军事上,不断扩充的军备竞赛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提倡一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反对霸权主义和“丛林法则”,反对弱肉强食、以富欺贫。各个国家主权平等且神圣不可侵犯,各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一以贯之的外交立场和原则。在经济发展上,中国倡导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28]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和红利,实现共赢发展的中国诚意。

4.“和合天下”的观念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和而不同”“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思想已经深深地嵌入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中,在今天,它依然是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的精神传统,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但是世界各地的局部冲突和战争也从未停歇,核安全问题、宗教问题、种族问题、领土问题、能源问题等依然扰乱着一个更加有序的世界的建成。站在全人类发展的世界高度,早在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的时候,就提出了共建一个“和谐世界”的理念;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各个国家携手建设一个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这些理念,都体现了在爱好和平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和合天下的世界观。同时,中国也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事实、意愿和结局的三位一体。首先,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of peace);其次,中国发展是和平参与全球化的结果(by peace);最后,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和平(for peace)。[29]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将开创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侵略扩张的和平崛起之路。同时,中国也必将以自己的发展来切实维护世界的和平。

5.“开放包容”的观念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世界多元文明共同创造的历史。开放是中国的坚定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就开始痛定思痛,开始睁眼看世界。1978年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更加具有世界眼光,再也不会关上发展的大门,而且中国越发展,也将越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各国都需要在开放中求发展,中国的开放既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不管国际局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扩大开放,加强各领域的开放合作,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包容是中国的文化心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十分强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就是其包容文化的精髓。在世界范围中,因为带着有色眼镜或者以自身文明的优越感审视其他文明而引发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罕见,并且已成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理解的重大障碍。中国始终强调要以包容的心态破解文明的冲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0]。两千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开放交往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跨越了地域与种族,绘就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发展的绚丽图画。今天,在中国的倡议下,古丝绸之路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丝路精神又得到新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将为世界多元文明的包容发展、文明互鉴,建设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6.“互信互利”的观念

早在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就提出了中国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它是指世界各国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彼此利益,平等相待,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问题,消除战争等冲突隐患,既维护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促进人类共同安全。新形势下,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引发的美国的东亚焦虑,从而试图将战略中心转向亚洲,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加之亚太地区的中国周边国家本身就不太平,更加加剧了亚太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和紧张程度。中国始终保持着一个大国的战略定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局势的情况下提出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开辟了一条新的安全道路。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于上海召开的“亚洲相互协作和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又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从而为维护亚太安全凝聚了广泛的共识。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安全,作为一种合作的新理念,将有助于推动地区矛盾与冲突的和平解决,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与精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体现的最本质特点就是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一个更加富强的国家,使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它与人类所追求的共同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安全美丽的世界,是中国和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