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验的内涵和特征解析

体验的内涵和特征解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验是指一种亲历和亲历中的体会及获得的经验。显然,体验不仅以身体之,而且以心悟之。这种体验中有认知的参与,但仅有认知还不能被称为体验。体验是指艺术中超越一般经验、认识的那种独特的、高强度的、活生生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的深层感性素质。

体验的内涵和特征解析

一、体验的基本含义

对“体验”内涵的界定和特征的把握是研究幼儿园体验教学必须予以厘清的概念,将有助于本书研究的深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说出“体验”这个词,比如去玩了过山车的人可能会说:“今天我‘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也可能会说:“坐过山车是我这辈子最刺激的体验了!”若要问他们“‘体验’是什么意思”,也许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和解说这个词,但是究其内涵,他们却不一定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出来。

何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体验”的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验是指一种亲历和亲历中的体会及获得的经验。显然,体验不仅以身体之,而且以心悟之。英文一般译为兼具动、名词特性的“experience ”,意为“感受”“实地领会”“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不论英文还是汉语,“体验”一词大致有两个意思:一个作为动词,即“亲身实践”;另一个作为名词,即“经由实践而获得的某种经验或者经历”。作为动词的“体验”,是具有动态性质的,表示了一种“过程”,即“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这句话中的“体验”是一个表示动态概念的、表示一种过程的动词;作为名词的“体验”,是具有静态性质的,表示了一种“结果”,即“坐过山车是一种刺激的体验”,这句话中的“体验”则是表示静态概念的、表示一种结果的名词。

由此可以看出,“体验”一词内涵丰富:既可以作为动词—“—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又可以作为名词—“—坐过山车是一种刺激的体验”;既指一种动态过程,又可以当作一种静态结果。

二、相关学科的“体验”让释

(一)哲学中的体验哲学中的体验范畴有两种: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中的“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狄尔泰认为,“体验”不是形式性的东西,也不是外在的东西,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和生命密切相关联的、内在的、独有的东西,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发和体悟。认识论中的“体验”是一种认知方式,有两种类型。一是心理体验,即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二是实践体验,即主体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变为现实的客体,不仅站在客体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将自己融入客体的实际生活,成为现实的客体。哲学对体验的两种认识,实际上更清楚地描绘了体验的真义,即体验存在于生命整体当中,体验中又蕴含了生命整体。[1]

(二)心理学中的体验在心理学中,体验的意义是指:一种由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显然,心理学中的体验被定义为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与主体的情感、态度、想象、直觉、理解、感悟等心理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体验中有认知的参与,但仅有认知还不能被称为体验。在体验中,主体不只是去认知、理解事物,还会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产生情感反应,并由此生出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也就是说,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

心理学对体验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类:情感理论中有关体验的部分、瓦西留克对体验活动的探讨和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研究。首先,体验在情感理论中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体验是情感的本质,是情感的成分之一,是对情感的认识和觉察,还是产生情感的活动。[2]其次,苏联心理学家瓦西留克以心理学的活动理论为视角来阐释体验,提出了与情感理论不同的概念,他指出,我们所用的“体验”这个术语并不是心理学中所熟悉的那个意思,即指主体意识内容的直接的、经常的情绪的形式。在这里,它是指人在度过这样或者那样的(通常是艰难的)生活事件、情况时,恢复失去的精神平衡,一句话,应付有威胁性情境时的一种特殊的内容活动、内部工作。[3]显然,瓦西留克所指的体验不是心理机能(记忆、知觉、思维、想象、情绪等),而是一种心理活动。最后马斯洛指出,高峰体验状态即“存在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源于某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外界秘密,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或来自爱情、审美感受、创造冲动,或来自母爱,或来自于大自然的交融。

(三)美学中的体验

在美学领域中,体验往往被视为与生命和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加以探究。体验是指艺术中超越一般经验、认识的那种独特的、高强度的、活生生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的深层感性素质。体验是一种活动,是作者亲自参加和感受生活实践,以搜集创作素材的活动。体验是一种结果,是作者从其体验活动中所得来的创作素材(即丰富的、活跃的、深刻的内心感受,包括印象、感情、感觉、经验等)。体验是读者在观赏和享受美时产生的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特殊的内心感受,伴随着紧张、剧烈的内部活动,丰富活跃的想象,热烈欢快的情感。[4]

(四)教育学中的体验

近几年,我国教育学研究者在借鉴哲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学科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概念。例如,受心理学情感理论的影响,视体验为情感,如裴娣娜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5]借鉴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的概念,把体验当作一种特殊的活动,如朱小蔓所说的主动体验过程: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如“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6]受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将体验界定为意义的建构和价值的生成,如张华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看待体验,认为体验其实是一种经验,只是它比经验更具有超越性,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经验:体验是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 自然、社会(主体与客体)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7]郭元祥认为,体验不只是静态的经验,更是动态的过程,“体验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以客观对象为中介,通过亲身经历或移情,获得对人生的新的理解的过程”。[8]在对教育学中不同意义的“体验”的统整和融合的基础上,有学者主张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9]

钟启泉从“整体教育”的层面指出体验能使学习者增长能力,能揭示出世界所蕴含的丰富含义。活生生的体验是不断成长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体验,促进学生健全地、 自然地成长,而绝不能把限定的、片段的、预先嚼烂的“经验”作为课程天经地义地塞给学生。教育必须向学习者提供“生命”世界所渗透的经验,必须把教育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者能够借助实际体验同充满奇妙和惊异的世界进行沟通。叶澜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探讨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生命体验的重要意义。她认为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全身心投入、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过程。课堂教学目标应全面体现包括情感目标在内的培养目标,而不是局限于认识方面的目标,教学应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综合上述观点,教育学视野中的体验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体验本身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断地体验和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关注人的生命体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者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2)体验是教育过程的本质之一,教育过程不只是一种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 (3)体验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借助体验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学科教育等目标。教育应通过创设开放的、个性化的情境,让受教育者通过各种体验方式,对自己的潜能和周围的世界有深切的体悟,并通过多种体验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受教育者心灵得以充分发展。[10](www.xing528.com)

三、体验的基本特征

尽管不同的学科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对体验有不同的阐释,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分析、比较中得知体验具有以下特征:

(一)体验具有直接性

体验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直接性。体验不需要任何中介,是主体直接把握和领悟到的意义。体验是主客合一的,是人直接置身于世界之中,身心如入其境而达到的主客交融,体验者作为主体与对象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强调的是主体亲身去参与、投入、感觉、体会领悟,以全部生命、心血融入,与之共鸣。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客体中,与客体交融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义关系。

(二)体验具有个体性

每个人的体验都只能属于个体,并由个体亲身经历,他人无法替代。体验总是体验者自己的事,是体验者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体验不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加以确证性的认识,而是个人性的、个体性的体验。人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表达个人的体验。体验的过程主要是以个人的形式展开的,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是个性的,不是雷同的。狄尔泰认为,“生命体验在所有个体中具有不同的形式,体验永远是个体对个体生命、对处于历史关联域的中的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11]

(三)体验具有亲历性

体验更多的是强调在实地中的实行和实践,所谓“以身体之”。可以说没有亲历与实践,就无所谓体验。所谓亲历,主要指体验主体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这种亲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如哲学中所指的直接经历,美学中所指的搜集创作素材的实践活动;另一种是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如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体验主体亲力亲为地参与活动,并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不管是实践层面的亲历,还是心理层面的亲力,都是主体亲自参与、亲自获得的。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情感上的触动、心灵上的共鸣,都是体验主体通过亲临其境、亲身感受才能获取的。

(四)体验具有情感性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现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12]个体在情感孕育中体验,在体验中又丰富着情感。正是由于体验的情感性,主体在积极的体验中才会形成对事物积极的态度。没有情感,活动主体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也不可能产生“主客交融”的效果。

(五)体验具有意义性

主体对某物有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它在主体心目中的独特意义,体验是一种伴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生成活动。意义是指向人类心灵世界的,主体可以通过心灵体验而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在某一时刻产生了心醉神迷的体验,必会与之相伴随产生个性化含义,即理解到让我们产生心醉神迷体验的人、事或物此刻在“我”的思想中、生命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和想象。总之,体验是一种可以生发与体验主体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也就是说,体验即是一种伴有情感反应的意义生成活动,或者说是一种产生意义的情感反应。[13]

“体验”是以体身之,以心验之,以思悟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即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客体中,与客体相互整合与交融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义关系的活动。它旨在主客观世界的交流与融合,是意义的建构,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领域使用“体验”一词,既有认识论的意义,也有价值论和本体论的意义。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体验的认识方式消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上看,体验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立足于幼儿与自然、社会的有机触合。体验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是幼儿理解世界与人生的方式,也是幼儿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方式,是人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世界的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