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研修体系与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方案

日本研修体系与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日本,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渠道:①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研修活动;②由民间团体和学校自行组织、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尽管对于课例研究的认识视角越来越多元,但其根本内涵仍是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日本的“教研”是指狭义上的“教学研究活动”,是自下而上展开的。

日本研修体系与教学研究活动优化方案

日本基础教育质量在全世界特别是在西方国家中饱受赞誉,日本也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质量,其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准是教师队伍建设关键一环。那么,同具东方国家教育传统并实行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制度的日本,是如何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呢?

在日本,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渠道:①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研修活动;②由民间团体和学校自行组织、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两方面的活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一)日本的教师研修体系

从整体上看,目前日本全国共有各级“教师研修中心”107个,覆盖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教师在职培训网络。各地区的教师研修中心都会在前一年制订出下一年度的教师研修计划时间表,包括时间、地点、人数、主题内容、形式等,为教师参加研修提供参考。

各地研修活动的形式大体相同,主要包括专题讲座、远程研究、小型研讨会、特定学科研修、自由研修等,研修的内容涉及学科教学指导、学校管理、教师职业基础、信息处理教育等。此外,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教育改革政策要求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研修中心也会开展一些专题培训。可见,教师研修的内容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既指向特殊群体也满足普遍需求,研修方式也较为多样化。[40]

(二)日本的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研究”在日本使用“授业研究”一词,在英语中被翻译成lesson study。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谈及日本“教学研究”时常常使用的是“课例研究”。

“教学研究”在日本是指由民间发起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形式是通过自由参观原汁原味的公开教学,观摩者对教学过程中注意到的问题开展共同讨论,并对学校、教师和班级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展提出建议。教学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的学者、管理者等。

“教学研究”的范畴涉及课程开发、教材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问题研究、评价研究等。也有学者将日本围绕学科教学方法而展开的教学研究大致归类为:教材开发研究、儿童中心研究、班级学习组织建设研究、目标达成研究、聚焦方法的研究和基于生活的研究等。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课例研究,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即同一学校工作的教师共同分析、评价课例,从中获得对教学的共识,辐射和影响各个学科和教师,以此促进学生的成长。一般认为完整的“课例研究”应包括选定研究课目标、合作设计研究课、关注实施中的研究课、讨论研究课、重新设计研究课、执教经过重新设计的课程、反思交流重新设计的课程等流程。[41]

(三)课例研修

在日本,课例研修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从教研活动视角出发,一般将课例研究界定为:教师以课为载体,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的合作性研究。这项研究通常会经历“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循环过程,与多数常规教研中的“就课论课”有别,课例研究强调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教师群体研究活动解决教学难题,改进教学实践。“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最真实的反映,因此课例研修就是研究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况的一种实践研究活动。区别于示范课、公开课的最大不同是课例研修下的上课主要目的是用于研究问题,教师带着特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听课之后的研讨功能是诊断和研究问题,在反思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并行动跟进。此外,不同于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理论和理念的单向传授如讲座、报告、培训等,课例研修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开展过程中形成建构性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再设计,并重新进入实践环节,因此其是弥合理论与实践鸿沟的一条有效途径。

尽管对于课例研究的认识视角越来越多元,但其根本内涵仍是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课例研修以实际教学的“课例”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来探讨和解决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在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修有助于推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累积实践智慧,有助于形成互相协作的教师研修团队,有助于形成以“合作”与“对话”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专业发展必须通过“获取知识经验”的学习和“进行行为实践”的学习相结合实现。能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就是课例研修,课例研修提供了一种教师团队在真实情境中做研究的行动研究方式,在课堂中研究课堂、透视课堂,并在研讨和反思中改进课堂,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进而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42]

(四)对我国教研活动的启示

日本现行的教师研修制度和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和我国有着许多相似点,也有许多不同点。教师的教学研修活动,在课程变革过程中遇到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以及教学问题和我国极为相像。同时,“教研”中对研究框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法论”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对教研活动流程的科学性和模式化提炼,更倾向于“实践型的”“尝试错误型的”研究,这类方法论问题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日本的“教研”是指狭义上的“教学研究活动”,是自下而上展开的。研究主体由一线教师和大学的研究者共同组成,他们之间不是单纯的被指导与指导关系,而是协作研究与学习的共同体。总体来说,日本教师研修在制度设计、研究中民间团体的作用、中小学教师长期自觉的坚持,以及加强研究者和学校的对外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释】

[1]梁威,卢立涛,等.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

[2]聂劲松.中国百年教育研究制度审视[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15-19.

[4]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Z].安徽教育,1978.

[5]董绍才.基础教育教研室制度创新研究——基于山东的案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梁威,卢立涛,等.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7]朱志平.改善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J].全球教育展望,2003(8):51-55.

[8]丛立新.“聚焦: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系列之六 教研员角色需要彻底改变吗?[J].人民教育,2009(02):52-56.

[9]薛晶.浅谈教研活动与教研札记[J].音乐天地,2006(03):14-15.

[10]杜亚丽.谈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研的关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0):44-45.

[11]雷树福.转变教研思想 更新教研意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8):13-15.

[12]张秋爽,苏静林.教研员重在专业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09(05):90-91.

[13]陈桂生.何为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与“科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2):7.

[14]王煌.教研室教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www.xing528.com)

[15]吴一含.物理网络教研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6]肖楠楠,代建军.定位与转型:课程监控视域下教研室职能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7):39-42.

[17]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4-8.

[18]陈世滨.校本教研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实践阐析[J].教学与管理,2006(16):28-31.

[19]万国权.提高教研质量方法探析——以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58-60.

[20]朱福荣.新课程新教研(下)[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3):4-5.

[21]龚兴英.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2]李梅园.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认同感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23]龚兴英.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4]付黎黎.听评课:指向合作的课堂观察[J].教育科学研究,2010(2):38-40.

[25]胡继飞,郑燕花.说课,值得倡导的教研活动形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2(4):87-89.

[26]陈桂生.“集体备课”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9):40-41.

[27]周元春.虚拟教研活动——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4):19-21.

[28]王海.“小学科”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34):37-38.

[29]吕敏霞.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0]陈坚.教研活动的策划、流程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12(31):33-35.

[31]包新中.中小学教研活动实效性评估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3(4):33-35.

[32]雷树福.教研活动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33]贾霞萍.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2):31-34.

[3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2014-04-08/2020-03-01.

[3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2017-01-10/2020-03-01.

[36]Lieberman,A.&McLaughlin,M.W.Networks for Educational Change:Powerful and Problematic[J].Phi Delta Kappan,1992,73(9):673-677.

[37]吕敏霞.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8]吕敏霞.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9]牛利华.略论美国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若干实践问题及其出路[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36-38+18.

[40]高峡.日本的教师研修制度和教学研究的展开[J].教育学报,2014(6):67-74.

[41]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20-21.

[42]肖凤杰.通过课例研修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