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过程与叙事:高中历史学科主题教研活动

关注过程与叙事:高中历史学科主题教研活动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此,“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中学教育中有关核心素养的落实,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科。因此针对本教研专题,围绕学科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初步整体构想设计跨学年的系列教研活动。基于主题教研规程为校级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示范。

关注过程与叙事:高中历史学科主题教研活动

一、背景剖析与教师需求分析

(一)背景分析

教育管理层面而言,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追溯官方层面有关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及,最早出现于2016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2017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此,“核心素养”迅速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知道,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从课程目标来看,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这体现了教育从教书到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反映的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不断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过程。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中学教育中有关核心素养的落实,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科。学科核心素养是本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做出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学科的能力上,包括学生掌握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学科活动中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智力和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个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方法。[21]

从历史学科课程目标而言,上海市从2005年起“史学方法论从最初的基于历史本体的理论认识,开始转化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操作的具体行为,并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等课程的各个领域。课程改革的诸般理念,开始找到了一个落地实践的抓手”[22]。同时,《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2017版)》提出“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及方法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核心能力。它主要包括史料的集证辩据能力和历史的诠释评价能力两大类”。其强调应高度重视课程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内容,“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次递进地分步落实”;也就是不仅要使中学生达成课程的知识目标,还要在历史学习的过程目标中,加强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就历史学科课程目标而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远比让学生记住史实与结论本身更重要,这才是历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从上海市历史教学的情况看,近年来市教研室历史学科开展的“从模仿到迁移:史学思想方法的内化”系列主题研讨活动,也一直强调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史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从区域层面而言,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针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趋势,提出了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课堂的教学改革要求,即开展在“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教师与学生、教研员与教师的教学相长、相教相学的教学研究活动。如何理解“教学做合一”的新时代要求,如何将“教学相长,相教相学”落实到课堂教学改进中去,是每位基层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面临问题与教师需求的调查分析

从教师发展角度而言,通过市、区两级视导与调研,发现上海市宝山区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也是教师面临的急切需求。

1.校级教研缺乏实证意识和科学方法的支持:日常教研缺少高质量的教研指导,需要专业指导来推动;一部分校级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教研方式比较传统,教研过程比较随意;支撑实证式教研的方法和手段较为缺乏,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__2.校级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内容主旨把握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显得不够精准,有关史学思想方法把握上有畸重畸轻的现象,对选材、设问、过渡、板书等教学环节中体现内容主旨、达成教学目标的意识和逻辑性不强,部分教师在学科本体性知识上存在一定的短板。

因此,在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如何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摆在中学历史教师面前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主题拟定与研训方案设计

(一)活动思考与应对策略

1.对主题教研活动的思考

基于上述“教改”新趋势和有关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对如何提高上海市宝山区历史学科教研水平的思考,围绕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在开展培训、提供案例和评价工具的基础上,面向上海市宝山区高中全体教师打造了“关注核心素养,基于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的教研专题。由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的优化等方面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分阶段分内容逐步推进落实。因此针对本教研专题,围绕学科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初步整体构想设计跨学年的系列教研活动。其中主要教研活动内容包括:

(1)课标研读——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开展主题培训与研讨;

(2)教学设计——基于课标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专项研讨;

(3)课例研讨——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路径研讨;

(4)集体备课——校级教研组基于课标的备课活动展示;

(5)命题技术——基于课标的作业设计与教学考试专项技能研讨。

其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主要流程如下:

本次案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系列活动中的内容之一:课例研讨。主要研讨问题包括:有关学科核心能力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17版)》中的有关表述;有关史学思想和方法的部分理论问题;学科核心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的分解与落实;学科核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方法与路径;校级学科教研组备课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等。

2.应对策略

(1)基于证据的教学研究来指导教学,推进实证导向的学科教研。(2)基于主题教研规程为校级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示范。

(3)以教师“示范、指导、点拨”和学生“接受、模仿、迁移”的教学活动方式来落实“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实践。

(4)运用已开发的相关教研活动评价工具,提高教研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5)基于区学科网络平台,加强后续教研活动的互动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以本次教研活动为示范,继续推动校级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二)主题拟定与方案设计

主要参与人员:区教研员、区中心组成员、活动校教研组组长、教师等。

主要步骤:明确主题,设计方案;策划活动,活动告知;磨合文本,课标解读。

1.落实准备:本环节主要任务是在对教育背景和教师需求分析以及对主题教研活动针对性思考的基础上,拟定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基于课标,关注过程,叙事见人”;并在该主题下,选定授课内容,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授课班级等基本情况,设计活动方案;根据新版《高中历史学科基本要求》和本学期高中历史教学进度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时间与地点;内容上选定高一第三分册《早期的西学东渐》为本次教研活动的课例载体,高一学生为授课对象;围绕本次课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开展教学研讨。

2.发布通知:明确活动主题,并将活动相关内容与要求告知教师:通过区教研室发布活动通知,告知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主题;通过区高中历史学科QQ工作群平台,详细发布活动告知单(表8-1),明确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以及提供的主要活动资料。

表8-1 历史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告知单模板

(续表)

(三)活动目标与预期成果

1.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教师能够重视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史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在“内容主旨”“过程与方法目标”“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环节中体现史学思想和方法;重视“叙史”方法,能运用原始史料,侧重评价的视野、视角、证据及逻辑的引导,同时能“叙史见人”,从课文内容中选取一个核心人物,以其“所见”“所闻”“所思”“所为”为教学基本线索;探索“学史重法”,落实学科能力中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关注学史过程中学生的“习得”过程,注重的不仅是教师的示范,更是学生的模仿与迁移。

通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引导教师,将教学理念从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向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的素质教育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

2.期望成果

形成教学设计的典型示范案例;初步形成本次主题下,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形成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案例;针对本次主题教研的准备与实施过程,及时反思与梳理,提炼成功经验,进行成果转化,为后续活动提供可借鉴的实证依据。

三、合作研究与实践落地

(一)活动方式和基本流程

1.活动方式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主要采用专题微报告、课例展示与初高中教师联动研讨的方式进行。

首先,区教研员作题为《落实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点”与“面”——关于〈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解读》的微报告;随后区教研员展示《早期的西学东渐》的示范课;最后,围绕教研主题进行联动研讨。

2.基本流程

(1)活动准备:

(2)活动实施:

(3)活动总结:(www.xing528.com)

(二)实施环节和实践过程

在主题教研活动实践落地过程中,上海市宝山区的全体高中历史教师和部分初中骨干教师以及部分外区的历史教师围绕活动主题,依据主题教研规程,共同参与研讨。具体活动实施如下:

1.目标与任务

在主题教研活动开始前,将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告知参与教师,下发教研活动学习单(表8-2),帮助教师了解活动背景和本次教研活动在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中的活动流程关系,明确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要目标,布置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①提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困惑或者思考;②观摩一节实践课和相关微报告,填写学习单,参与讨论与交流;③根据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实效,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进行评价和提出后续教学实践的思考。

表8-2 历史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学习单模板

2.质疑与学习

将参与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包含一到两名区级教学骨干,发挥教学骨干在教研活动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把握研讨方向,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

质疑:结合教学基本要求,围绕本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讨论,提出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和困惑,并记录于学习单。如:你在教学设计中的困惑有哪些?造成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你对优化课堂教学有何经验和设想?

学习: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教学骨干厘清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解决一般问题;同时依据小组教师的记录单反馈和现场交流,梳理出与本次主题教研密切相关的、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并提供给参与活动的教师共同研讨。教研员微讲座《落实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点”与“面”》,主要针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进行解读,引导教师把握标准,回答共性问题,并提供优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与路径,便于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内容观察和思考的聚焦。教师将学习心得体会记录于学习单。

3.实践与观摩

实践:观课活动。教师集体观摩高一基础型课《早期的西学东渐》。组织者质疑与学习,为观摩教师提供优化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能力等有关问题的实证依据。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以历史人物利玛窦为叙事主线,设计了为何传教、为何来华、如何来华、如何传教、带来什么、只是西学东渐吗、利玛窦成功了吗等一系列设问。这一问题链将“早期的西学东渐”的时空背景以及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和时代特征一气呵成地串联成一体。执教者再引导学生从图片、文献等史料中集证辩据,理解从文化视角分析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感悟开放与封闭对民族兴衰的意义。

观摩:教师基于课堂观察,将观课心得记录于学习单。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计,观察授课教师如何优化以及落实学科核心能力等有关问题;重点观察如何落实学科能力,以及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学生“习得”过程,并记录在教研学习单上。

4.交流与研讨

交流:由开课教师做教学设计意图说明与教学反思。

讨论: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如何优化,以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等有关问题展开研讨。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本课重点要落实的学科核心能力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相关的学科核心能力?“叙事见人”的载体还有哪些?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习得”的表现如何?等等。教师将讨论得出的主要方法与路径记录在教研学习单上。

5.评价与分享

评价:活动总结。教师整理个人学习单的过程性记录,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和研讨后的共识,依据《教研活动质量评估表》(表8-3)对本次教研活动实效进行评价反馈,梳理教研心得与启示,同时对后续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为教研员组织与开展后续教研活动提供第一手的实证资料。

表8-3 高中历史学科主题教研活动质量评估表模板

(续表)

分享:由专人收集本次活动的相关资料,并上传区高中历史学科QQ工作群平台,供后续学习与借鉴,深化本次主题教研。

(三)教研活动调控措施

在目标与任务环节,将出席教研活动的教师,进行适当分组,将上海市宝山区学科骨干教师分配到各小组,承担本组活动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在质疑与学习环节,在组长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本次教研的主题;组长及时回收并进行问题的梳理与归纳,解决教师关心的一般问题或困惑,梳理共性核心问题,并及时告知教研员,使教研活动能够聚焦主题。

在交流与研讨环节,教师积极使用学习单,将在观摩中的生成性反思感受整理后,围绕活动主题,聚焦核心内容,与其他教师积极交流讨论。

四、成果转化与反思分享

(一)继续推进本主题教研活动的思考

“关注核心素养,基于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是在新版《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推出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课题。其目的是推动上海市宝山区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意识的提升,使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探索落实学科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路径。本次教研活动是系列活动之一,是教研工作整体中的重要环节,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还将继续细化深入推进。其基本设想是:

1.在本次主题下以教师小组为单位,依据主题教研规程,开展集体教研,发挥教学团队和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

2.集中研讨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板书设计与作业设计,以此形成有效的突破点,深化教研主题。

3.关注教学评价,尤其是教学测试中的命题研讨,形成市教研室一直强调的“教考一致”,提升教师命题专业能力。

4.最终更好地发掘历史课程“知真、求通、立德”的有效教学载体,提升学科育人价值内涵。

本次教研活动依据主题教研规程,以学习单为有效载体,教研活动取得较好的教研效果:教研主题清晰,教研目标明确;整个活动研讨热烈,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科团队成员发挥了骨干和引领的作用;教师对活动均给予很高的评价,教研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辐射与引领的作用;有效激发了教师对教学改革中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继续实践研究的意识。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将借助主题教研规程,继续探索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尝试在校级教研层面推广基于主题教研规程的教研活动,形成区级、校级教研的良好互动。

(二)主题教研活动成果总结转化与教学改进建议

1.主题教研活动成果总结与转化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基于标准的意识,助推教师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进一步前进,积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达成,突显“学史重法”的实践意义。并且认真提炼总结,将教研活动成果转化为相应课程、资源,在区域层面进行分享,通过成功案例的积累,把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尤其是向薄弱学校和教师的传递与示范,并在教师培训工作中予以展示运用,以带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

2.教学改进建议

(1)建议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深入学习研读。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把握内容主旨,“叙史见人”,重视史料的精选,可以尝试运用“示范—模仿—迁移”的教学范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议教师对板书与作业设计两个重要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研究,积极探索在这两个环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成功做法。引导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从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转变,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反思

1.针对教研活动推进的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是基于主题教研规程的主题教研实践案例,要使这一专题研究对教学实践形成更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还需要做好以下的后续工作:

(1)继续完善主题教研规程和学习单的设计,优化其操作性,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2)继续研究与完善教研活动的工具,对主题教研评估表中定量分析数据比重的调整,对定性项目的重新设计,继续开发针对课堂教学观察的新工具等;

(3)继续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力求将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深化主题教研,发挥辐射和引领的作用;

(4)继续探索基于教研训深度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学科的发展依赖于教师不断的专业成长,限于区域范围内本学科的教研力量不足,缺乏更高力量引领的现实,在后续的教研活动中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邀请外区专家来上海市宝山区做专题讲座或报告,另一方面将有计划地开展跨区联动的教研,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积极学习吸收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平台。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中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重要导向。教师如何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是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的真实困惑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立足对教师需求的调查分析,主题清晰、目标明确,是一次成功的区域实践探索。

通过“目标与任务—质疑与学习—实践与观摩—交流与研讨—评价与分享”五个关键环节,活动过程严谨高效,既有一线教师的全情投入与积极参与,也有教研骨干的组织引领;既有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也有课例研讨的动态实践。并且通过成果提炼总结与转化,可以将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应用于区域内学校或其他区域,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在学校层面进行应用实践,进一步助推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此外,教师的主体角色在本次主题教研活动中得以充分显现,教师在做中学、做中研、研中训、训中研,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师培训,既解决了实际困惑,也实现了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原始资料由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唐向东老师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