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图画书创作与出版的启示

我国图画书创作与出版的启示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国原创图画书创作与出版空前繁荣,但从文本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图画书类型较为单一,叙事性的故事图画书占据主导,说明类的知识图画书发展刚刚起步,且较多为对知识的举例或解释性图画书,而程序性说明和纪实说明的图画书相对较少。(三)在“儿童”与“社会”之间建立平衡当前图画书创作与出版中存在着将“泛娱乐化”或粗浅的“趣味”等同于“儿童性”,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一条线划归“功利”的倾向。

我国图画书创作与出版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原创图画书创作与出版空前繁荣,但从文本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图画书类型较为单一,叙事性的故事图画书占据主导,说明类的知识图画书发展刚刚起步,且较多为对知识的举例或解释性图画书,而程序性说明和纪实说明的图画书相对较少。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图画书创作中缺乏对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认识,因而容易将“儿童性”与“社会性”“趣味性”与“教育性”对立起来,导致不少图画书在“趣味”的包装下难掩精神浅表、内容简单之实,难以达到儿童小说等传统儿童读物的文学审美高度。而要解决这些发展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充分认识并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性

在谈及儿童读者的阅读接受时,人们容易强调“趣味”“娱乐”“具象”,致使一些作品陷入泛娱乐化的误区。然而儿童的意识并非仅存在于“主观性、欲望、游戏、幻想”的层面,儿童在与周围世界建立对象性关系的过程中,主体自我意识的“现实层”正在逐步从底层之中萌生。[28]儿童与现实世界共存共振,儿童必须进入世界,“享用”社会与历史的精神财富“爱、正义、善、真实、美”等,也就是从教育中获得生命成长的滋养与意义,而儿童的生活又将是下一代儿童的历史处境与精神资源。[29]因此面向儿童读者的图画书创作与出版,应科学地认识并理解童年及其意义,避免刻板的“静止思维”,单纯强调童年的“稚趣”,从而将肤浅的迎合粉饰为“童心关照”,应该用成长的视角认识儿童,为儿童创作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的“真实世界”,让儿童有机会通过适宜的阅读媒介与社会亲密互动,真正地促进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二)积极认识并探索图画书承载的社会责任

图画书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社会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必然包含着精神引领和实现对儿童读者“社会化”的基本意图。优质的图画书应有利于加深儿童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30]“儿童中心”并非单纯的顺应,图画书是帮助儿童形成政治文化观念、道德认同的基本手段,成人需要引领儿童将其生活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31]在消费主义热潮的冲击之下,当前我国图画书出版正在探索阶段,必须理性面对商业、经济等外在冲击,避免利益的裹挟,积极认识图画书对儿童读者和国家未来的社会责任,通过图画书独特的图文语言和审美意境为儿童创作与历史亲密接触、与未来遥相呼应的精神佳作,通过优质的图画书引领儿童心灵成长,让儿童的精神世界与优秀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并能有所创新。

(三)在“儿童”与“社会”之间建立平衡

当前图画书创作与出版中存在着将“泛娱乐化”或粗浅的“趣味”等同于“儿童性”,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一条线划归“功利”的倾向。但正如方卫平教授所言:“文化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儿童文学有别于一般文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在于,自它诞生之日起,便天然地背负有化成儿童的文化责任。这种文化属于广义的教育。”[32]他还特别指出了当今儿童文学不应表现并且满足于“轻浮美”,文化层面的突破才是决定儿童文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借鉴对引进版传记图画书内容与特点的分析,我国原创图画书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扩展图画书品类,通过图画书帮助儿童建立开放、包容的文化和社会视野,更要处理好“儿童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图画世界为儿童建立与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渠道,让“儿童”和“社会”自然而美好地相遇。

【注释】

[1]海飞.关于我国童书出版的三个预判[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11(004).

[2]朱永新,孙云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朱永新与孙云晓对话录[J].少年儿童研究,2007(5):31-37.

[3]樊红敏.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汶川地震后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71-73.

[4]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3.

[5]佐斌,秦向荣.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4):68-76.

[6]Hirschfeld,L.A.On a folk theory of society:children,evolution,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groups[J].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1,5(2):107-117.

[7]魏勇刚,陈世联.云南纳西族儿童民族文化认知途径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8-123.

[8]王欢.儿童文学接受与少数民族的心理认同——以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4):78-81.

[9]陈夜雨.美国文学史:建构民族身份的文化史[J].社会科学家,2010(11):24-27,31.

[10]余人.中国少儿出版新进程[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85-88.

[11]江宁康.美国文学与文化身份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111-112.

[12]方卫平.从全国儿童文学评奖,看儿童文学原创变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8-09,第7版.

[13]康长运.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20-21.(www.xing528.com)

[14][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颖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15][加]培利·诺德曼,梅维丝·莱莫.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第三版)[M].刘凤芯,吴宜洁译.台北:天卫文华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9.

[16]谭旭东.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M].西安:未来出版社,2013.

[17]邴正.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3(3):12-16.

[18]Duke N.K.Information books in early childhood[J].Young Children,2003,58(2):14-20.

[19]Farris P.J.Fuhler C.J.Developing social studies concepts through picture books[J].The Reading Teacher,1994,47(5):380-387.

[20]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Reading framework for the 2009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R].Washington,DC: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2008.

[21]Young T.A.Miner A.B.Guiding inquiry with biography breaks and the C3 framework:can one person make a difference?[J].The Reading Teacher,2015,69(3):311-319.

[22]Shantz J.Biographical Sociology:Struggle over an emergent sociological practice[J].Auto/Biography Studies,2009,24(1):113-128.

[23]Galda L.Short K.G.Visual Literacy:Exploring Art and Illustration in Children's Books[J].The Reading Teacher,1993,46(6):506-516.

[24]Nye M.J.Scientific Biography:History of science by another means?[J].Isis,2006,97(2):322-329.

[25]蔡迎旗,唐克军,赵志敏.美国儿童早期公民教育课程标准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49-51.

[26]高凛.日韩全民阅读立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7(12):20-25.

[27]Johnson N.J.Giorgis C.Children's Books:Interacting with the Curriculum[J].The Reading Teacher,2001,55(2):204-209,211-213.

[28]刘晓东.儿童精神发生学对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126-132.

[29]金生鈜.学校教育生活之于儿童的意义——对儿童享用教育生活的现象学解释[J].教育研究,2018(6):8-15.

[30]Farris P.J.Fuhler C.J.Developing Social Studies Concepts through Picture Books[J].The Reading Teacher,1994,47(5):380-387.

[31]Wolk S.Using Picture Books to Teach for Democracy[J].Language Arts,2004,82(1):26-35.

[32]方卫平.童年写作的厚度与重量——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问题[J].文艺争鸣,2012(10):96-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