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优化设计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优化设计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到怀疑使建造新一代核动力航母被重新提上美国海军的议事日程。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大特点是舰体巨大。“尼米兹”号航母的核动力推进装置比“企业”号更为先进简便。4台海水淡化装置每天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提供1818440升淡水。美国海军在建造新一代大型航母时,认为航空母舰最大的敌人是现代化的反舰导弹潜射鱼雷,因此,尼米兹级航母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威胁。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优化设计

■ 参加1986年北约“北方婚礼”演习时的“尼米兹”号(CVN-68)航母

在第1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问世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核动力航母较常规动力航母建造成本太高,而且由于导弹的出现,大型航母的生存能力受到质疑,美国海军航母全面核动力化被一度搁置。但是“企业”号在服役期间显示出核动力航母的优越性能,全核动力航母战斗群航行也成功实现,使支持建造核动力航母的呼声再度高涨。受到怀疑使建造新一代核动力航母被重新提上美国海军的议事日程。1964年,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军界和国会都认识到,大型核动力航母确实具有更强大的作战能力和更高的费效比,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的建造终于得以在1967年财政年度获得通过。

新一代核动力航母的首舰以二次大战中战功赫赫的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尼米兹的名字命名,这一级航母也就被通称为尼米兹级航母。

尼米兹级航母首舰“尼米兹”号造价高达18.8亿美元(1968年),于1968年6月22日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72年5月下水,1975年5月正式服役,预计2025年退役。由于该级航母设计成功,性能优越,美国海军决定大量建造,虽然其间经历过不少波折,最终总共10艘该级航母已经全部建成服役,成为美国二战之后建造数量最多的同级航空母舰。

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大特点是舰体巨大。首舰“尼米兹”号舰长332.9米,舰宽40.8米,吃水11.3米,满载排水量91487吨。该级航母从第4艘“罗斯福”号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排水量有所增加,“罗斯福”号达到了96400吨左右,而第5艘“林肯”号以后的各舰则都突破了10万吨大关,当之无愧地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战舰。

尼米兹级航母的舰型外观与福莱斯特级和“企业”号大同小异,机库甲板以下的舰体是整体的水密结构,由内外两层壳体组成。除外壳体的高强度舰壳板满足防御要求外,内壳体由防护装甲板组成一个装甲壳体,保护动力舱、油舱、弹药舱等重要部位。飞行甲板、吊舱甲板和机库甲板都有约5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防护,水线以下的两舷侧设有4道纵隔壁的防雷结构,垂向分为8层,沿舰体每12-13米设1道水密横隔壁,共23道水密横隔壁。另设10道防火隔壁。纵横向隔壁共将舰体分成2000多个水密隔舱,保证了舰体能够有效抗沉。

■ 正在“尼米兹”号甲板上列队的勤务人员与机组成员。

飞机甲板采用全封闭式设计,表面平坦宽阔,形状仿佛一个酒瓶,左右基本对称,整个飞行甲板包括着舰区、起飞区、停机区三大部分,长约332.9米,宽约76.8米。着舰区斜角甲板斜置于飞行甲板后部,与航空母舰中心线的夹角约为12度。飞行甲板下方设有机库,机库宽敞高大,长208米,宽33米,净高7.6米。机库甲板以上共分9层,飞行甲板以下为4层,飞行甲板以上“岛式”上层建筑为5层。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为吊舱甲板,布置有航空联队的办公区和作战指挥舱室。机库不仅是飞机停放的场所,而且是舰载机检修、加油、供氧、供压缩空气及飞行前准备、飞行后维护等工作的场所,机库内还有完善的自动消防系统和起重机牵引车等设备。在机库的后方是飞机发动机维修间,可以对各种发动机进行各种等级的维修。为了把舰载机从机库中提升到飞行甲板上,舰上还设置了4部大型升降机,全都设置在航空母舰的侧舷,左舷有1部,右舷有3部,可以在1分钟之内把飞机从机库提升到飞行甲板或从飞行甲板放回机库。左舷其余部分布置办公室、控制室、通道等。

■ 掠过“尼米兹”号航母上空的A-7“北欧海盗”式舰载攻击机。

■ 正从“尼米兹”号甲板上弹射起飞的F/A-18战斗机

与小鹰级和“企业”号相同,尼米兹级的飞行甲板上也设有4部C13-l型蒸汽弹射器用于舰载机起飞,其中2部设在舰艏,另2部设置在斜角甲板的前部。每部弹射器隔20秒就可以弹射1架飞机,4部弹射器同时使用1分钟就可以弹射12架飞机。C13-1型弹射器能量很大,可以把舰上最重的飞机(重约30吨)以每小时360千米的速度弹射出去,保证舰载机在不到100米的距离上起飞。斜角甲板横向设置了4条拦阻索,在飞机着舰时,用尾钩勾住其中1根拦阻索,拦阻索把飞机着舰时的巨大能量传递到缓冲器上,缓冲器把这些能量全部吸收,使飞机在滑行60-90米之后完全停下来。在第4条拦阻索之前还设有一个拦阻网,拦阻网平时是倒置的,只有在飞机无法使用拦阻索时或使用拦阻索无法降落时才会竖起,成为飞机安全着舰的最后保障。依靠这一套拦阻索装置,尼米兹级航母每隔35-40秒就能让一架飞机降落。

“尼米兹”号航母的核动力推进装置比“企业”号更为先进简便。2座通用动力公司的A4W/AIG型冷却压水反应堆就达到“企业”号8座A2W型核反应堆的28万马力,最高航速30节以上,更换1次核燃料可连续运行13年,续航力达80-100万海里。还装有8台涡轮蒸汽发电机,每个涡轮蒸汽发电机的功率为8000KW,总功率可以满足10万人城市的用电需要。4台海水淡化装置每天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提供1818440升淡水。一般情况下,舰上备有供其人员消耗90天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大型航空母舰由于体积庞大,目标明显,自身的防御能力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而标准排水量超过75000万吨的尼米兹级在新时代一样要面对这个问题。美国海军在建造新一代大型航母时,认为航空母舰最大的敌人是现代化的反舰导弹潜射鱼雷,因此,尼米兹级航母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威胁。其2舷从舰底到机库的甲板都是双层船体结构,双层船体之间用“X”形的构件连接,导弹或鱼雷在击中舰体时,产生的冲击或破坏能量可以通过外层舰体和“X”形构件的变形来吸收,尽量减少对舰体内部的破坏,保护内部如弹药库、航空燃料舱、核反应堆等关键部位的安全。舰体和甲板都是用优质的高强度合金钢材料制成,舰舷的某些部位的钢板厚度达到63.5毫米,可以有效地抵御反舰导弹上的半穿甲弹头的攻击。该级舰从第4艘“罗斯福”号开始,加强了对水下攻击的防御,增厚了水下部位的装甲,设置了多层防雷隔舱,大大增强了舰体对水、鱼雷攻击的防御能力,这也是造成后来建成的几艘尼米兹级航母排水量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尼米兹级航母自身防御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设置了大量先进的防火消防设施、三防设施,还安装了能在短时间内校正由于破损引起的舰体倾斜的补偿复原系统。

舰岛是航空母舰电子设备天线的安装基座,核动力航母比常规动力航母的舰桥要小得多,没有烟囱,占用甲板面积很小,有利于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作业。航空管制桥位于舰岛的最上层,其下是航海舰桥,再下是编队司令舰桥。各种电子设备舱室和飞行甲板作业设备的支援舱室也都布置在舰岛内。舰上还有广播站、电影厅、邮电所、百货商店、服装店、理发店、冷饮店,仅照明灯就有29184盏。参观过这艘军舰的人,都用“海上巨兽”来形容它。

“尼米兹”号加入现役后,被编入大西洋舰队,母港为东海岸的诺福克港。1981年5月25日深夜,“尼米兹”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以东70海里的大西洋洋面上进行例行演习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坠机爆炸事件,共使14人丧生,42人受伤,另有11架飞机被毁或被烧伤。仅飞机一项就损失了5345万美元,其他设备与财产损失达448万美元。这次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多,飞机、设备损失之大,是美国海军航空史上绝无仅有的。鉴于这次事故,“尼米兹”号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措施,以防止重大事故的再次发生。1987年,“尼米兹”号转入太平洋舰队,母港设在布雷默顿。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该舰在隶属太平洋舰队期间,搭载第9舰载航空联队,从美国西海岸的圣迭戈出发。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炎热的波斯湾执勤3个月,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空袭作战,然后又穿越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大西洋,抵达美国东海岸的梅波特海军基地,在175天内环球航行一周。随后于1998年3月进入诺福克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进行历时3年的大修,2002年重新服役。2010年2月,“尼米兹”号航母访问中国香港,使国人有机会在近距离欣赏这艘海上巨无霸的风采。

■ 参加1986年北约“北方婚礼”演习时的“尼米兹”号(CVN-68)航母。

■ 航行中的“尼米兹”号(CVN-68),由左后舷拍摄的特写。

■ 由拖船协助正要驶离诺福克港第11号码头的“艾森豪威尔”号(CVN-69),1994年9月14日。

第2艘尼米兹级的巨型航母同样是以一位二战风云人物的名字来命名的,他就是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后来成为总统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号(CVN69)1970年8月15日在纽波特纽斯船厂开工,1975年10月11日下水,1977年10月18日服役,预计2027 年退役。“艾森豪威尔”号航母现隶属大西洋舰队,搭载第7舰载机航空联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性能与“尼米兹”号一致。海湾战争期间,服役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只负责和平巡曳的“艾森豪威尔”号,首次负责实战任务,率先驶入红海。科索沃战争期间,该舰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湾执勤。2001年,“艾森豪威尔”号进入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进行历时4年的大修,对航母的通信系统进行了升级改进,还建立了“综合通信和先进网络”(ICAN)。2005年10月,该舰重新投入使用,次年被派往海湾地区,对伊朗进行军事威慑。

第3艘尼米兹级航母以二战前坚定支持海军的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卡尔·文森的名字命名。“文森”号1975年10月11日由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开工建造,1980年3月15日下水,1982年3月13日服役,预计2032年退役。“文森”号现隶属太平洋舰队,一般搭载第11舰载机航空联队,母港是布雷默顿海军基地。性能与前两艘同级航母大同小异。曾多次部署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以及阿拉伯海,参加过对伊拉克的空袭作战。1999年7月,“文森”号返回军港进行为期11个月的整修。美国海军花费2.3亿美元对该航母进行装备的更新换代。2005年11月,该舰再度进行换装大修,前后历时3年多。2009年5月,完成大修之后,“文森”号抵达日本横须贺港进行访问,同时对北朝鲜实施军事威慑。2010年1月,“文森”号奉命前往经历严重地震的海地水域,执行救灾任务。同年3月,访问南美,期间与秘鲁海军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由于首批3艘的建造耗资太大,平均每艘约20亿美元之巨,因而美国国内在20世纪70年代围绕着是否还要继续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大型核动力航母的支持者始终坚持认为核动力航母是美国全球战略实现的重要支柱,不可缺少的威慑工具,只有大型核动力航母才能有效执行反舰、防空和反潜等多种任务,且具有强大的攻击力,超群的机动力和无限的续航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赶往冲突地区发挥作用。而小型航母虽然造价相对较低,但是无法完成海军担负的任务。经过激烈争论,最终美国国会于1979年批准尼米兹级后续舰继续建造。

■ “艾森豪威尔”号(CVN-69)上的第34中队飞行员正使用计算机设备作业,照片摄于1991年12月13日。当然,我们都看得出的是这位飞行员只不过是在给电脑重装系统之前进行普通的BIOS设置而已……

第4艘尼米兹级航母以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名字命名。1981年10月31日,该舰在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开工建造,1984年10月27日下水,1986年10月25日服役,预计2036年退役。“罗斯福”号航母现隶属大西洋舰队,搭载第8舰载航空联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罗斯福”号航母性能略有改进,满载排水量增加至96386吨。

“罗斯福”号航母与鼓吹扩张主义的西奥多·罗斯福一样富有“进攻性”。1991年1月12日,“罗斯福”号远程跋涉,到达红海阵位。海湾战争中,该舰上的飞机频繁起降,携各种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对伊拉克进行狂轰滥炸。1999年3月下旬,科索沃战争期间,“罗斯福”号率领50多艘战舰蜂拥驶入亚德里亚海。3月25日凌晨,“罗斯福”号航母上的EA-6B电子干扰飞机,与从意大利基地起飞的ES-3A电子侦察机一起,对南联盟的指挥通信系统进行了电子战“软杀伤”。随后,“罗斯福”号航母麾下的13艘巡洋舰驱逐舰和核潜艇一共发射了几百枚“战斧”巡航导弹上演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斧头”战。两周后的4月7日,从“罗斯福”号上起飞的24架“大黄蜂”式战斗机又疯狂地向南联盟扑去,多次向民用目标投掷被国际法禁止的集束炸弹,造成了南联盟平民的大量伤亡。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一周后的2001年9月19日,“罗斯福”号航母接到战斗出动命令, 从美国本土驶向阿拉伯海。此后,“罗斯福”号一直在阿拉伯海上航行,执行对阿富汗的空袭任务。其间,“罗斯福”号上的舰载飞机每天出动60-80架次,飞机起降作业时间长达14个小时。在第2次阿富汗战争期间,“罗斯福”号航母连续5个多月没有在任何军港抛锚,在海上持续航行了153天后,打破了1980年,“艾森豪威尔”号在海上连续航行152天的纪录。2003年,“罗斯福”号和同级的“杜鲁门”号和“林肯”号一同参加了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境内军事和民用目标实施打击。2009年3月,“罗斯福”号再次来到阿拉伯海,参加“和平-09”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

第5艘“林肯”号的性能在“罗斯福”号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进,载2900吨航空弹药和350万加仑航空汽油后,满载排水量达到102000吨,是世界上第1艘超过10万吨的航空母舰。该舰1989年服役,先部署在大西洋舰队,1990年转入太平洋舰队,母港由诺福克移至华盛顿州的埃弗雷特。目前搭载第14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飞机78架,配属2艘导弹巡洋舰、6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核潜艇和3艘后勤舰。1993年4月28日,第一位女性的F-14“雄猫”式战斗机飞行员卡拉·休特格林(Kara Hultgreen)加入该舰舰载机联队服役,“林肯”号成为有史以来第1艘接纳女性飞行员的航空母舰。1993年10月,“林肯”号前往索马里的沿海地区,以协助联合国在当地的人道主义救援任务。2001年第2次阿富汗战争期间,“林肯”号首次参战。次年即被派往波斯湾执勤,每天出动舰载机对伊拉克进行空中监视和封锁。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林肯”号协同多艘友舰对伊拉克实施持续空中打击,舰载机联队参与了约16500次的飞行架次,并投射了160万磅的弹药。2004年10月至2005年初,“林肯”号前往东南亚救助遭受“印度洋海啸地震”灾难的印度尼西亚。2006年3月,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日本海域进行为期两天的联合军事演习。2009年4月,“林肯”号进行为期9个月的维护保养之后,于2010年1月进行海试。

■ “罗斯福”号(CVN-71)进行海面震波测试,1987年9月19日。

■ “罗斯福”号(CVN-71)泊于诺福克港第11号码头,1990年4月19日。

第6艘“华盛顿”号航母以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命名,性能与“林肯”号一样,1992年服役,隶属大西洋舰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后被编入第2巡洋舰驱逐舰大队,搭载第17舰载航空联队,装备各型飞机78架,由导弹巡洋舰“诺曼底”号、驱逐舰“布里斯科”号和“加农”号、护卫舰“辛普森”号、核潜艇“安纳波利斯”号和“阿尔巴尼”号、快速战斗支援舰“供应”号担负护航。“华盛顿”号参加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其舰载飞机主要负责攻击伊拉克北部的伊军地面部队,2008年9月25日进驻日本横须贺军港,成为实施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力量。

第7艘“斯坦尼斯”号航母以著名的“现代美国海军之父”参议员约翰·斯坦尼斯的名字命名,于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军第1艘装备IT-21“21世纪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网络化的现代航空母舰。该舰的核动力装置得到进一步改进,一次加注核燃料可连续运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内只需要更换一次核燃料。该舰加入现役后先部署在大西洋舰队,1998年8月转入太平洋舰队,母港也由梅波特移至圣地亚哥海军基地。2000年上半年,该舰搭载第9舰载航空联队各型飞机74架,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波斯湾进行为期6个月的海外执勤。2007年2月19日,“斯坦尼斯”号航母进入波斯湾,加入了由“艾森豪威尔”号核动力航母为旗舰的美国第五舰队,加强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力量。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斯坦尼斯”号航母在普吉特·桑德海军造船厂进行大修,此次大修预计耗资1.37亿美元,将对包括推进器和飞机弹射器与阻拦装置的维修,雷达和通信系统也将进行升级。

第8艘“杜鲁门”号为美国海军20世纪最后服役的航母,造价高达45亿美元。该舰以美国第33任总统命名,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隶属大西洋舰队,母港为诺福克海军基地,由第2航母大队司令指挥,搭载第3舰载航空联队的飞机74架。

第9艘“里根”号为美国海军在新世纪(21世纪)服役的第1艘航母,1984年2月9日开工,2001年3月5日凌晨3时(北京时间)下水,2002年12月31日服役。“里根”号在设计上进行了约1300多项重大变化,首次采用球鼻舰艏以提高航速并增加稳定性;飞行甲板的角度也进行了调整,能够同时弹射4架作战飞机;回收飞机的拦阻索从4条减为3条,增加了飞行甲板的使用面积。岛型建筑的尾段新增了一个武器专用升降机,以提高作战时的武器运送效率;桅杆上的雷达天线经过重新排列,适应更多的雷达和通信系统安装。更重要的变化是“里根”号的岛型结构没有沿用之前的同级设计,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首次有了变化。新的航母岛型首次采用了3D模型设计,建筑重量虽然与以前相比没有变化,但占用甲板面积减少。除了重新设计的舰型结构外,“里根”号还设有许多针对飞机和舰船及电子设备的维修站,装备了连通全舰的光纤网络,搭载美国海军第11舰载机联队的85架飞机。

2009年1月10日,第10艘,也是最后1艘尼米兹级航母“布什”号(CVN-77)正式开始服役,该舰耗资62亿美元,被美国海军视为承上启下,为未来美国海军的航母积累经验,并提供一个可供实验的平台的航母。本书也将对该舰进行重点介绍。

“布什”号保留了尼米兹级航母的基本设计与构造(包括舰体与动力系统),但研发并采用了未来福特级航母所应用的相关科技,将在“布什”号航母上整合、试用和改进,再运用于福特级航母。美国海军根据新的作战任务,借助互联网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作战指导思想——网络中心战。

■ 正在进行舰载机弹射作业的“杜鲁门”号(CVN-75)航空母舰。

■ 吊装中的“布什”号(CVN-77)航母的4个巨型螺旋桨之一。

网络中心战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部队实施统一的作战指挥。其核心就是利用网络将地理上分散的各部队、各种武器联系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掌握战场动态,缩短决策时间,减少决策失误,以便对敌人实施快速、精确、连续的打击。其特点就是在各部队之间、各作战平台之间高速度、大容量、远距离地实施实时的数据交换。而航母得天独厚的条件,无疑将成为未来网络中心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海军决心将“布什”号打造成网络中心战的一个试验中心。

“布什”号设计和装备了全新的指挥、通信、计算机和控制系统(C4I),以光纤缆线联结全舰16个“通信结点”,构成一个系统与系统、装备与装备间大容量、高速度的通信网络。经过整合能将音频与视频资料,以及各种侦察器材获得的数据资讯,在各个作战平台之间瞬间传递和展现。而此系统所需的硬件与软件,都将采用现成的商用产品,以便能随着信息工业的硬件与软件快速发展而易于更新,及时提升航母的信息战能力。为提高航母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改进了现有的E-2C预警机系统。新的预警机系统安装了协同作战处理器和数据分配系统,以及重量轻、功耗小的相控阵通信天线等先进装备,强化了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的能力。“布什”号航母以及未来的福特级航母等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指挥中心,将以往各个分散的作战平台整合成一个分布式的探测和攻击系统,显著提高舰队的作战效能,不但使航母作战群能够攻击自海岸至内陆数千千米纵深的目标,而且还能为内陆纵深的地面部队提供空中保护。

■ 安装到位的螺旋桨。

■ 建造中的“布什”号(CVN-77)航空母舰。

■ 建造人员在尚未建成的航母上升起美国国旗。

飞行甲板的布置与舰载机运作的效率密切相关。美国的航母设计者在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之后发现,航母在进行回收舰载机时,必须逆风航行。舰载机在着舰时,由于着舰甲板为飞行甲板上的斜向甲板,与航母的航向存在着角度,因此舰载机降落于甲板时会受到侧风的影响。而该角度越小,所受侧风影响愈小,能大幅降低舰载机着舰的难度,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率。为了使舰载机易于着舰和安全着舰,着舰甲板应与起飞甲板平行,或两者之夹角应尽可能小。为了运作效率与配合着舰甲板和起飞甲板平行,舰艏右舷的1号升降机取消,而将2号升降机加大,设置于创新的两个小型舰桥之间;舰艉右舷的3号升降机取消,改为设置于飞行甲板前段中轴、飞机弹射器的后方;舰艉左舷的4号升降机,改为设置于飞行甲板尾端中央。这样既可改善恶劣海况下的操作安全性,又可在靠泊码头时,提供装卸补给的宽阔通道,这些改进都能增进运作效率,减少航母的操作人员。

“布什”号还采用了太空科技材质的折流屏。装置于弹射器的后方的折流屏是飞机弹射器的必备附件,由背面布满循环冷却水管的耐高温、高强度大型平面钢板构成。以前采用的折流屏具有复杂的管路和水泵系统,输送海水进行冷却和竖立、放平折流屏,不仅容易锈蚀、故障较多,而且其耐高温钢板也不能久耐飞机燃气喷流,因此需要大量维修和换件作业的装备。新的折流屏以防护宇宙飞船重返地球的太空瓦材料制成,质轻且散热迅速,不仅省却了复杂的管路与水泵系统,而且维修简便。(www.xing528.com)

为了减少航母上的操作人员,“布什”号航母尽可能采用自动化的操作器材和装备。例如,原先需要9名操作人员共同作业才能在飞行甲板上将炸弹挂载到舰载机上,“布什”号采用了依据“仿生科技”原理新近研制的液压起重装备,遵循操作人员的手部动作自行将弹药挂装于飞机上,只要1名操作员就可轻易地胜任过去需要9人完成的工作。此外,“布什”号的航母甲板上还安装了最新研制的开启升降机与燃油供应装置形成“核心站”的小型甲板结构,简化了舰载机的装弹和加油程序。

为了大幅降低新航母的雷达截面,“布什”号航母将尼米兹级航母高约30米的传统舰桥,改为两个矮小的新型舰桥:飞行甲板右舷前段的舰桥负责与海上航行相关的作业;飞行甲板右舷后段的另一个舰桥负责舰载机管理的相关操作。舰岛的外形由四边形改为多边形,大量使用复合材料,以降低航母的雷达信号特征。主动式相控阵多功能天线取代了原先众多的各型雷达与通信天线,而且全部实现内置化,安装于舰桥的平板内壁,使得建筑物外表整洁光滑,这两项改进,将使“布什”号(CVN-77)航母的雷达截面大幅减少,从而使它具有“准隐匿性”。

尼米兹级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性能与数据

舰名 舷号 开工 下水 服役

尼米兹 Nimitz CVN-68 1968.6 1972.5 1975.5

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CVN-69 1970.8 1975.10 1977.10

Dwight D Eisenhower

卡尔·文森 CVN-70 1975.10 1980.3 1982.3

Carl Vinson

西奥多·罗斯福 CVN-71 1981.10 1984.10 1986.10

Theodore Roosevelt

亚伯拉罕·林肯 CVN-72 1984.11 1988.2 1989.11

Abraham Lincoln

乔治·华盛顿 CVN-73 1986.8 1990.7 1992.7

George Washington

约翰·C.斯坦尼斯 CVN-74 1991.3 1993.11 1995.12

John C Stennis

哈里·S.杜鲁门 CVN-75 1993.11 1996.9 1998.7

Harry S.Truman

罗纳德·里根 CVN-76 1998.2 2000.3 2002.12

Ronald Reagan

乔治·H.W.布什 CVN-77 2001.12 2006.10 2009.1

George H.W. Bush

性能

轻载排水量:72916吨(CVN-68-70),73973吨(CVN-71)

满载排水量:91487吨(CVN-68-70),96386吨(CVN-71),102000吨(CVN-72-74)

主尺度:总长332.9米,垂线间长317米,舰体宽40.8米,吃水11.3米

飞行甲板:长332.9米(斜角甲板长237.7米),宽76.8米

弹射器:4座C13-1型

动力:2座A4W/A1G压水堆,4台蒸汽轮机,260000马力;4台应急柴油机,10720马力,4轴

■ “尼米兹”号(CVN-68)的对空雷达管制席。

航速:30节

舰员:3184名,其中军官203名;航空人员2800名,其中军官366名;旗舰人员70名,其中军官25名

武备:3座Mk29 8联装“北约海麻雀”对空导弹,3座Mkl5 “密集阵”近防炮(CVN-68、69,后继舰4座);2座Mk32 3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

对抗措施:4座Mk36 SRBOC 6管红外曳光弹和干扰箔条弹发射器;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SSTDS);SLQ36“水精”(Nixie)电声干扰器

电子支援/对抗:SLQ32(V)4告警、干扰和欺骗系统

作战数据系统:海军战术和先进战斗指挥系统(ACDS 0型或1型);4A、11、14、16号数据链;JOTS,POST,CVIC,TESS UMM-1(V)1数据系列

雷达:ITT SPS48E三座标对空雷达;SPS49(v)5对空雷达;Mk23TAS对空雷达;SPS67V对海雷达;SPN41飞机进场控制雷达;SPN43B飞机进场控制雷达;SPN44飞机进场控制雷达;SPN4飞机进场控制雷达;SPS64(V)9导航雷达;Mk95火控雷达;URN25战术空中导航雷达

舰载机:一般配备20架F-14“雄猫”,36架F/A-18“大黄蜂”,4架EA-6B“徘徊者”,4架E-2C“鹰眼”,8架S-3A/B“北欧海盗”,4架SH-60F和2架HH-60H“海鹰”直升机

单艘造价:18.8亿美元(1968年),34亿美元(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