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田子坊与红坊画廊区的对比与优劣

上海田子坊与红坊画廊区的对比与优劣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画廊业的发展历程探讨M50、田子坊和红坊这三处形态各有特色的艺术园区,可以看出政策在不同区域实施过程中对艺术行业的作用。M50是让废弃厂房转型活化利用的重要案例,田子坊、红坊创意艺术园区则是由文化政策促使成为原生态活化与保护工业遗址的案例。目前的红坊以上海城雕艺术中心为核心,辅以各大画廊和艺术机构入驻其内,同时辐射周边,形成一个大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田子坊与红坊画廊区的对比与优劣

画廊业的发展历程探讨M50、田子坊和红坊这三处形态各有特色的艺术园区,可以看出政策在不同区域实施过程中对艺术行业的作用。田子坊、红坊与M50同样都受到上海文化政策的作用,巩固了其艺术园区属性和推动了其后续发展。M50是让废弃厂房转型活化利用的重要案例,田子坊、红坊创意艺术园区则是由文化政策促使成为原生态活化与保护工业遗址的案例。

田子坊

2005年4月28日,第一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共18家,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田子坊、8号桥、创意仓库、M50、同乐坊。2005年11月30日,第二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共17家,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较为著名的有海上海、2577创意大院。2006年5月20日,第三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共13家,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较为著名的有1933老场坊、优族173和新十钢。2006年11月22日,第四批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共27家,建筑面积约101万平方米,较为著名的有外马路仓库、老四行仓库等(见表4-2)。

表4-2 2005—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挂牌统计

上海市著名的泰康路210弄田子坊是1930至19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20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工厂效益逐年下滑,最终关门歇业,厂房闲置多年。1998年,陈逸飞工作室,以及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尔东强艺术中心等先后进驻之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条著名的艺术街,并辐射到周边的街区,成为一个综合类艺术中心区(见表4-3)。“田子坊”艺术区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称为画廊集群地,其画廊经营单位在该地所有经营企业中比率并不高,较倾向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态。

表4-3 田子坊创意产业园背景

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很多居民依然在这里生活。街坊仍在使用1980年代的绿色邮筒和信箱,在这种环境下,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怀旧感,也增强了外地游客对弄堂文化的体验感受。穿过1933年建成“志成坊”标志的门廊走进弄堂,接踵而至的是小酒馆、咖啡馆、文创商品店、设计品牌、首饰、自主品牌服饰等多样的店面,对年轻人具有颇高的吸引力,泰康路与思南路口古玩商店则是面向年纪较大的古玩消费者。

尽管田子坊在政策指导之下成为一个特定的创意园区,但其主要经营方式是以居委会领导、该街坊内的原屋主将住屋转租的形式,这与M50由物业管理的方式还是有些许的区别,加上田子坊的业态更加多样,以至于在其标榜的艺术成分中混杂着扩延至日常的商业消费内容。在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普遍现象之后,逐渐由自然的产生方式转向政府引导的模式。这代表了在一定程度上,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趋向成熟,创意产业由起步阶段转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推动型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能够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分配,在顺应自然萌发原则的基础上,促进创意产业更稳定地发展。近几年,上海结合本地实情在创意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开拓出具有上海特色的新模式:从培育单一的创意企业到集聚成封闭的创意园区再到形成开放式创意小区。

田子坊的繁荣景象可以从租金看出端倪,从2000年800平方米每年12万元租金,到2012年涨至350平方米空间每年100多万元。但另一方面,租金上涨速度却也让业者不堪重负。红坊的租金已经与上海市区A级办公楼的价位相当,寸土寸金的田子坊租金也非常高昂,导致田子坊从早前百余位艺术家聚集,到现在只有30多位艺术家进驻。其次,园区内的经营者仍然普遍认为画廊本身和外部环境不足以支撑画廊业的成长。在2012年的采访中,已经经营8年的大库艺术空间负责人金智芸说:“99.9%的购画者是外国人。画廊的经营是一方面,国人文化中出现的断层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跟他们介绍,他们完全不懂。因为我们以前没有画廊,只有徐悲鸿之后把西方绘画带入中国才有了所谓画廊的雏形。另外一个原因是,新一代人看的是美术馆,我们这一代人看的是样板戏,当西方人开始把艺术当成投资品的时候,我们依然没钱没眼光。可见大众艺术普及对画廊、艺术空间等的重要性。”

田子坊园区内的画廊业者点出两个对于画廊经营普遍存在的难点,第一,从根本的观念上看,经历将近十年的经营,无论是田子坊或是M50,艺术园区内仍然是国外游客的歇脚地,他们偶尔带走的是艺术纪念品而非艺术收藏品,园区内只有文化旅游消费,欠缺艺术收藏。第二,在区整体艺术品交易和集群运营过程中,画廊的作用一直没有被充分发挥,画廊业彼此互补的势头还没有酝酿出来,画廊业在园区内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也没有进入政府政策的视野。从目前的情况看,田子坊的文化休闲气氛要高过于纯艺术的感染力,或许,田子坊原本不是以艺术行业为主要考虑开发的业态,因此,对画廊等相关行业并未提供有利条件。

位于长宁区淮海西路570—588号的“红坊”全称是“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小区”,与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融为一体,是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红坊的改造蓝本为上钢十厂原轧钢厂的厂房,是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投资、运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文化艺术小区。该集聚区将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骨架、高大空间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空间特征以及原生态感,既延续了老工业建筑的文化生态肌理,又成功打造了集文化资产投资、文化资产管理及文化生活三大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钢厂独特的历史底蕴、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创意人士,他们很快便集聚于此。目前的红坊以上海城雕艺术中心为核心,辅以各大画廊和艺术机构入驻其内,同时辐射周边,形成一个大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小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由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以及原十钢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商务与商业设施构成,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正式投入运营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分为A、B、C、H四个区域,A、B区为包括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在内的艺术品展示区,C、H区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毗邻建筑,即以物业租赁为运营模式的文化艺术产业商务及商业空间。(www.xing528.com)

园区初始规划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以U形环绕中间的大面积中央绿地。其中办公面积1.1万平方米,大型展示厅2 600平方米,还有1 400平方米画廊、2 000平方米酒吧等休闲场所,及1 000平方米手工作坊。B区一楼为艺术展厅,二楼、三楼是开放式办公区,有的办公区上方还有露台,提供进驻企业分享讨论的空间。此处具有艺术气息的场地使用价格并不低廉,活动场地一天8万元起价,办公区每平方米每天4至7元,相较其他园区的价格较高。C片区是画廊集聚之处,包括以经营当代艺术作品为主的圣菱画廊、华氏画廊等,而“创意的天空”集聚艺术家工作室、企业家及著名企业的加盟,如民生当代美术馆、红桥画廊、伊莱克斯品牌创意馆、Sipek艺术沙龙等。红坊历年举办了多项重要艺术活动,如雕塑百年、罗丹雕塑艺术展、欧米伽110周年庆、爱因斯坦头像揭幕仪式等,以凸显其艺术园区的属性。

红坊创意产业园区在形成的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关键。早在2005年初,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联合有关社会人士和机构,共同进行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的组建工作。经过政府统筹规划,最终确定将位于静安、长宁、徐汇三区交会的原上海钢铁十厂内废弃的冷乳带钢厂厂房,改造成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自此该地每年都按时举办优秀雕塑作品展,吸引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光顾及相关企业、艺术家入驻。“红坊”的知名度折射出新十钢的工业遗址发挥了其价值效应,也借此逐渐转换园区的文化性质;可视为从工业文化转化为艺术文化的案例。红坊的大部分建筑均为老工业遗留建筑,保留红砖与混凝土结合的特色外墙,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社会机构的运作,进一步更新和拓展了该区域,通过保护性修复与创造性利用,塑造成了一座既能延续上海历史文脉,又能体现城市艺术活力和时代精神的公共艺术区,使得这个公益性的雕塑艺术中心演变成为上海红坊国际文化艺术小区。

红坊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若根据上海本地房地产租赁中介业者的分析,红坊创意产业园是对商用地产的异化经营模式;实质上是老厂房改造成办公楼项目。对浦西来说,由于办公楼供不应求,如同红坊园区这种原本处于市中心边缘地带的老厂房,在市中心不断发展扩张的情形下,也纳入了商务的中心地带。红坊改造成为办公楼后,租金每天每平方米在3至6元,而商务区的办公室租金每天每平方米约10元,似乎还是可以符合中小型企业或创业初期的企业需求。但是对于标榜以艺术为主题的园区而言,则显得偏离主题太多,像办公楼租赁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文化艺术园区的经营反而成为不利的因素。

归纳M50、田子坊、红坊等较有规模的艺术园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应以租金昂贵最为显著。

一个艺术园区如果没有整体规划的思维,只能放任市场对园区的冲击。尔冬强说,“12年前来到田子坊的时候,是看中这里房子便宜,交通方便。商业肯定要扎堆的,田子坊这块已经饱和了,外面有大量商家排队,他们(管委会)肯定有很大压力。我退出没什么,全世界创意的地方一开始都是艺术家先进驻,最后出名了就变成热闹的商业区”。尔冬强描述的现象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从艺术向消费商业转型的园区,早些年北京798如此,上海的田子坊也如此。如果只是依赖园区现成的游客、消费者,进驻的行业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同质竞争,那么,还不如在市区寻找有利的位置,独立经营画廊。

与红坊同属长宁区的古北新区也是画廊业者热衷的选址区域,此地紧邻红坊园区,是上海市最大的涉外高级住宅区。由于环境特殊,画廊陆续在这里以及附近地区开办,形成了一个画廊散点式经营较密集的区域。桥艺画廊、原曲画廊、吟隐斋画廊三处散落在虹桥路与虹许路附近,珞珈现代画廊、东海堂画廊、雨帆画廊、富大画廊则是较集中在延安西路高架附近,这几家画廊选址的考虑除了距离地铁站近、交通方便之外,更重要是有西郊宾馆、虹桥高尔夫俱乐部、虹桥迎宾馆等商务空间,古北新区也是海外与台港企业人士在沪较为集中的住宅区。从画廊数量观察,红坊略少于古北新城附近,这或许是因为红坊园区内的画廊没有集群经营的策略,以至于无法吸引其他画廊向红坊园区靠拢。

在上海先后成立的上海800号艺术区与M50艺术产业园也不例外,由于艺术市场在商业市场中的特殊性,在配合方面相比制造业集群更难协作。“囚徒困境”说明,如果人们因缺乏联系和信任而建立起不合作关系,将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虽然集群内企业进行营销合作对整个集群有利,但是一个企业是否采取合作的策略,还必须取决于对其他企业是否同样采取合作策略的预期,即只有其他企业也采取合作策略,本企业才能采取合作策略。如果集群所处的氛围缺乏合作的传统与气氛,企业会预期其他企业采取不合作策略,营销效果将打折扣,甚至无法形成。在2008年对上海800号艺术区和M50艺术产业园经营单位关于园区的统一营销重要性的调查统计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3.3%,“重要”的占37.5%,“不重要”与“非常不重要”的分别仅占12.5%、4.2%。然根据罗斌继续查阅有关集群营销活动的出版物显示,园区内的大部分经营单位并未参与集群营销活动项目,长此以往,园区集群效益发挥也随之减弱。依照上述调查的数据,由于没有发挥群聚的效用,五角场800号艺术园区的画廊在2010年之后纷纷撤离,分别进入市区散点经营,或者移往其他城市,这应该是最显著的例证。

199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开幕,标志着上海逐步建构画廊集群的交易模式形成。上海艺术博览会属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一部分,在国际艺术节的基调上提出“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口号。2000年,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法兰西画廊带来的罗丹雕塑名作《思想者》的成功售出,增强了海外画廊对国内市场的信心,海外参展商的数量不断增多。2003年9月11日,上海春季艺术沙龙首次举办。同年10月28日,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主要活动之一的2003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其中,首次参展的韩国画廊协会携韩国十多家顶尖画廊,另精选3家日本画廊加盟,以近4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抢滩艺博会。2007年9月,“首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作为亚洲目前最高标准的国际性艺术博览会登陆上海,来自“艺术之都”的意大利人在上海策划的当代艺术展首次亮相,令该年度所有的中国本土艺博会黯然失色。展会汇集来自亚太地区和顶尖国际市场的129家优秀画廊,吸引了全球众多收藏家到场。由此,上海在世界艺术地图上有了一个显著的标注。2012年5月18日,首届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在上海花园饭店开幕,开启了上海酒店型艺术博览会样式。2013年11月28日,首届ART 021艺术博览会则专注于小而精的艺博会模式。2014年,随着上海艺术影像展、艺术都市展、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陆续登场,上海的艺术博览会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凡此种种,我们看到属于一级市场的艺术博览会在各个园区之外成为另一种画廊集群的经营模式。然而,尽管艺术博览会常有靓丽成绩提报媒体公布,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画廊业经营困难萧条的报道。这让我们不禁反思,从理论指导原则上看,为何上海的画廊业经营只有在成熟的国际集群模式中才能见效?上海本土的战略布局,缘何没有让园区内建立多样化、差异化竞合的业态层次,进而延伸到园区外与艺术博览会结合成为一整盘胜局?这应是从政策面上需要重新厘定的重要内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