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库人才的评价与激励策略

智库人才的评价与激励策略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库人才具有多样性特征,对于智库人才的评价激励,需要建立在对智库人才特征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现代智库间竞争日益体现在智库执行力、回应力与保障力的比拼上,行政辅助人才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智库掌舵人的战略部署,为智库研究人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智库研究不但需要实际工作部门参与,还需要大型企业和战略企业家的参与。新型智库,首先需要专业型研究人才,并且需要自带能量、拥有自主性的专有高层次研究人才。

智库人才的评价与激励策略

智库人才具有多样性特征,对于智库人才的评价激励,需要建立在对智库人才特征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

一、 新型智库人才的多样性特征

1. 新型智库人才的分类和特征

湖南省社科院智库办主任周湘智将智库人才分为掌舵人才、研究人才与行政辅助人才三类。掌舵人才是智库的领军者与“大脑中枢”,主要职责是科学确定智库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定位与战略步骤,科学配置整合内外资源,负责领导整个智库的进退行止。一个优秀的智库必然有一个强大的、开拓型的智库领袖;研究人才是智库的“战斗部队”和“颜值担当”,智库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研究人才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来开展。智库研究人才的主要职责是产出和传播优质的政策思想、政策方案,应该“既有理论性的机制解释能力,又有应用性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是“理论家+技术员”;行政辅助人才是智库得以正常运转的坚强后盾。现代智库间竞争日益体现在智库执行力、回应力与保障力的比拼上,行政辅助人才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智库掌舵人的战略部署,为智库研究人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提供有力支持。行政辅助人才既指身处高层、中层的管理者,也包括了担负着文秘、图书、信息、财务、外宣、勤杂等工作的服务者,是智库发展高度依赖的“扶手”(11)

智库,是若干专家智力合成的有机体,不是以智库之名、行单干之实,在智库名下各开各的分店、承包摊位的“个体户”。从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智囊,到集体发力、群策群力的智库,智库的核心要义是合作,是团队,是发挥集体的力量,是实现1+1>2的效应。不能是若干人名义上成立了智库,但实际上仍然各自为战,独立运作,成为若干个单干户的简单相加。

智库要有组织智商、团队智商。个体有个体的智商,集体有集体的智商,这也就是所谓的组织智商,即把团队成员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组织智商不是个体智商的简单加总,而是通过一定机制方式把个体智慧凝聚起来,升华为集体智慧,并且以组织的名义展示或者表达出来,这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智库的成败(12)

智库研究要集中各方面的人才。智库研究不但需要实际工作部门参与,还需要大型企业和战略企业家的参与。真正的企业家是战略家。企业家对政策的感知更加敏锐。引导企业研究力量参与智库建设,加强对产业政策层面的研究,为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服务。

新型智库,首先需要专业型研究人才,并且需要自带能量、拥有自主性的专有高层次研究人才。近年来,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些机构名义上是小核心、大外围,实际上没有专有的研究力量,通过搭建智库平台,网罗各类名人作为特聘研究员,靠研究成果的挂名和拼装,这样的智库缺乏真正的竞争力,也没有办法走远,无法形成自身的品牌。

2. 从著名智库的人才构成看智库人才的团队特征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智库专家,不能只是象牙塔里的学者:研究质量,归根到底,来自高质量的人才。所以,布鲁金斯学会对于研究员的要求极高,一般都是所在领域内的“学术领头羊”,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及在公共领域内的影响力,其录用过程和学术标准与哈佛、耶鲁等顶尖高校非常相近。学会目前的全职研究员中,大多数是高级研究员(即正教授级别),有90名,普通研究员(即助理教授级别)较少,只有20人。换言之,能够进入布鲁金斯学会的,基本已是各领域内的“领头羊”。同时,中心希望自己的专家不是“过去的专家”,而是“未来的专家”,有前瞻性思维和视野,能够影响未来政策的走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不能只是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要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对话,具有影响媒体和决策的能力(13)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在研究力量方面,秉承着开放、合作的科研模式,其研究力量分为“在编坐班”“坐班不在编”“不在编也不坐班”三个层次,其中,“在编坐班”属于中心的核心研究部门;“坐班不在编”主要是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国家重要经济部门的退休领导,国经中心聘请原政府高官任高层管理,充分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智库“旋转门”机制,为退休领导发挥余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获得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向和政策渠道;“不在编也不坐班”主要是通过采用“招标制”的方式,将一些研究任务分包出去,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招标,然后派出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项目跟踪。(14)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介绍,人大重阳研究院的研究力量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职研究人员,主要负责生产内参报告;第二部分是高级研究员,主要由不同国家的前高官、专家学者组成;第三部分是因项目需要而聘用的研究人员,这部分研究人员的数量最多。从团队结构上来看,人大重阳研究院充分借鉴了国外智库“小核心,大外围”的模式。从团队人员组成上来看,人大重阳研究院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分利用了中国人民大学丰富的智力资源,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丰富学术资源,在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5) 。201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从中央部委或政府部门引进4名“学者型官员”作为高级研究员(16) 。其中,岳晓勇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爱尔兰大使,秦虹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人之一,黄石松曾任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陈稹曾任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据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全职专家中,包括秦虹、黄石松和陈稹三位研究员。通过首席专家制、团队滚动制、智库科研岗、高级研究员、市场聘任制等制度创新,形成了多层次人才梯队。创设“智库科研岗”,引进具有地方政府或中央部委重要岗位工作经验的学者型领导担任高级智库研究人员,构建中国特色和人大风格的智库人才“旋转门”体系(17)

根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官网介绍,该院成立于1991年11月,是以改革发展政策研究为主要业务的研究机构。办院宗旨是“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服务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政策决策,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机制与“网络型、国际化、独立性”的机构特色。中改院的研究网络,由院学术委员会、紧密层专家网络和网络专家三部分构成。其中,院学术委员会,由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为主任、国内32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为中改院的改革研究确定计划,把握方向,决策重大研究事项;紧密层专家网络,由200余人组成的网络专家队伍,参与中改院各项学术活动。这两支队伍,大部分成员来自国家机关、著名研究机构、院校,都是改革研究领域的领军人和具有影响的人物;网络专家有2000余位,依靠这支队伍,建成了联系广泛的学术网络,具备了围绕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研究能力。25年来,中改院组织社会力量研究中国改革理论和现实问题,先后举办和承办国际、国内研讨会181次,参加研讨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3.5万多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领导达800多人次,占参会人数的2.5%左右(18)

3. 新型智库需要经营型人才

从智库生产的原料采购,到智库产品生产流程的组织,智库产品营销,智库品牌打造,需要一个完整流程。智库不但要有研究专家、领军人物、思想大师,还要有销售大师、推销大师、管理专家。智库是需要管理和经营的,智库人才的培育要考虑到这一因素。智库专家是思想的推销高手,善于营销思想产品,智库专家实际上也是在向决策者推销自己的思想产品和政策方案。21世纪初,《南风窗》记者冷啸历时一年,零距离探访和接触30余家中外管理咨询公司,出版了一本书《一群卖思想的人:寻求管理咨询的第三方通鉴》。

新型智库是不是只需要研究人才,不需要管理和经营?智库是需要经营的。智库研究专家,是智库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智库经营专家,是智库产品生产的管理与经营者。智库既需要生产运营,又需要管理经营,新型智库需要有专业的运营团队,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智库,研究团队和运营团队要分设。智库的首席专家没有资金压力,不必过分考虑资金的问题,一方面保证研究的精力,同时也保证研究的独立性。智库要经营资源,智库研究资源是稀缺的,一些信息资源隐藏在有关部门,藏在深闺人未识,需要智库主动去联络,积极去开发。智库要经营产品,一个智库主打什么产品,研究团队的力量如何布局,每个阶段重点研究什么课题,研究成果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在什么样的时间节点报送,都是需要经营的。智库需要经营社会关系,智库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地与周边的环境进行调适,最大限度地聚焦发展资源,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智库需要经营品牌和文化,通过品牌增强影响力,通过文化增强持久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百年老店,树立新型智库的良好形象。

智库首席专家与智库负责人是合为一体还是分设为好?比较大型的智库,智库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应当分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智库专家潜心做研究,不要受过多行政事务,包括经费报销等问题所困扰,让智库负责人专心做经营和管理,智库负责人需要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包括重要信息的获取,智库成果转化的跟踪,智库绩效的考核,智库发展外部资源的争取等。另外一种方法,是智库首席专家与智库负责人合二为一,由智库负责人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和运营,规模稍大可以设立副院长,规模较小的话设立院长助理,重点负责智库的运营管理和对外交往事宜。对于优秀智库来说,研究力、管理力、运营力和影响力缺一不可,而管理和运营能力是智库研究力转换成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二、 智库人才的评价激励

中办国办《意见》指出,深化智库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探索有利于智库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薪酬制度。深化智库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智库成果认定机制,是提升智库咨政建言水平的关键。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纳入业绩考核。将智库成果作为衡量研究人员工作完成情况的重要业绩,纳入研究人员业绩考核、成果奖励、职称评聘,在科研考核、职称评审与分级、评优评先以及绩效考评时,计算科研积分。

2. 给予资助奖励。为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很多机构相继修订完善了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制定出台了智库成果认定评分标准及奖励办法,明确了智库成果的认定范围,根据批示领导的级别、规划计划被采纳的政府层级,给予相应奖励。这种方式具体有三个途径。一是给予后期资助。比如,天津市每两年组织1次优秀决策咨询成果评选,通过后期资助的形式,对获得奖励的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给予每项1万—3万元的资金资助,同时也鼓励高校配套一定的资金,支持智库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后续的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二是将智库优秀成果纳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奖范围。比如,湖南省和天津市社科管理部门,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将智库成果单列,把一定的名额给予智库成果,提高社会科学研究咨政启民的水平和能力(19) 。三是修订和完善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办法,提高智库成果奖励标准。比如,上海市人民政府从2009年开始评选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2016年初对办法进行修订。办法规定,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是市政府设立的省部级奖项,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从高校来看,江西财经大学修订奖励标准,对认定的智库成果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燕山大学制定决策咨询类成果奖励办法,对领导批示和内参刊发的决策咨询类成果给予奖励,被奖励的成果在职称评定的科研量化打分中按相应级别成果计算认定。

3. 与职称评聘挂钩。传统成果认定更多以学术成果为导向,但随着智库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部分机构开始尝试分类认定,打通智库成果认定与晋升体系,将智库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在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中,将智库成果作为基本业绩条件纳入,特别是对社会科学类专业技术人员,将智库成果作为其是否能够晋级的重要衡量条件。智库专家的标准设立,重要的解决思路是设立专门的智库研究员职称,一方面,为专门从事智库研究的人员寻找一条合适的出路;另一方面,也便于树立正确的人才导向,确立智库专家的准入门槛和晋升标准。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高校,在规定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数量等基本条件外,正在逐步建立智库成果等同或者替代学术成果的机制,逐渐将高水平智库成果等同甚至替代重要学术成果。一是设置智库研究专门职称。浙江大学2018年制定《智库研究高级职务任职基本条件》(浙大人发〔2018〕17号),开始实施智库研究高级职务评聘工作,部分院系也将智库研究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并在职称晋升等工作中予以充分体现。智库研究高级职务为高校教师研究员、副研究员,评聘范围为研究为主岗(智库)教师。二是设立资格线法。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将智库研究成果绩效评估纳入教师科研评价体系,进行ABC等级的分类认定,并将智库成果与教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规定副教授如果获得两个A级将有资格直接晋升为教授。三是等同法。比如,2018年,南京大学制定并实施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决策咨询报告在成果认定和绩效评价时可参照标准折合计算为论文绩效:对获得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的成果,可折合为1篇权威论文或2篇CSSCI论文;获得国家部委或省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转化为政策文件的,可折合为1篇CSSCI论文。四是加分法。这也是目前全国很多机构将智库成果纳入研究人员职称评聘时考虑的主要形式,即在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条件中,除要求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数量等基本条件外,对获得领导批示、内参刊物上发表的决策咨询报告等高水平智库成果,按照校级学术委员会意见,给予加分,在同等情况下,加分项突出者,获得职称晋级(20)

4. 智库评价机构关注智库人才成长。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开展了首届“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奖”“中国智库学术成果奖”和“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奖”的评选工作。在对智库创新人才进行评价时,从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以及智库领导力四个维度对智库人才开展更为综合的全面考察。其中,学术影响力不仅考察参评人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其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科研实力;政策影响力不仅评价参评人的咨政成果,同时还要评价其参与重大事件等相关咨政活动的情况;社会影响力不仅关注参评人的成果发表和媒体宣传能力,同时还强调参评人的社会责任与国际交流;智库领导力则要全面评价其在智库建设、组织协调、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根据智库创新人才的具体情况,评价结果细分为“领军人物奖”“青年标兵奖”“先锋人物奖”三类,其中,“青年标兵奖”限45岁及以下人员参评(21) 。(www.xing528.com)

三、 智库领军人才的孵化培育

1. 优秀智库学者的能力构成。主要包括政策研判力、信息分析力和组织传播力。

优秀的智库学者要有极强的政策研判力。政策研判力是智库学者的必备能力。智库学者应善于研读各类政策文本,再结合现实问题,寻找到研究方向与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优秀的智库学者必须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中寻求政策改善的各类方案,尤其是对宏观政策的研究,更是要注重全球变量(22)

优秀的智库学者要有超强的信息分析力。信息分析,是指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检索、整合与分析,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快速地做出可验证的分析反应过程。研究问题的边界界定后,要围绕研究问题整合信息资源,建立逻辑关系,形成观点,然后是反馈过程,用各种疑问来拷问这个观点,使之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决策者和智库专家而言,真实而全面的信息是黄金,智库专家要善于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网络,形成超强的信息检索、分析和运用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是庞杂的,甚至夹杂着许多虚假的、错误的信息,需要智库专家进行过滤、清洗,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整序实现信息的有序化,从而得出判断或者规律。因此,更多的时候,信息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只有经过过滤和重构之后信息才具有真正的决策参考价值。要着力推动解决决策部门与智库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促进决策的前置信息由决策者向智库流动,研究成果信息由智库向决策者流动。

优秀的智库学者要有卓越的组织传播力。一篇研究报告的问世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调研与一定人群的访谈,这就需要智库学者拥有足够多的社会人脉与政府关系,还需要能够整合各类资源,否则,很难完成一份出众的研究报告。与此同时,任何优秀的研究成果都需要有“受众”意识。同样的研究内容,写给高层与写给大众是不一样的。优秀的智库学者不仅要有传播自己成果的意识与能力,还应掌握针对不同受众而产生写作差异的方法(23)

2. 智库专家要有大格局

时代呼唤智库大师,呼唤智库领军人才。智库专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树立大坐标,保有大情怀,借力大数据,开展大协同,善出大招数,保持大定力,贡献大智慧。其中树立大坐标、借助大数据和开展大协同已经在本书其他章节论述。

智库专家要保有大情怀。“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州时,为白云岩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说儒者肩负社会道义,两袖清风,可昭日月;下联说儒者读万卷书、品万物、识时局,身在书斋,心系天下。寥寥数语,把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品质说得清楚明白,给人以深刻启迪。知识分子一般都有些清高。智库研究作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智库专家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研究人员,作为思想、战略和公共政策方案的建议者,与决策者没有直接的从属和依附关系,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有些“清高”。但智库专家又不同于远离“庙堂”的基础研究专家,与决策者打交道,包括思想上、文字上和面对面打交道,是智库专家的必修课,一定不能盲目清高,要真正理解公共政策的真谛,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党和人民解难分忧的家国情怀,做一个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和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清高者”,做一个建立在科学理性和战略思考之上的“清高者”,做一个具有系统性批判性颠覆性思维和建设性并重的“清高者”。

智言智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论优秀智库学者的标准

优秀的智库学者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关怀。不少年轻学者长期浸泡在学术思考与文献梳理中,对理论推演的兴趣远远高于对现实变化的关注,他们更喜欢宅在书斋或泡在图书馆里,更喜欢与同类学人交往。这样的年轻人可能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学院派学者或学术专家,但很难成为优秀的智库学者。智库学者需要长期保持对改变社会与改善国家政策的欲望,热衷于走出去与各类社会人员交往,对校园外的真实情况保持高度的敏感、兴趣与责任感。智库学者必须要有三条命,即性命、生命和使命。发自内心的使命感,是一名优秀的智库学者的必备个性,也是推动智库学者孜孜以求、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根本动力。(参见《我们需要怎样的智库文化与学者品格》,新华网)

智库专家要能出大招数。智库专家需要修身养性,需要大师风范,需要有定力,善于出硬招。大师级的智库人物,有渊博的知识,有精当的方法,有深邃的思想,有个人影响力和魅力,有一种无形的专家权威,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孵化,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从其他研究机构“借”来的。智库专家应当是问题“猎手”,甚至重大政策问题的“狙击手”,敢于在关键的时候为党委政府出招,关键的时候能够一招让政策拦路虎“毙命”。

智库专家要保持大定力。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有位在社科院工作的智库专家,从开始从事智库研究工作到获得第1个副省级领导批示,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现在从事决策咨询工作18年左右,每年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超过10个。

智库专家要有大智慧。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认为,做好智库工作,要站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沿,做到“顶天”“立地”“有中气”,提升咨政智慧。所谓“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心中有大局,眼中有人民。所谓“立地”就是脚踏现实,脚下有大地,手中有数据。所谓“有中气”就是手里有“撒手锏”,有“硬功夫”,有“金刚钻”,真正做好对策和咨政研究(24) 。智库专家不能耍小聪明,不能被自身利益所左右,不能被利益集团所俘获,不能在研究报告里夹带私货。

3. 智库专家要多为新时代贡献智见

智见,即智慧与见识。一般认为,智见一词源于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文学》,“当时楚怀王的智见不够,受投降派的包围,而不采纳自强派屈原的主张”,这里的“智见”,主要是领导者和决策者。“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作为智库专家,要通过贡献智见,既谋划如何帮助决策者“治事”,更谋划帮助决策者“治制”,努力做国家发展制度的规划师、国家前进航程的瞭望者。需要在主见、先见、创见、洞见、远见和高见等六个方面着力。

厚植根基有主见。厚植时代根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用新时代的思维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努力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厚植学术根基,把智库研究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源于学术的严谨又能够摆脱学术的烦琐,用智库话语体系表达深奥的学术思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厚植实践根基,加强实践观察,增强实践体验,在深入实践中提炼真知。智库专家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面对熟悉和深耕的专业领域要有气场。智库专家要把事情和道理讲清楚,自己的认知首先要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己昏昏无法帮助决策者昭昭。

未雨绸缪谋先见。人贵有自知之明,智库贵在有先见之明。智库的先见,一是能够预告未来的先见,一是相对于别的智库和智库专家的先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提出的对策具有预见性和先见之明,能够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为决策者赢得时间先机。问题前决策,事半功倍。出了问题再决策,亡羊补牢。决策主动一步,就是够赢得时间,就是赢得发展先机,就是在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增强智库研究的前瞻性和储备性,特别是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公共政策问题的走向能够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超前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警,超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党委政府决策者避免问题的发生或者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赢得时间。

与时俱进出创见。智库专家应当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世界的本质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本领。这里的世界,既是大世界,能够在浩瀚的世界中准确界定问题的属性和特点,提出解决方案;又是小世界,能够深入细致认清研究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提出创新观点。要把握智库发展的规律,科学规划部署管理智库,建立与智库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考核体系。要坚持智库研究的科学精神,智库研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对策建议。要坚持智库发展的专业方向,沿着自己的专业方向深化研究,不轻易改变和任意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有关部门应当为合格的智库颁发“营业执照”,对智库的研究领域和经营范围要有一定的界定。同样一个研究领域,实行竞争发展、优胜劣汰。

拨云见日求洞见。智库专家既要有入世的情怀,又要有出世的洞见,要有洞察力、洞悉力和洞见力。既要深入“庐山”中走遍每一个山峰、每一个角落,又要能够站在更高的山峰上拨云见日,透过层层现象的迷雾识得“庐山”真面目。智库成果,要有数量上的要求,但新型智库不能以多取胜,关键还在于质量过硬,要在智库产品质量上的精益求精,智库产品的数量不在多,在于管用,在于高质量的对策建议,在于能够符合实际、可操作、可落地,智库专家的真知灼见和深刻洞见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智库专家要敢于善于讲真话,“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意思是“一千个人说恭维话,不如一个人说真话有价值,这就好比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珍贵一样”。

把握未来谋远见。未来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和琢磨。智库专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要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能够用知识、用经验、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趋势和规律,做出科学的判断,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智库专家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谋划当下的同时更好地把握未来。既要善于把握规律,能够针对当下谋划未来,又要能够针对未来的发展为决策者提供当下的战略建议,帮助决策者抢占战略高地。

唯真务实出高见。智库报告,通过有关部门的内刊报送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文性质,遵守公文的规范和语言风格,但与普通公文又有所不同。如果完全按照公文的格式,从信息的准确度和信息量上,无法与掌握一手信息的实际工作部门相比。与此同时,如果智库报告与实际工作部门同样的面孔,就无法给决策者以新颖感,就无法引起注意力形成冲击力。决策者的优势在于综合、拍板,智库专家的优势在于专业。智库专家总体的认知水平与决策者可能相差很多,但智库专家有智库专家的优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认知、判断、建议和方案能不能高出决策者一点点,在某个方面高出一筹,能够让决策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或者眼前一亮的感觉。智库专家的信息渠道、理论水平和观察视野,很难全面覆盖决策者,但总要有一个方面能够超越决策者,能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或备选方案。否则,就会成为多余的人。如果每一个领域的智库专家的认知都能够超过决策者一点点,决策者综合各个方面智库专家的意见,思路和视野就会开阔许多,这个地方发展的整体智商就会有明显提高。

在复杂形势下,政策和战略问题变得更加重要。智库专家不但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主要是因为,智库专家之间要合作,要开展与实际工作部门和媒体等合作,要寻找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决策咨询建议和思想产品“推销”给决策者。智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要帮助决策者提高智商,增强决策者判断力,避免决策者做错误的事情,同时也要帮助决策者提高情商,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寻找最优方案,避免决策者错误地做事。智库专家要思维能力与人格魅力并重,保有人民情怀,履行社会责任,在必要的时候,担负起政策啄木鸟的角色,时刻守护着人民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