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智库质效评价的关键维度

新型智库质效评价的关键维度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新型智库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估,要立足于其形态特征、边界特征和价值取向,设计与新型智库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与传统项目资助相比,为了给智库研究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党委政府对智库的经费支持,往往不是采取点对点项目支持的方式,而是按照固定的额度予以打包支持。再就是智库成果是否转化、转化的程度如何,也难以非常

新型智库质效评价的关键维度

对新型智库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估,要立足于其形态特征、边界特征和价值取向,设计与新型智库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制度。

一、 新型智库组织边界的柔性化(1)

组织边界柔性化是指组织机构变成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组织有机体,组织边界呈现出模糊、柔性、动态等特征,并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快速包容外部资源,从而打破樊篱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2)

智库建设的方兴未艾,各类智库层出不清,竞争越发激烈,而许多智库类研究机构限于自身研究人员有限,研究力量不足等问题,为适应发展需要,也出现边界柔性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智库本身具有开放式的研究人员体系。即积极纳入外部的研究力量,员工不一定为我所有,但可以为我所用。也就是说兼职人员占有相当比例,并随智库或个人发展需要随时增加或减少。二是智库类机构除固定研究人员外,兼职专家学者通常不仅在一个智库类机构供职,而是虽有固定工作,但在一个甚至多个智库类机构兼职。三是智库类研究机构规模可大可小。即因为兼职人员占有相当数量,且兼职时间或不一致,导致智库类研究机构规模阶段性变化,边界柔性化。

正如伦敦商学院的管理发展学教授查尔斯·汉迪针对柔性组织提出的,“组织既要集中化,同时又要分散化;既是紧密的,又是松散的;他们必须既作长远计划,又保持灵活性;他们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应具有自主性,另一方面更应具有集体主义精神。”(3) 柔性边界的智库类研究机构也呈现出此类特征,研究人员既是分散的,又随时可以为了一个课题或者研究成果而集中;既可以长期供职于某个研究机构,也可以灵活机动;既是各自自由的,又有一个阶段内服务于某个智库。

1. 智库机构的边界柔性。一方面,以原本就是以应用研究或决策咨询为主的企事业单位成建制改造而来的智库,其边界相对来说是刚性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在这类机构内部,会派生出一些机制和边界相对灵活的次级智库机构。另一方面,依托党校高校等研究机构及内设机构建立的不具备法人身份的智库,有的是机构的职能整体划转,有的是继续保留原有职能,这类智库大多是与实体性的教学或研究机构合署,只是在原有机构上加挂一个智库的牌子,决策咨询只是其职能之一。一般来说,由于有关部门认定的要求和自身研究的需要,这类机构一般会名义或者实质上需要吸纳一定的外部力量加盟,通过扩大智库的柔性边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2. 人员边界的柔性。智库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协同,包括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领域的协同,即使是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也多采取小核心、大外围的方式,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专家开展协同研究。智库发展离不开标志性的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这是智库进行精品生产的最主要力量,也是智库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智库发展需要一定的外援,特别是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力量,通过大网络的协同扩展研究视野,整合研究资源,提高研究质量。比如,长江产经线上线下互动打造智库平台。长江产经研究院是江苏首批重点高端智库,2017年9月获批中宣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研究院搭建规模适度、梯度分明、结构合理的“小核心+大外围”研究团队。“小核心”由6位首席专家、10余名驻院专家和4人专业运营团队组成,“大外围”来自政产学研媒等各界人士500多人。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但在有些地方,有操之过急之嫌,提出全院办智库、全员做智库,组建多个研究中心、多个分支机构,无限扩大智库的边界,搭建庞大的组织架构,导致智库建设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粗放发展,使智库建设的效率大打折扣。

3. 功能边界的柔性。新型智库“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具有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大部分新型智库,比如高校智库、党校智库、社科院智库,都是建立在其母体之上。由于大部分智库机构和人员尚未独立,或者大量智库人员具有双重或多重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还在承担着其母体的工作,导致大部分智库机构功能边界不清晰。在智库母体功能与智库自身功能之间,既有着高度的一致和相互促进性,也有着较大的矛盾和相互排斥性。从一个方面讲,相对于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即从0到1式的创新,智库研究更注重融创性,理论与实践相融合、1+1式的创新,高质量的智库成果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理论创新也是智库的重要功能。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智库母体功能和原有研究机构功能往往属于智库机构的本职和主要工作,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原有功能和本职工作,智库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智库的副业。如何在兼顾智库母体功能和做好智库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智库功能,让智库有更多时间精力来做好智库主业,加快智库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成为当前智库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4. 政府资助经费边界的柔性。与传统项目资助相比,为了给智库研究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党委政府对智库的经费支持,往往不是采取点对点项目支持的方式,而是按照固定的额度予以打包支持。比如,中央财政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给予专项经费资助,每年1000万元;江苏省委宣传部对省重点高端智库、重点培育智库分别给予每年200万元和50万元的资助。这种形式的资助,赋予智库较大自主性,给智库开展创新型的研究留出较大的弹性空间,但由于缺乏硬性刚性的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和考核难度。

5. 成果边界的柔性。智库职能和人员的柔性,决定了智库成果的边界也具有较大柔性。一方面,智库产出应当以服务决策的思想产品为主,但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纳入智库考核的研究成果,应当是以智库为署名,但由于进入上报和决策流程的材料要求形式简洁,部分成果可能难以用智库来署名。由于智库机构往往具有多重属性和智库专家的多重身份,特别是所谓的大外围专家,在发表成果时,往往并不一定能够标注智库名称,给智库成果的认定带来了诸多难题。有些智库,在一般性的工作汇报时成果丰富,甚至是硕果累累,但如果在考核时主要认定标注智库信息的成果,就大幅减少甚至寥寥无几。再就是智库成果是否转化、转化的程度如何,也难以非常清晰地界定。例如,同样的领导批示,批示的篇幅、内容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其转化的程度和效果也就不同。

智库的柔性边界特征,对于智库来说是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好,可能使智库“四不像”,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运用得好,则有可能使智库如虎添翼,大大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 新型智库机构形态的液态化

在现代社会,部分组织固化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呈现出液态化特征,涌现出一批组织形式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液态化组织。新型智库就像液态化的水,渗透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组织、各类研究机构等社会领域,导致新型智库的数量不清楚,边界不清晰。

液态化管理的理念认为,在快速发展和变幻无穷的新经济时代,优秀的公司应该像水一样,能够随山就势,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市场是液态的,政府是固态的,固态的政府对于液态的市场,有时候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有时候会产生隔离和阻碍作用。就新型智库来说,智库研究的资源是液态的,具有自由流动的趋势,但智库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固态的,对于智库资源的配置,会起到一定的引导或阻断作用。

智库规模的大小和调动动员资源的多少,一般与智库名义与实际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正相关。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出现了与母体同样规格的智库,即智库机构负责人由母体最高负责人担任。这种组织架构,有利于推动智库组织机构的液态化,使智库资源与母体资源能够充分的交流、交换。25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从副国级、正部级到高校的处级院长和没有行政级别的著名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掌门人的地位悬殊导致了智库管理和横向合作、统一行动的协调难度。要打破智库的边界,建立更加灵活的运作机制,建立液态的智库组织。在智库内部,就像一个个边界可以自由调整组合的湖泊,可以随着智库任务、智库项目而随时变化组合,实现智库运行的高效率。在智库外部,就像连着一条条的河流,能够根据智库研究的需要,不断地为智库发展和智库项目的进展注入源头活水。液态的智库,能够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各类人才液态化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打破智库的固态和垂直边界,建立液态的柔性的无边界组织,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变化,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加及时、更富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

新型智库和新型智库研究机构之间的力量整合与协同问题。在组织边界上,从刚性边界到柔性边界,智库是柔性组织、无边界组织,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智力能量,加以集成转化。在组织结构上,从科层制到扁平化,减少智库的管理层级,缩短智库管理的纵向链条,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体系。在组织动力上,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理想的新型智库是自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赋能的组织,充满正能量。推动智库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体制藩篱,让智库资源更加有效高效地配置,让智库人才更加有效高效地流动。(www.xing528.com)

三、 新型智库价值的人民性: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评价新型智库的KPI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智库建设中,坚持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并重,既要把论文写进顶级期刊里,不断地推进知识和理论创新,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强化各类研究的问题导向、现实指向和智库思维,把研究重点集中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上。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针对科研人员岗位特点,统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科学门类,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链条,明确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以理论创新、决策咨询支撑和社会影响作为评价基本依据,形成合理的智力劳动补偿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智库项目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等等。2018年7月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影响因子”导向。2020年2月,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相关措施在项目课题评审、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技术研发类机构等多个项目的评估中都突出“实用”,强调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强调“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明确提出,“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对于服务国防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不把论文作为评价指标”。

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学术专家,在实现重大突破或者有重大发现时,首先考虑发表学术论文还是咨询报告?应该说两者同样重要。每位技术专家都有发挥智库作用、提出意见建议的职责。或者技术研究专家应当加强与智库机构的合作,在扎实的实验或统计数据的基础之上,形成简要的以观点为主的咨询报告,甚至是信息类的咨询成果。

从新冠肺炎问题看研究的导向与取向。结合这次新冠疫情,对于中国疾控中心来说,不但要成为专业的技术研究机构,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智库思维,把服务公共政策作为重要职责。2020年1月底,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这表明,中国的科研评价导向正在发生重要转变,由强调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向注重应用价值与实践价值转变。2020年2月11日,新冠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开幕,WHO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当前发表期刊论文、申请专利或谋取利益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遏制疫情,挽救生命。疫情暴发考验着各国政治金融及科学方面的团结,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分享经验,以解决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发现我们甚至还没意识到需要提出的问题(4)

四、 新型智库质效评价的三重维度

基于新型智库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边界的柔性化、形态的液态化、价值的人民性等特征,借鉴ISO质量认证体系,对新型智库质效评价的维度进行分析。

智库建设需要有国家标准,建立智库质量标准体系认证ISO—TT系统。智库绩效的评价要有国家标准,包括像学术论文一样确定智库报告的标准定义,制定智库报告的国家标准,推进智库研究的规范化。比如,智库机构的成立要符合国家标准,什么样的机构才算真正的智库机构,中办国办《意见》中的八条可以作为智库标准的基础内容。智库机构的运行要符合国家标准,一方面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运行,同时符合智库的行业标准。智库产品的生产,需要有国家标准,以什么样的流程来生产,在思想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取数据、开展哪些调研,智库成果生产需要什么样的内部流程,智库成果报送需要履行什么样的程序等。智库人才的认定,也要有国家标准,包括智库专家的道德品质、职业能力,可以进行智库人才的伦理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测试,确定较高层次智库专家的准入门槛。当然,要确立一个行业的国家标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国家标准尚未完全确立之前,一个区域内部,或者是一个智库内部,可以确立自己的质量标准,引导智库走上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ISO质量标准中,有三方审核,第一方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第二方指需方对供方质量体系的审核,第三方指专业的审核机构进行的审核。借鉴ISO质量审核标准体系,智库质效的评价考核,首先要建立在智库内部的自我评估基础之上,然后智库的管理部门作为管理方,对智库进行第二方考核。一些专业的评价机构,或接受第二方的委托,或者以独立的方式,对智库的绩效和影响力进行第三方评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第三方评估,特别是国内的智库评价机构,面对庞大的评价群体,难以深入智库内部,往往使用外部影响力的指标对智库进行评价。

第一方绩效考核:智库内部绩效考核,作为智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对内设部门、研究所、课题组和专家等绩效的考核,作为绩效发放和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的单元是组成部门和智库专家个人。智库绩效考核,应更加侧重于对项目团队或者课题组的考核,形成一种鼓励团队合作的意识,不能过分强调对于每个人的业绩考核,要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可能造成的研究力量碎片化现象。

第二方绩效考核:智库有主管部门和建设方,也是代表党委政府对智库给予经费等资源支持的管理方,对于资源的投入和服务党委政府的产出,要有一个绩效的评价,以促进智库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方智库评价:以评促建,评估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引导智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三方智库评估的意义和重点不在于排名,要避免因为过多过滥的智库排名干扰智库的发展秩序。

由于第一方的自我评价往往依据第二方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再加上本书上编主要是着眼于单个智库内部治理,下编主要从智库整体和智库外部进行考察,本章第二节、第三节分别围绕第二方的考核和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