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智库发展的瓶颈与经验借鉴

社会智库发展的瓶颈与经验借鉴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社会智库迫切需要“正名”,国家层面意见的出台适逢其时。社会智库是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民间智库有着根本区别。应当明确,社会智库概念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民间智库的规范提升,不是并存关系而是替代关系。要谨防社会智库规范之后“民间智库”泛滥无序,从而给新型智库体系的构建带来不利影响。

社会智库发展的瓶颈与经验借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对于西方智库的独立性和旋转门等机制不必盲目相信和盲目跟从。但仔细分析西方智库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也能够给我国新型智库发展,特别是社会智库发展带来一些启示。结合笔者2015年10月参加江苏省社科院牵头组织的现代政府管理与智库建设赴英高级研修班所了解到的情况,在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我国社会智库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英国智库发展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梳理英国智库发展给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带来的几点启示。

一、 我国社会智库发展的主要瓶颈

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三个关键词,即规范、引导和健康,说明社会智库发展的秩序不够好,需要在政治方向和政策上进行引导,通过政策规制使其走上正常的、健康的发展轨道。《若干意见》强调“坚持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领社会智库建设,坚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随着国家意见的出台,对于规范的社会智库来说,是重大利好,发展的春天就要来临;对于不规范的、特别是有社会智库之名而无社会智库之实的,迎来的将是秋天或冬天,要么通过整顿走向正轨,要么依照有关法规关停或取缔,将违反政治纪律法律法规,以社会智库之名开展非法活动的机构,排除在社会智库之外,以维护社会智库和新型智库队伍的纯洁性。从目前看,社会智库的发展总体趋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概念不明、边界不清的问题。社会智库与民间智库、企业智库、咨询公司的概念不清,对于社会智库的概念和范围尚缺乏权威的界定,几大评价体系对智库的分类和社会智库认定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一方面,20世纪80、90年代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咨询公司,有一部分实际上在发挥着社会智库的作用,但却没有社会智库的“名分”;由于登记注册的渠道尚未畅通,近年来成立的比较活跃的社会智库,也只能在工商部门注册。另一方面,部分以面向企业等私人机构为主的商业咨询公司也用社会智库来冠名,热衷于参加或组织各类智库活动,对社会智库的整体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之,社会智库迫切需要“正名”,国家层面意见的出台适逢其时。

2. 管理缺位、发展无序的问题。社会智库是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民间智库有着根本区别。目前,由于没有明确赋予民政和社科(科技)部门对社会智库的认定和管理职能,沿袭的仍然是对社科类(科技类)社会组织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型社会智库发展的需要。由于《若干意见》规定“未经民政部门办理社会组织登记的社会智库,不得以社会智库名义开展活动”,原来一些没有在民政部门注册但以社会智库自居的机构,包括部分商业咨询公司在内,开始淡化“社会智库”色彩,但仍然以智库或民间智库、企业智库的名义开展活动,企图避开相关部门管理。对于比较分散的社会智库,难以在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管理缺位现象,对于有些智库来说甚至处于管理上的真空期。应当明确,社会智库概念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民间智库的规范提升,不是并存关系而是替代关系。要谨防社会智库规范之后“民间智库”泛滥无序,从而给新型智库体系的构建带来不利影响。

3. 产品质量、内部治理问题。智库生产的是思想产品,一旦被决策者采纳就会转化为有关政策或法规。因此,智库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甚至是“人命关天”的事。由于社会智库获取资金和信息资源的渠道有限、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所限,生产的思想产品质量不够高。由于缺乏必要的审核和把关程序,其生产的思想产品甚至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迫切需要在形式上加以规范、在内容上加强引导。特别是大部分社会智库规模偏小,没有自己的核心研究队伍,或者仅靠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撑“牌子”,思想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社会智库的自有研究力量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生产的有影响力的高质量思想产品在自身产品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没有自身的生产力和影响周边智库专家的能力作为基础,社会智库仅仅依靠购买外部专家的研究成果,是不可能走远,事实上也是走不远的。社会智库与党委政府联系相对较少,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相关数据信息,同时缺乏相应的成果上报与转化机制,政策影响力有限。个别智库为筹措经费,往往开展大量以创收为目的咨询服务,背离公共政策研究的“初心”和“主业”,难以真正发挥作为智库的职能作用。因此,要引导社会智库加强内部治理,并且通过规范管理,建立内部治理与外部引导管理的衔接机制,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和报备制度,通过过程管理、终端审核等方式,确保社会智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确保社会智库的产品质量。

4. 发展资源、外部环境问题。由于内容原则性和管理主体多元性,《若干意见》关于注册、管理、党建、账务等方面的政策在地方落地,需要有一个细化转化的过程。从整体上来说,社会智库发展整体环境趋紧,特别是社会资金兴办智库、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对于社会智库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尚未明确,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上对社会智库认知、认同的程度不够高,存在信息渠道狭窄、市场空间较小等方面的问题。大部分社会智库发展的步伐相对比较缓慢,一些社会智库尚处于探索和摸索阶段。社会智库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迫切需要优化,其中政策环境包括:登记管理政策、资金筹集政策、人才招募政策、决策参与政策、购买服务政策和保障兜底政策等;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党政决策环境、智库群体生态和社会公众认知等。

二、 英国智库发展的关键词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布的全球智库排名,2014年英国智库总数在世界排名第三,有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两家智库进入前十,分别列第二、第九位,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这两家智库发表了演讲。纵观英国智库的发展,可以概括为7个关键词:

三次浪潮。现代智库产生于西方,英国是其最早的发源地,代表性组织是1884年成立的左派思想库费边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智库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浪潮更加迅猛,这一时期建立的智库,政党和意识形态色彩也最为浓厚。

慈善组织。英国智库以慈善组织形式注册登记,把服务公共政策和社会公众作为主要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一管理模式和定位,把智库与商业性的咨询机构区别开来,更加强调智库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在资金的使用管理和免税方面也有一系列严格规定。

扁平结构。英国智库实行小核心、大外围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规模一般较小,往往根据项目需要来组织外围的专家力量。如史密斯研究院,除了5个核心成员,10多名研究员都是兼职的,运转灵活且成本较低。英国国家统计局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料库,为智库获取统计资料提供便利,而且对于基础的数据采集等工作,智库往往采取外包的方式,这也是英国智库能够保持小型化的重要原因。

经验导向。英国智库人员组成多样,有科研部门的专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和在政府工作过(有政府背景)的前官员。特别是一些在智库工作过的专家再进入政府,对政治的影响不可估量。英国智库比较注重实际工作经验,对人才的学历不做过高要求,一般有本科学历就可以。英国智库鼓励人才流动,而且愿意保持合理水平的人员流动率,智库的研究人员与政府、企业、大学、媒体甚至国际组织有着频繁交流。

品牌形象。相对于以前关起门来在象牙塔里搞研究,英国智库越来越重视跟外部的联系和思想智力产品的营销,塑造良好品牌形象。英国智库往往比较注重宣传的作用,大型的智库有内部的新闻发布管理制度,有专门负责向外推送的新闻发布部门。在成果形式上,刻意避免长篇大论,提倡撰写短小精悍的报告,更加注重推出容易吸引眼球的短平快产品。(www.xing528.com)

一臂之遥。英国智库多为“政党依附型智库”,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但与此同时,英国智库又强调独立性,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一臂之遥。在英国,许多知名智库汇聚在政治中心威斯敏斯特区,与政党、政府和各利益群体、公众的联系紧密。一般而言,英国智库会与自己倾向的政党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一般不会公开批评所认同的政党,而是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政策,有不同的观点私下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库要为政府的决定“背书”或是“论证”。英国欧洲改革中心外交政策部主任伊恩·邦德表示,“英国政府认识到,智库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一定要去挑战政府的计划和政策,并且积极进行测试,来发现这些政策的漏洞” 。

影响有影响的人。智库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公共政策,影响力就是智库的生命力。智库最重要一个角色就是建构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有影响的政治家、舆论的塑造者、高级媒体从业人员、实际工作人员和高级文官等等,重塑他们的思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邀请国外总理、部长等来英国访问,每年举办10多次重要人物演讲会和专题讲座,举行100多场国际会议。同时,英国智库通过媒体宣传和开展公共活动,采取放风筝、蓝天思维、路试、搭帐篷和建平台等方式进行政策推广、促进和测试,影响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和社会公众。

在调研和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英国智库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和研究的双重压力。英国智库的资金来源有政府资助,欧盟资助,企业、个人和慈善机构捐赠,研究委托等;有的还有版权收入和会费资金。金融危机导致政府对智库的资助大大减少,使主要依靠政府资助的智库受到打击,特别是对左翼智库来说更加艰难。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部分智库研究人员需要到市场上去化缘,面临着经营和研究的双重压力。二是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竞争。一方面,竞争来自智库内部。随着智库数量的增加,智库之间的竞争关系更加明显。再加上大量的智库越来越集中在某一个议题或者某一个政策领域,导致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小型智库难以生存,智库间融合兼并的趋势比较明显。同样,竞争也来自外部。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机构、咨询公司、法律事务所和新闻网络媒体向智库靠拢,也在发挥着类似智库的功能,对现有智库形成了巨大压力。三是影响力与独立性的两难选择。英国智库在强调自身政策影响力,扩张自己知名度的时候,其中一个代价就是自己的独立性可能会遭到削弱。由于资金缺乏,更多的智库转而寻找企业和个人的资助,因此研究的领域也更加专业化和技术化,沦落到技术层面的研究或者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使智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智库产出成果与影响力之间也存在内部张力,从单纯地强调成果的产出到更多地关注产出成果是否有影响力,资助者要加强这方面的测量和评估。而对于智库来说,所做的很多工作大都是幕后工作,这导致影响力更加难以评估。

三、 英国智库发展的启示

英国智库的发展,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坚持政治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实现发展道路的特色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贯彻党管智库原则,坚持以为党委政府决策搞好服务为宗旨。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不能一味机械模仿,需要在借鉴西方智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色。如果说英国智库更加注重独立性和个体作战的话,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在更加注重客观性的同时,注重体系建设,促进不同智库主体的协同,从而为国家治理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无缝隙的决策咨询服务。

2. 坚持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实现发展趋势的社会化。在英国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服务智库,其发展处于社会化、无序化的状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要在注重发挥政府智库核心作用的同时,把附属于政府和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一般智库相对独立出来,逐步向专业化、实体化、社会化方面转变。要按照社会化的方向和社会组织的特点,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加大改造和培育社会智库的力度,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智库,让社会智库成为政府智库的重要补充。

3. 坚持小核心与大外围相结合,实现组织架构的扁平化。无论是严格的科层制管理,还是依托高校研究机构的虚拟化发展和兼职化运行,都不适应当前形势,特别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需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力戒科层制、官僚制的组织形式,建立适合智库特点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培育自己的核心力量、精锐部队,建立既相对稳定又比较灵活,有利于知识生产、方案和思想创新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智库管理和运行的效率

4. 坚持服务党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实现服务决策的全程化。智库主体、产品和服务对象具有多元化特征。智库在服务党委政府的同时,最终要为公共政策和社会公众服务。一方面,智库将社会公众的智慧吸收到公共政策中;另一方面,将党委政府的政策传递给社会公众。智库要参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积极开展决策前的可行性论证、决策中的方案设计和决策后的绩效评估等工作。

5. 坚持自我发展与借势发展相结合,实现沟通交流的制度化。智库研究人员要从书斋和象牙塔中走出来,面向社会现实问题,加强与高校和媒体等相关力量的互动联动,建立互联网+智库新模式。高校注重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智库注重知识转换和理论应用,智库在整个知识链上处于高校的下游。一方面,智库必须牢牢把握高校这一理论创新的源头,注重从中汲取营养,借力发展;另一方面,智库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增强专业性,突出协同创新,完善交流制度,走出一条不同于一般社科研究机构的发展道路。

6. 坚持内参转化与媒体推介相结合,实现成果转化方式的多样化。新型智库要妥善处理好保守秘密与信息公开的关系,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将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由注重内参式、神秘性,向开放性转变,向更加注重媒体发表和公开发布,扩大智库成果的受众面,更多地通过影响公众、影响舆论等途径影响公共政策。

7. 坚持研究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结合,实现智库影响的国际化。据统计,在全球十大智库中,有九个智库都侧重研究国际政治与军事安全,英国著名智库更是如此。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强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国内高端智库要更多地关注国际性和全球性问题,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建树中国形象,展示中国风采,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