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香疗与端午节的民俗习惯

传统香疗与端午节的民俗习惯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从古至今,中国的父母老人都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佩戴香囊,香囊也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民间“香疗法”。因此,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一种给衣物熏香的传统,民间使用各种各样的香草香花熏香衣物,起到防霉除湿、留香提气的功效。

传统香疗与端午节的民俗习惯

中国的香道文化中医香疗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更注重研究和展现香材、香味、制作工艺等方面,包含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心理学及调香学。中国古代社会民俗很早就和香文化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在特定节日、场景下使用芳香植物、药物来防治疾病、驱邪避秽、清洁环境的风俗习惯。

中国古代先民的观念中,艾草很有强的驱邪辟秽能力。在传统佳节—端午节时,很早就有了“悬艾”的习俗:“悬艾”亦名“插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以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艾蒿、家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艾草还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注:“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宋吴自牧《楚梁录·五月》:“家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明张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槴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清光绪《左云县志稿》:“五月初五日,天中节。插艾,食角黍,饮雄黄酒。”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从古至今,中国的父母老人都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佩戴香囊,香囊也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民间“香疗法”。香囊,也称香包,香袋,在古代大多人都是随身佩带,系在腰带之上或挂于床前。香囊的佩戴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在书面的记载当中,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宋玉,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代表作《离骚》就有这样的词句:“纫秋兰以为配”,也就是说将柔韧的兰草作为带子把香袋系到衣服上,随身佩带。到封建社会后期,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佩戴香囊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气质的代表,一种爱情的传递方式。香囊中所放的芳香药物主要有提神醒脑、祛湿健骨、杀虫灭菌、强身健体等功效,在不同的季节和场合,往往又有不同的香药配方,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特点。例如:农历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慢慢地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香囊还可以五彩丝线相系,以青、白、赤、玄、黄五色合于五行学说,分别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www.xing528.com)

除了防疫除虫,香料还在雨季被用于熏衣除湿中医学中有外感“六淫”之说,在梅雨季节的湿邪就是六淫之一,容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一种给衣物熏香的传统,民间使用各种各样的香草香花熏香衣物,起到防霉除湿、留香提气的功效。早在唐朝,药王孙思邈就在著名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记载了熏衣香方:“沉香、煎香各五量,雀头香、藿香、丁子香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纳麝香末半两,以粗罗之。临熏衣时,蜜和用。”宋代陈敬的《香谱》,详细地记录了熏衣香的组方和用法:“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热香,熏毕,迭衣入筪隔宿,衣之余香数日不歇。”唐宋以后,熏香方法更加科学,更加普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