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与舞蹈:神圣的交融与相互呼应

酒与舞蹈:神圣的交融与相互呼应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百年来,宴饮、歌舞常常连在一起,酒与舞的关系就像酒与音乐一样如影随形、水乳交融。酒与舞的结合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原始的祭祀活动——巫舞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图腾崇拜和整个原始宗教泛灵崇拜时期,酒与舞蹈是先民们敬神、通神、娱神的礼品和手段,是人与神相沟通的中间桥梁。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九歌》,记述了楚国巫觋祭祀歌舞时的祝辞和盛况,为我们留下了酒舞娱神的有力佐证。

酒与舞蹈:神圣的交融与相互呼应

千百年来,宴饮、歌舞常常连在一起,酒与舞的关系就像酒与音乐一样如影随形、水乳交融。

酒与舞的结合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原始的祭祀活动——巫舞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图腾崇拜和整个原始宗教泛灵崇拜时期,酒与舞蹈是先民们敬神、通神、娱神的礼品和手段,是人与神相沟通的中间桥梁

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九歌》,记述了楚国巫觋祭祀歌舞时的祝辞和盛况,为我们留下了酒舞娱神的有力佐证(文见上节)。“神坛上铺着椒、兰等香草,散发着阵阵的幽香;镇国的宝器中盛着满满的桂花美酒;巫觋们身穿缀满饰物的华丽服装,他们轻捶鼓面,含笑弹瑟,将 “神尸”—— “东皇太一”拥簇在中间,拉开了神前祭祀,欢乐歌舞的序幕。

在现存的、鲜为人见的巫舞形式如 “东巴舞”和纳西族东巴祭祀活动中,我们仍然不难发现酒与舞蹈是同时并重的祭祀内容。在我国现存的、唯一还活着的古象形文字——纳西族 “东巴舞谱”和 “东巴经”中,随处可见酒与舞蹈在祭祀活动过程中相互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纳西族在举行 “求长寿”和 “成丁礼”(儿童年满十三即被认为长成大人,届时要聘请东巴主持仪礼举行祭祀活动)法仪:古老的祭坛前一棵用五色花朵(古时用丝线或黄色的蔓青花、叶)装饰着的松树,这就是 “含依宝塔树”(纳西族神话传说中最吉祥的神树)。祭坛上摆放着人们带来的 “巴巴日”(献给树神的美酒)等供品。人们在神树前排起整齐的队伍,祭司(即东巴)从供品中取出一碗 “巴巴日”,手中握着一束散发着香气的柏树枝,蘸着碗中的酒向神树洒奠。他一边洒奠,一边吟诵:“在含依宝塔树上,由金翅大鹏鸟来停落,病痛与大鹏鸟无缘,死神与大鹏鸟无缘。现在为大鹏鸟洒奠美酒,愿大鹏鸟为我们带来吉祥……(接下来改诵为唱)今天我们来到神树前,祈求长久的岁寿……”同时我们在《东巴舞谱》中看到,纳西族人民在 “求长寿法仪”中要由祭司按照《跳神舞蹈规程》中的规定来跳 “汝种布”,其中包括 “丁巴什罗舞”、“萨利伍德舞”、“金孔雀舞”、“花舞”等十余种舞蹈。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一同回到祭坛前,老人、中年、青年分别围坐在一起品尝 “巴巴日”。这时年长的人唱起祝寿和祝颂成长的颂歌,年轻人则吹起了瓢笙:以笙歌祝酒,以美酒助兴,边吹边舞,酒至客前 “以笙推壶劝酌”。

纳西族人民的祭祀活动可以看做是原始先民敬神、娱神质朴形式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酒与舞在原始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酒与舞除了在原始的巫舞活动中结合外,在生活中它们的结合又构成了最主要的社交礼仪内容,特别是在秦汉时期。在士大夫阶层中,酒席宴上 “以舞相属”,表示宾客互相敬重友好,并且含有沟通情谊的意思。“以舞相属”的一般程序是:酒席宴中主人(也可以是宾客)起身先舞,跳至客人面前,以礼相邀,这时客人必须起身以舞回报主人的盛情。如果拒不起立,或起而不舞,舞而不旋,都算是失礼和不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因为瞧不起宦官,在太守王智为其举行的饯行宴会上拒不起舞回报,因此得罪了宦官,被宦官在皇帝面前诬告 “谤讪朝廷”,害得蔡邕流浪江湖十多年。又如三国时期曹魏设宴,张盘以舞邀请于陶谦,陶谦不予理睬,张盘强拉陶谦起舞,陶谦舞而不旋,因此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致使陶谦弃官而走。(www.xing528.com)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些少数民族在自发的礼仪交往中,酒与舞往往被视做最隆重的仪式和最热诚的接待,是最恰当、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在日常生活中,酒与舞蹈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居住的山寨往往被人称做 “歌山”或 “花山”,这正是苗家人喜爱歌舞的形象的比喻。我们从苗家婚礼酒歌中的 “楼板舞”中就能领略到酒与舞的完美结合。当某家的儿子通过自由恋爱的形式,娶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媳妇时,村寨里的青年男女就要会集到新郎家中讨喜酒吃。新人将朋友们邀请上小楼,打圈围坐在一起,这时朋友们唱起酒礼歌,新人赶紧捧出美酒,供大家品尝。当酒酣歌兴之际,姑娘们走进圈内,小伙子们围在四周,拍手跺脚,旋转跳跃,掌声啪啪,楼板咚咚,歌声琅琅,跳起了 “楼板舞”。彝族也有类似的礼仪。据《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载:“彝俗,饮必欢呼。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彝族姑娘出嫁时还有 “酒礼歌舞”。天黑了,在主人家门前院坝场子中、篱笆园内、天井溪旁,到处燃起一堆堆的篝火。人们围在火边,由 “酒礼婆”唱 “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起 “酒礼舞”。生活在我国北方大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酒和舞蹈。无论是狩猎归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熊熊篝火,烧烤猎来的兽肉,此时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牧民们举杯对饮,翩翩起舞。另外像傣族的 “醉酒舞”、汉族宁波地区的 “把酒舞”、藏族的 “酒歌卓舞”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民间酒舞礼仪习俗。

酒与舞的结合还体现在酒令中。酒令中有一种叫 “打令”,又称为歌舞令。歌舞令中的舞是被简化和被象征化的舞蹈动作。说它是舞蹈,因它具备舞蹈的特征,首先我们看到它有被修饰过的装饰性的动作、姿态;其次,和着令词的音韵、节奏(可能还有音乐)而舞;再次,要求情绪、令词、动作相一致,错了就要罚酒。

酒与舞的结合还表现在舞台上,许多表现醉酒的事件都通过舞台上的 “舞”展示出来。如昆曲《太白醉写》,京剧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无不是突出一个醉字,而又立足一个舞字来刻画,使人在欣赏之后,加倍感受到那种酒与舞的糅合带给人的畅快,使人在那艺术的醉态舞中感悟到一种人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总而言之,无论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艺术的演绎,酒与舞蹈都极大地美化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丰富着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