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压力应对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压力应对策略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压力影响因素是多元的。但是,压力的解决和积极应对却主要依靠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主动、灵活地采取多种措施,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幼教事业和个人健康发展。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这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精神支柱和战胜困难的内在动力。(二)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有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职前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此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还需要确定一个对自我有激励的、合适的人生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压力应对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压力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如前所述,很多压力来自外部环境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本身的性质。但是,压力的解决和积极应对却主要依靠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主动、灵活地采取多种措施,变压力为动力,促进幼教事业和个人健康发展。

(一)转变认知

个体的认知能力在压力管理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有当个体认真处理问题时,才能将内外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有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觉得自己工作烦琐,工资待遇相对低。这就需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幼儿教育工作的价值。霍兰德曾说:工作的价值不仅是获得金钱、地位与荣誉,它的价值还在于使你满足自己的兴趣,获得内心的愉悦。有些教师将“教学”定义为一种谋生手段,其实,学前教育更是一种生产力的创造,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这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精神支柱和战胜困难的内在动力。重新认识幼儿教育工作的价值和乐趣,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发现幼儿教育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幸福。

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都有自己的专业信念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有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层次和长远的理想能使人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不为一时困难所吓倒,对幼儿教育事业执着,并能把对专业成长的强烈愿望转化为专业成长最可靠的、恒久的动力。

(二)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有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职前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当他们真正进入教育生活实践中时,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会难以接受这种客观存在,进而产生倦怠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充分认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的特性,即虽然它具有社会意义(如可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对其一生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教育的效果是有限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也不高),不能一味强调其专业的自主性,不能因为现状与自己的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合理的职业期望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减轻自身不必要的压力,归于现实:教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教育并非万能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还需要确定一个对自我有激励的、合适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缺乏、过高以及目标冲突也会带来心理压力。缺乏目标会迷惘而痛苦,目标冲突会纠结而痛苦。合适的目标既符合实际,又能引起自己的兴趣、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最常见的错误是确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而产生压力;目标太低,缺少成就感而产生压力。

(三)正确看待问题和压力

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的人觉得无力应对,从此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有的人把它看作新的挑战,努力抗争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最终获得成功。问题或困难对个体产生什么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个人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态度会使人思维更灵活,而消极被动的态度会使人思维更保守。二是对自身能否完成任务的认知,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把握,敢于挑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只会畏首畏尾。三是对问题和困难程度的知觉。对新问题和困难不能总用以往的惯用方式去解决,运用已有知识厘清问题间的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对问题难度的认识会影响个人解决问题的信心。这三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问题的解决。态度乐观、对自己有信心、把问题难度看得小一些的人,会把每次的问题解决看作是对自身的挑战,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态度消极的人则有相反的认识和结果,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因此,换个角度看问题,带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将会看到更多的希望,压力也将随之消失。(www.xing528.com)

【注释】

[1]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论纲[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31.

[2]丁新胜.试论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与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95-96.

[3]张承芬,张景焕.教师心理素质的隐含研究[J].心理科学,2001(05)525-532.

[4]刘恩允,杨诚德,张震.教师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探索,2002(04):97-99.

[5]秦旭芳,庞丽娟.略论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于培养模式及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2001(02):37-39.

[6]李辉.幼教改革对幼儿教师观现有素质结构的冲击及有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05):48-49.

[7]姜勇.幼儿园师生交往类型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5):1120-1123.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A/OL].(2001-09)[2020-08-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364/moe_302/moe_309/tnull_1506.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