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原因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原因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成了热门,学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渊源、重要意义和实现方式。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次引发了学界和实践工作者的热议。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原因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公平和文化权利的认知加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普遍重视,政府在积极扶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社会各界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成了热门,学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渊源、重要意义和实现方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发展时,提出了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的任务。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次引发了学界和实践工作者的热议。

要聚焦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源流,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于国外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国际上,关于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艺术的相关案例和研究相对较早。Janet Minihan指出,英国二战开始时的口号就是“最好的给最多的人(the Best for the Most)”,“为了人民而艺术(Art for the People)”。[1]秉承这一理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西方学者开始提倡文化平等、文化民主等概念,整个西方国家的文化政策开始经历从国家单方面的文化提供与传播向多元包容、侧重公共行政和管理观念的转变。英国经济学家Duncan Black、美国经济学家James Buchanan等认为,用经济学来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从而提出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运用于公共文化管理,即是采取政府与非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分权的形式,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范围并提高效率。此后,“新公共服务”理念更进一步地从公民权利社会资本、公共对话三个维度树立了检验公共行政发展的标尺,凸显了管理实践中公民的导向,强调了公共管理的服务性质,建立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从此,公平性、民主性和满意度成为了公共行政的追求目标。[2]1990年代,西方兴起的治理理论为社会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畴。对于治理理论,国外很多学者进行过深刻的研究,相关著述大量涌现,如Elinor Ostrom、Kevin V、Jean-Pierre Gaudin、B.Guy Peters等。国外学者主要运用治理理论研究国际问题、社会控制系统、自组织网络和“善治”等宏观层面,而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治理研究非常少,一般是把它放在文化管理的研究当中。(www.xing528.com)

尽管国外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远高于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也大相径庭,但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对我国专业协会、基金会等文化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实体,社会捐助公共文化事业,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等社会化发展重点关注的领域给予借鉴,提供参考。国外学者先进的公共管理理念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功构建和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文化体制根本性的不同,通过中西公共文化管理的比较,能够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带来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