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学者和文献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学者和文献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上看,姚远以公民社会理论、善治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为基础,提出从社会管理理念、机制、流程和方式四个方面重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17]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方面,祁述裕认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应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学者和文献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上看,姚远以公民社会理论、善治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为基础,提出从社会管理理念、机制、流程和方式四个方面重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8]黄洁英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路来源于西方公共选择、新公共管理等理论的兴起,人们对除政府以外的其他部门参与公共管理产生了新的认识,拓宽了公共管理参与主体的范畴,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公共管理理念,由此衍生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概念。[9]李军鹏从公民文化权利着手,在推进我国文化公平的思路与对策中提到,要建立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关系。[10]刘敏从公共文化建设主体的角度指出,我国现行公共文化投资体制尚未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建设的合力;我国也缺乏激励社会各界和个人参与包括公共文化在内的公益事业的法律体系和税收政策体系,公民还没有形成公共文化大家办的观念。[11]刘俊生针对从计划经济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构成到市场经济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进行分析,认为多元化组织体系较一元化组织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公民的不同文化需求和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12]

社会捐助、兴办文化实体方面,王京生结合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指出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13]王子舟归纳社会力量兴办图书馆的4种模式:独立建馆办馆、捐资建馆和捐书助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志愿者服务等。[14]张秀梅探讨了利用私人慈善资本合办图书馆分馆的模式,分析此种合办分馆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合作原则等问题。[15]齐勇锋等提出,要转变财政投资机制,以公共文化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16]马仙玉针对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出的公共文化产品资源供给总量不足等问题,提出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第三种力量供给”,体现共建性。[17]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方面,祁述裕认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应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18]杨玉麟认为,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轻视和忽视自己身边的各种社会力量资源,除了文化局是上级主管机关外,其他部门的政府机关、公办和民营企业、各种社会团体(政协、文联、妇联、共青团、慈善协会等)和事业单位、当地名人、居住在外地的本地外籍人士,都是在建设图书馆事业中可以很好利用的补充性资源。[19]郭国祥认为,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短视使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缺乏发展动力,要整合本地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专业户,整合农技站、广播电视站以及机关、学校、企业等各种组织资源,形成合力。[20]从公众角度,姜亦凤提出,应从加强公民教育、鼓励参与实践、增强公民参与信心、提高公民个人参与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从而在我国建立另一种自下而上的渠道,让公民以各种组织形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21]孙晓莉总结了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3种类型:公民参与的政府推动型、精英主导型、公众自治型。[22]阮可认为,社区组织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形式,在确保个人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同时指出,应有效设计社区文化建设载体,规范运作社区体系。[23]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经营管理方面,谷丽君在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中认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均等的现状,促使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向多元化转变,这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必要性。[24]刘红纯对博物馆经营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得出博物馆在经营方式改革上的对策。[25]齐敏从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7年管理和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对由社会力量进行管理和经营的遗址博物馆进行了研究。[26]沈中元认为,在强调政府与社会互动治理的观点下,政府已开始转换角色,扮演社会共同演化的推手之一;而私人部门也不只是技术发展上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政府在促进公共服务工作上的伙伴。[27]王会会通过杭州市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认为,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是共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保证和出路。[28]陈立旭基于浙江的实践经验,提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和管理方式,探索“国有民营”和“国助民办”等新路子,实行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和民间协力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29]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针对此,刘辉提出,人才的发掘与队伍的打造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既要稳定基本人才队伍,又要发挥社区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作用。[30]金武刚提出,文化志愿者与普通志愿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专业性更强,强调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志愿者招募要考虑团队的整体水准,要在政府扶持下,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拓宽公共文化建设的领域,逐步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体系由文化事业单位内循环到全社会大循环的转变。[31]

近年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转变政府财政投入方式,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的运转机制,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随着2015年两办意见的出台,各地已开始探索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2012年,巩玉涛归纳了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供给模式,即政府公开采购、政府定向采购和政府补助,并分析这3种模式运作的影响因素和运作流程,最后归纳出上述3种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是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彬斌、戴言指出,应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目录,并逐步扩大面向民营文化企业的采购份额。[32]2014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重庆市文化委、市财政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33]拉开了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序幕。

总体而言,随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国内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出现了众多研究成果。从研究中不难发现,尽管如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焦点,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相关研究还存在可适用性研究偏少、研究深度不够、整个行业发展的经验理论总结不多等问题。未来,应更多地从制度层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分层次研究、可行路径和效益分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常态化、长效化的保证。

(撰稿人:第一章徐清泉;第二章钱泽红;第三章郑崇选;第四章冯佳)

【注释】

[1]Minihan,Janet.The 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Subsides to the Arts in Great Britain[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7:2.

[2]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项龙,刘俊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

[3]李国新.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N].经济日报,2015-1-16(9).

[4]周羲.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EB/OL].(2008-12-15)[2015-2-29].http://www.counsellor.gov.cn/content/2008-12/15/content_1742.htm.

[5]毛少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R].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391.

[6]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07,(2):37—39.

[7]巩玉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取向及职能定位[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2):27—30.

[8]姚远.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9]黄洁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研究——基于上海徐汇区政府文化职能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4.

[10]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29.

[11]刘敏.谁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C].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2005.

[12]刘俊生.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10,(1):39—42.

[13]王京生.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大事抓紧抓好[R].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2007:101.(www.xing528.com)

[14]王子舟.伟大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解读社会力量办馆助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26—30.

[15]张秀梅.在我国利用私人慈善资本合办图书馆分馆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7):113—118.

[16]齐勇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EB/OL].[2012-7-28].http://www.sdpc.gov.cn/tzgg/shlygg/t20060430_68003.htm.

[17]马仙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29.

[18]祁述裕.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C].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121.

[19]杨玉麟.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8,(1).

[20]郭国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以武汉新洲区为个案[J].人文杂志,2011,(4):166—173.

[21]姜亦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22]孙晓莉.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114—119.

[23]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3,(3):64—69.

[24]谷丽君.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25]刘纯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博物馆经营的可行性[J].艺术百家,2006,(7).

[26]齐敏.中国大陆社会力量介入文化遗产事业管理经营问题初探[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7]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8]王会会.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9]陈立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与管理方式——基于浙江实践经验的研究[C].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0]刘辉.理解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人才与市场化道路的分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2):19—25.

[31]金武刚.厦门青年民族乐团案例分析[J].上海文化,2013,(4):30—34.

[32]陈彬斌,戴言.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慈溪模式”研究[J].上海文化,2013,(6):10—21.

[33]重庆市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文化委市财政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4-10-15)[2015-3-29].http://www.cq.gov.cn/publicinfo/web/views/Show!detail.action?sid=39298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