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及优化

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及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将笛卡尔的物理学同其形而上学区分开来。但是随着笛卡尔物理学逐渐被法国机械唯物主义所接受,人的属性逐渐服从于物的属性。马克思承认起源于洛克的法国唯物主义一派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但是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并不停留于此。至少起源于洛克一派的法国唯物主义仍然没有解

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及优化

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精神哲学——即形而上学——展开批判之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还存在另外一个批判性来源,即法国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理解中,“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后一派主要是法国有教养的分子,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前一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汇入了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35]。这里有必要分别展开马克思基于实践理论对法国两派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批判。

对于笛卡尔派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笛卡尔在其物理学中认为物质具有自主创造的力量,并把机械运动看做是物质的生命活动。……在他的物理学的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36]可见,笛卡尔承认自然存在物的物质属性,并将其视为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全部要素。不过,在17世纪,笛卡尔除了作为法国机械唯物主义来源之外,也是17世纪形而上学的重要组成。虽然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将笛卡尔的物理学同其形而上学区分开来。因此,马克思指出:“使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是皮埃尔·培尔”,“他的武器是用形而上学本身的符咒锻造而成的怀疑论。……对宗教的怀疑引起了培尔对作为这种信仰的支柱的形而上学的怀疑”。[37]

正是基于这种怀疑论,培尔“为在法国接受唯物主义和合乎健全理智的哲学作了准备,而且他还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所组成的社会是能够存在的,无神论者能够成为可敬的人,玷辱人的尊严的不是无神论,而是迷信和偶像崇拜,通过这种证明,他宣告了不久将来要开始存在的无神论社会的来临”[38]。在培尔的怀疑论和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拒斥中,人的属性还是存在的,这意味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存在物的关系还是必要的。但是随着笛卡尔物理学逐渐被法国机械唯物主义所接受,人的属性逐渐服从于物的属性。例如,在其之后的勒鲁瓦认为:“把笛卡尔关于动物结构的观点用于人的灵魂(18世纪拉美利特也这样做过),并宣称灵魂是肉体的样态,思想是机械运动。”[39]这意味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完全服从物质属性和机械运动的要求。

从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逻辑可以看出,其确立了物的属性居于支配地位,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样要服从于物的属性和机械运动,仅有的关于人与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是从形而上学延续下来,并且不断趋于弱化。马克思对于18世纪唯物主义替代17世纪形而上学的过程作出了如下解释:“人们之所以能用18世纪的唯物主义来解释17世纪的形而上学的衰败,仅仅是因为人们对这种理论运动本身是用当时法国生活的实践形态来解释的。这种生活所关注的是直接的现实,是世俗的享乐和世俗的利益,是尘俗的世界。同它反神学的、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相适应,必然是反神学的、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理论。”[40]马克思明显承认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并且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作为理论也是实践形态的结果,其不能作为独立的要素反过来支配现实生活。这明显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否定人的地位,否定人与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否定实践形态,仅仅承认物的属性,并且将人纳入这一物的属性体系中去。

对起源于洛克的另一派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洛克的主要作用在于“论证了bon sens的哲学,即合乎健全理智的哲学,也就是说,他间接地指出不可能有与人的健全的感觉和以这种感觉为依据的理智的不同的哲学”[41]。可见,洛克将人的感觉和理智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人与外在于人的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成为哲学思考的唯一可能。在洛克之前,培根已经指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而感性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感觉是确实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科学是经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在物质固有的特性中,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是运动,——不仅是物质的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物质的冲动、活力、张力……是物质的痛苦。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42]无疑,培根在物的属性之外,引入了的人的属性,并且,人的属性是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人的属性并不是屈从于物的属性而失去自身的“个性和差异”。但是培根的唯物主义仍然是朴素的形式,马克思认为:“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整个人发出微笑”,这种“格言警句式的学说本身却还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43]

在培根之后的霍布斯,将唯物主义片面化,并引向类似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方向。马克思认为,霍布斯忽略了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理”,其“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色彩,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布为主要的科学。唯物主义变得漠视人了”,“为了能够在漠视人的、毫无血肉的精神的领域制服这种精神,唯物主义本身就不得不扼杀自己的肉欲,成为禁欲主义者。它以理智之物的面目出现,同时发展了理智的无所顾忌的彻底性”。[44]可见,霍布斯将培根的带有感性的唯物主义带回到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方向,扼杀了人的属性,并使人的属性屈从于物的属性,变化的仅仅是几何学代替了物理学。

在法国,当“人们需要一部把当时的生活实践归纳为一个体系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时候,洛克有关人的感性和理智的唯物主义得到发展。例如,孔狄亚克认为:“不仅灵魂,而且感觉,不仅创造观念的艺术,而且感性知觉的艺术,都是经验和习惯的事情。……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45]这样,人与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显得必要。爱尔维修则指出:“感性的特性和自尊、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基础。人的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的一致、人的天然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46],这是爱尔维修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可见,人无疑成为哲学思考的中心,并且有关人的属性又是建立在物的属性基础之上,尤其是爱尔维修指出人的理性与工业进步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承认起源于洛克的法国唯物主义一派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但是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并不停留于此。至少起源于洛克一派的法国唯物主义仍然没有解决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同时也没有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异己产物的关系转变为革命的行动。(www.xing528.com)

这里,可以借鉴杨耕对于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划分,来区别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与法国唯物主义的差异。杨耕认为,自然唯物主义“或者在直接断言世界本身的意义上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性’,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自然物质的某种形态,或者以经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在‘认识论转向’过程中去探讨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并把物质世界以及人本身归结为自然物质的某一层次”。“自然唯物主义根据‘时间在先’的原则,把整个世界还原为自然物质,人则成了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在自然唯物主义那里,‘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人和自然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自然唯物主义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却一笔抹杀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历史性”。[47]自然唯物主义在当时就表现为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即起源于笛卡尔的唯物主义派别。人本唯物主义即“现实的人道主义”,“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核心和出发点的体系”[48],这在当时的法国就是起源于洛克的唯物主义派别。

马克思实践理论所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即‘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生产方式’作为历史的基础,力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来改变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人对物的占有关系(私有制)的扬弃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并且人与物的关系是一种“否定性的矛盾关系”,“与动物不同,人总是在不断制造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去获得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对自然客体的否定正是对主体自身的肯定”。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中的‘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内在矛盾得以展开的境域”[49]。可见,杨耕有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划分,基本上表达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对于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明晰了二者之间的延续关系。

就笔者而言,马克思对于法国唯物主义的区分和批判,主要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而言,其将物的属性置于人的属性之上,并且用机械运动代替现实的“冲动、活力和张力”。这明显与马克思将人置于中心地位,同时承认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实践观相悖。不可否认,马克思并不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对于物的属性的强调,包括起源于洛克的唯物主义派别。但是强调物的属性不应该替代人的属性,并且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相互关系引申出的革命行动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起源于洛克的法国唯物主义派,其固然认可了人的感性和理智,以及人的属性与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可根本问题在于缺乏人(作为主体)与外部世界以及异己产物(作为客体)之间的形式过程,这导致忽视现实的政治革命行动。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与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精神哲学(即形而上学)的批判有着不同的意义。法国唯物主义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方面即客体方面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容易忽视人的主体方面,尤其是机械唯物主义;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虽然承认自我意识这一主体方面,且强调历史逻辑,但是缺少自然存在物这一物质现实,这使其陷入抽象思维

不过,面对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二者都没有将人(作为主体)与自然存在物及异己产物(作为客体)置于合理的位置,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引向现实的政治行动,彻底解决哲学问题。不容否认的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17世纪形而上学的否定,换来的并不是唯物主义的全面胜利。相反,19世纪的德国却迎来了黑格尔精神哲学的主导地位。即使如此,马克思仍然坚持,“在黑格尔天才地把17世纪的形而上学同后来的一切形而上学以及德国唯心主义结合起来并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其“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50]

通过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之后迎来19世纪德国黑格尔精神哲学,这并不表示唯物主义失去了主导地位,而是不断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辨”来完善自身,即马克思关于人与外在自然物及异己产物之间关系的论述——历史辩证法问题,而这也正是法国唯物主义的普遍缺陷。

杨耕也曾指出,19世纪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国唯物主义自身对于人的地位的限制,以孔狄亚克为例,其“把经验主义推向极端……人的认识仅仅成了被动接受信息的机械运动,只是在狭窄的经验范围内进行安排感觉材料的活动,人及其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都不见了”[51];二是黑格尔哲学“使‘形而上学’与概念辩证法融为一体,整个世界被描述为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52],这其实就是法国唯物主义的普遍缺陷问题——主客体的历史活动过程,即现实的政治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