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优化策略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一定义,传统的中间业务也算表外业务。比如,商业信用证业务属于中间业务,但是,就其内涵而言,它又具有担保业务的性质,因此,也属于表外业务。这类业务是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重合的部分,因为它们在某种情况下会给银行带来风险,不同于其他中间业务,如代收业务,银行可以稳定地收取手续费收入。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优化策略

商业银行除了承办常规的放款与投资业务外,还利用其自身在机构、资金、技术、信誉、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广泛服务,并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所萎缩,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在银行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手续费收入也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内涵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而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无风险业务。如传统的汇兑、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承兑等业务都属于中间业务。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Business)是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直接影响,但能够为银行带来额外收益,同时也使银行承受额外风险的经营活动。

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所有能给银行带来收入而又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根据这一定义,传统的中间业务也算表外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也就是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是指涉及承诺和或有债权的活动,即银行对客户做出某种承诺,或者使客户获得对银行的或有债权,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银行承担提供贷款或支付款项的法律责任。广义的表外业务的内涵见图6.1。

图6.1 广义的表外业务的内涵

因此,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共同之处表现为:(1)它们都属于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并且都不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2)二者存在着一部分的重合。比如,商业信用证业务属于中间业务,但是,就其内涵而言,它又具有担保业务的性质,因此,也属于表外业务。但是,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表现为银行对它们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在中间业务中,银行一般处在中间人或服务人的地位,不承担任何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而表外业务是一种潜在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条件下,表外业务可以转化为表内业务。因此,银行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例如,当银行对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后,即成为最终债务人,要承担不可撤销的第一手到期付款责任,即使汇票的付款人无力付款,银行也必须向汇票的受益人付款,因此,在不收取全额保证金的情况下所做的承兑,是银行的一种或有负债。

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从发展规模看,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少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已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

(二)中间业务的主要种类

1.汇兑业务

汇兑也称汇款(Remittance),是客户以现款交付银行,由银行把款项支付给异地收款人的一种业务。使用的汇兑凭证有银行支票银行汇票、邮信或电报的付款委托书。这些凭证都是汇出行向另一家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发出的命令,命令后者向指定收款人支付一定数额的款项。依汇出行将付款命令通知汇入行的方式不同,汇兑可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在当今银行业务广泛使用电子技术的情况下,除少数款项仍使用电汇、信汇和票汇形式外,大部分汇兑业务都是通过电子资金调拨系统处理。

2.商业信用证业务

商业信用证业务是一种由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通常是由银行应客户(买方)要求,按其指定的条件向卖方开出信用证,保证在信用证载明的各项条款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向卖方付款;卖方按信用证所列条款发货后,可凭信用证要求银行付款。这种业务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而银行在办理信用证业务时,不仅可以有手续费收入,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占用客户的保证金存款。

3.代理业务

代理业务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代保管业务及以公司证券的托管、过户、还本付息、分红为代表的公司代理业务。

代收业务是银行根据各种凭证以客户名义代客户收取款项的业务,如银行代收支票款项,代收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及其他各种税费业务。

代客买卖业务包括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买卖有价证券、贵金属和外汇等。在代客买卖业务中,比较特殊的是代理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在许多国家,商业银行在有价证券的一级市场上非常活跃,在国债、公司债券甚至股票的承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承兑业务

承兑(Acceptance)是银行为客户开出的汇票或其他票据签章承诺,保证到期一定付款的业务。当票据到期前或到期时,客户应将款项送交银行或由其自己办理兑付。若到期客户无力付款,则该承兑银行必须承担付款责任。由于票据的兑付一般无须银行投入自己的资金而是用客户的资金办理,所以银行经办承兑业务,实际上是以自身的信用来加固客户的信用,为此银行要向客户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承兑业务在现代银行业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5.信托业务

信托(Trust)是指银行接受他人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和处理所托管的资金或财产,并为受益人谋利的活动。(www.xing528.com)

信贷业务不同,银行经营信托业务一般只收取手续费,营运中所得收入则归受益人所有。同时,信托业务也不同于一般的代理业务:在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只是以委托人的名义,按委托人指定的权限范围办事,在法律上,委托人对委托财产的所有权没有改变;而在信托关系中,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则从委托人转移到了受托人(商业银行信托部或信托公司)手中,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和处理信托财产。

银行经营信托业务不仅可以获得手续费收入,而且还可以把一部分经常占用的信托资金用于贷款和投资,扩大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目前,各国经营信托业务的银行,大都须经政府批准并在有关管理规定范围内活动。一般要求经营信托业务的银行必须将其信托部门与银行其他部门在人事、财务等上完全分开。

6.银行卡业务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的、供客户办理存取款和转账结算的一种现代支付工具的总称。它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等。由于银行卡一般以塑料制成,使用时往往要借助于电子技术,因此又有“塑料货币”“电子货币”之称。银行卡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结算的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流通中货币的构成,银行业务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

(三)表外业务的主要种类

表外业务形式多样,但大体可划分为四类:(1)贸易融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业务、商业信用证业务。这类业务是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重合的部分,因为它们在某种情况下会给银行带来风险,不同于其他中间业务,如代收业务,银行可以稳定地收取手续费收入。(2)金融担保业务,是银行应交易一方的申请,允诺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由银行承担对另一方的全部义务。它不占用银行资金,属于“或有负债”,如备用信用证。(3)各类承诺,既包括给予老客户的小额和短期的可以撤销的贷款承诺,也包括不可撤销的大额和长期的循环贷款承诺。(4)各类金融衍生业务,如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

1.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是银行为客户开立的保证书,是指银行担保客户履行支付义务的安排,若得到银行担保的客户在债务到期无法偿付时,则由银行负责偿付。

备用信用证一般发生在商业票据的发行和国际贸易中。比如,在商业票据市场上,若发行者没有足够的信用,可以向一流的银行申请备用信用证,银行保证在商业票据发行者到期无法履约时承担偿还责任。而如果到期时商业票据发行者如约偿还了债务,则银行没有任何支付义务,而只有向得到担保的客户收取担保费的权利。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表外业务的备用信用证与一般商业信用证不同。在商业信用证安排下,银行在收到合格的票据后承担第一手的支付义务。而在备用信用证安排下,银行只在被担保人无法履行合约时才承担连带责任。

2.贷款承诺

贷款承诺是指银行向客户做出承诺,保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根据一定条件,随时应客户的要求提供贷款。银行根据贷款承诺金额,按一定比例向顾客收取承诺费,即使在规定的期限内,客户并没有申请贷款,承诺费也要照交不误。

贷款承诺的一种形式是循环贷款承诺,它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正式协议,根据该协议,银行有义务根据约定的条件(最高贷款额、利率、期限等)向客户提供贷款。这种协议的期限一般较长,在协议期间内,客户可以随借随还,还了再借。

3.票据发行便利

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ing Facilities,NIFs)是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签订的中期循环融资支持协议。银行保证在协议期限(一般在3至7年之间)内,银行对客户承诺一个信用额度,在此额度内向客户保证:若客户未能通过发售短期(一般是3至6个月)票据取得资金,则由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购买其未售完票据,或者提供相应贷款,以保证客户可以得到所需资金。在这一安排下,企业可以借发行短期票据而实现中期信用,也可以在较长的“中期”内得到银行的支持。

专栏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广。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存款业务、贷款业务、银行卡与结算业务以及征信业务等领域

在存款业务方面,变革的核心有以下方面:一是App的整合效应,主要为通过理财等其他银行个人业务进行导流。二是影子银行与直销银行模式带来的冲击,表现为二者对传统存款客户的“抢夺”,未来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线下营业网点可能逐渐止增转降,结构性存款比例逐渐增加。在贷款业务方面,变革主要来自传统银行不占优势的小微型贷款。受到了小贷公司、P2P与直销银行的一系列冲击,由于小微型贷款对场景化控制的要求并不利于传统银行,未来这将进一步利好能够深耕贷款需求场景的互联网公司。在银行卡与结算业务方面,变革的核心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改变了零售支付结算的业态,银行结算业务受到显著影响,但由于法规限制与交易习惯的原因,银行卡业务实际并未受到冲击,由于当前支付格局较为成熟,未来进一步发生大变革的概率较低。在征信业务方面,变革的核心是AI与大数据改变传统信贷征信模式,以芝麻信用为典型代表,当前其与代表传统征信模式的央行征信中心两强独大,业务互补,并未出现竞争局势,未来二者可能进一步深度合作、数据共享,逐渐形成现代化的AI征信模式。

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创设了新的可供传统金融机构参与的业务模式。这类全新的业务模式包括:投资咨询自媒体、股权众筹、直销银行、P2P等。新的业务模式有些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竞争关系,如直销银行、股权众筹可能带来的冲击,也有一些则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互补关系,如P2P填补了此前金融机构服务未覆盖的领域。

资料来源:任泽平.互联网+金融:金融机构的变革及机遇.[2018-03-28].https://mp.weixin.qq.com/s/iMJqW 64yNWB53BkzvfKmd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