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研合作共同体与体育教师的发展挖掘

教研合作共同体与体育教师的发展挖掘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研”是“教学研究”一词的简称。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教研活动是体育教师研修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这种教研合作共同体的形成,让体育教师的个力走向合力,让“事务型”的教研走向“研究型”的教研,激发深度教研的产生。2012年、2016年和2018年,先后举办了三届“体育学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展评活动,根据参赛教师的现实需要,将教师研修与区域教研有机联动,形成合作共同体,有效促进体育学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研合作共同体与体育教师的发展挖掘

“教研”是“教学研究”一词的简称。广义的教研是指教师对包括教学活动在内的所有教学实践的研究,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等多个内容;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等多个层面;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践研究等多个领域。狭义的教研,通常是指以教师为主体对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微观研究。[1]“教研”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独有的组织形式与活动内容,是保障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制,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强调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与“教育发展成果公平”的目标,要求做到“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学生学业水平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全面提升”。这就对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学校、面向课堂的教研体系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教研活动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深化发展与转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在此背景下,新时期的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应运而生。从现有成果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内容;第二,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教研与数据诊断开始涌现;第三,项目式、共同体等教研组织形式的探索尝试。[2]

项目式、共同体等教研组织形式的探索尝试,有效解决了以往教研工作中零散的、即时性的教研活动导致教研效果欠佳的问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表明,以“项目”为抓手,开展“项目式”教研,可以实现同一主题下的教研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升教研效果。同时,通过项目引领推动学校教研、通过项目引领教研主题和通过项目引领破解课程教学难题,是当前项目引领式教研的主要应用方式。

将新时期体育教师的研修与项目式教研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两者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无论是研修还是教研的目的都指向教师的发展。其次,两者皆以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再次,两者皆以主题贯彻设计,具有辐射推广效益。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教师研修的外延更为丰富,在囊括教研的同时兼顾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是以研修课程为载体,而项目式教研是以研究主题为载体。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教研活动是体育教师研修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由于教研活动本身是碎片化和零散性的,要将教研活动转化为系统的研修课程,即实现教研活动的课程化,需要对教研活动进行科学的课程化设计。可见,教研与研修课程存在协同发展的关系,即合作共同体的关系。

这种教研合作共同体的形成,让体育教师的个力走向合力,让“事务型”的教研走向“研究型”的教研,激发深度教研的产生。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多以集体、个人备课、教材教法的讨论为主,这种类似任务布置式的教研导致体育教师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现行的研修课程促进了组与组、校与校、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在主题围绕式活动中,形成思维碰撞,经验分享,深度参与。可以说,研修借助教研的力量让更多教师受益,教研依靠研修的保障让活动更有深度。(www.xing528.com)

【案例5-2】

上海体育与健身学科在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中,依托市、区、校三级教研机制的合力,科学地开展了“单元流程设计与实施”“适宜的运动负荷,活化的身体练习”“以体载德”等主题教研,积极探索“从应景性转向长效性、从表面性转向实质性、从经验性转向实证性”的教研转型。同时,在教师研修的协同作用下,通过专题培训、专业评选等研修活动,不断探索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有序推进策略,以此培育出一支学、做、思合一的共研教师团队。为我们实实在在地呈现研修、教研合作共同体的形成范式

例如,在上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人数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12年、2016年和2018年,先后举办了三届“体育学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展评活动,根据参赛教师的现实需要,将教师研修与区域教研有机联动,形成合作共同体,有效促进体育学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