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优化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005年以来,随着对“通识教育”探索的推进,又进一步丰富了复旦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并将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渗透进了复旦二附中。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意义,将各知名高校或中学的精华吸收并丰富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当然我们还要继续优化我们的校园建设,还要努力借助复旦及各方的力量来建设教学设施,为达成我校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服务。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优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学校精神、风气、制度、行为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提炼出的教育观念、办学品位和特色追求的积累与总和,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必然选择。所谓“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学校中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它既高度概括和抽象了学校办学者所希望获得的最终目标,同时又能泛化为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认可和接受的、能具体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活生生的物体或行为,这是一种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文化创造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能使师生员工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和目标意识,形成相互信赖、团结协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校凝聚力。学校内部思想的统一、人心的凝聚,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改革,使学校充满生机。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复旦二附中是复旦大学的子弟中学,生源主体为复旦大学教职工子弟,是一所直属于大学的完全中学。正是因为这样的直属关系及深厚的大学文化背景,二附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自然地或自觉地打上了“复旦精神”的烙印。

百年复旦,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二附中——小复旦人的摇篮,严谨、开放、自主、创造。学生有幸在二附中成长,对家长其实也是一种幸运。如何积极帮助孩子充分浸润复旦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时代精神,同时,家长也在学校的科学指导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具有复旦特色的家校互动新模式,架设“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双赢新桥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2018届4班杨晓芙爸爸

复旦的校园文化传统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旦复旦兮”的爱国思想;二是“服务牺牲”的使命意识;三是“努力前程”的进取精神;四是“崇尚科学、学术独立”的创新意识;五是“博学笃志”的严谨的治学治教态度;六是“合作开放”的现代风范。

2005年以来,随着对“通识教育”探索的推进,又进一步丰富了复旦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并将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渗透进了复旦二附中。“通识教育”强调责任与胸襟抱负,强调宽阔的视野,强调实践创新。我们努力将这“六个方面”与“三个强调”渗透到复旦二附中的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中去,不断推进学校生态建设的良性发展,形成整体育人的氛围和态势。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意义,将各知名高校或中学的精华吸收并丰富到学校文化建设中。

(一)建设“大气而进取”的精神文化

所谓“大气而进取”,就是在领导、教师与职工中力求弘扬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本校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钻业务、尽责任、讲奉献的风气,努力将学校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为每个员工的自我要求,最终使全体学生受益。在学生中则倡导严谨刻苦、勤于实践、爱科学、爱自然,更进一步强调创新,强调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胸怀抱负。我们希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又有本校特色;符合教育规律,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精神文化。在考虑“生机和活力”的时候还必须注重营造多彩而快乐的校园氛围。而以上就是复旦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建设“有宽度、重创新”的课程文化(www.xing528.com)

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其特别重要的两个特征是有宽度、重创新。这一理念其实也已走出复旦,进入各所高校。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一再强烈呼吁要变“育分”为“育人”。我们思考,从“育人”的课程目标出发,横向地看,要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提法是“不仅仅是分数”,从这个角度看就与“博学而笃志”的“博学”相呼应;纵向地看,要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提法是“不急功近利,志在长远”,从这个角度看又与“笃志”相呼应。而贯穿纵横的是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又与“切问而近思”呼应。如此,我们就将“复旦精神”贯彻到二附中的课程文化建设中。

而具体审视课程体系,又必须关注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这三类课程。其中特别要关注基础型课程是否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关注如何更充分地让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在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切实的意义,而并非空谈。

(三)建设充溢着“科学与人文精神及复旦元素”的物质文化

我们着力追求的是:“让不会说话的东西说话”——来传达科学与人文的精神、传达百年复旦的精神并以此教育学生。因此我们建设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墙,并给大楼取名为“望道楼”“步德楼”,提醒师生不忘记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这三位对复旦大学的发展卓有贡献的学者兼领导。我们还在大楼的各层及问思廊中布置以复旦几十位著名院士、学者的相片与寄语,还建设了校园雕塑与各项校园小品,以此让校园充溢着科学与人文的精神、百年复旦的元素。当然我们还要继续优化我们的校园建设,还要努力借助复旦及各方的力量来建设教学设施,为达成我校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服务。

(四)建设能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随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的进展,我校的制度文化也得逐渐地建立或完善起来。而建立完善的制度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实现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并保障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

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在各具体条文中突出学校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赋予制度以学校精神文化的色彩;二是要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学校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要突出以人为本,重点是尊重人、发展人,突出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以激活教职工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富有人文情怀的全面细致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能够顺利运作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学校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为此,学校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工作机制;校方须和家长义工共同筹划,以创建具有特色的制度文化。

我们认为,只要抓住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建设,就能促进学校工作全面有序地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实现学校成员的文化自觉,学校组织成员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能够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动性,知道去建设文化,为什么建设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同时能够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养成反思的习惯,促进学校组织成员的合作共享,在对话中融合,在沟通中互补,在合作中共赢,切实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学校的信任感、归属感,才能把学校的愿景变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实现思想行为与学校文化的契合。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组织变革才是真正的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