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有金融机构创新的目标优化

国有金融机构创新的目标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及国有金融机构的结构现状,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和改革需实现以下目标。因此,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对标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世界排名尽管在不断提升,但仍无法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配置金融资源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因此,中国金融业创新改革的目标之一必然是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有金融机构创新的目标优化

对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及国有金融机构的结构现状,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和改革需实现以下目标。

(一)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并且被主要配置给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已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的不利后果。因此,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一方面,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使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较容易获取足够资金,从而抑制它们对创新、人力资本等其他要素的投入,不仅造成资本的过度使用,而且也不利于企业提高效率,最终导致资本回报的低水平。另一方面,基于实体经济较低利润水平的现实,部分金融资源再次回流到虚拟经济,导致资源在金融市场“空转”,不能真正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例如,有资料显示,4万亿元投资计划开始实施后的2009年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资金流入票据市场[4]。事实上,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由于市场价格扭曲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据中国人民银行系统2014年监测数据,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利率一般为月息3%,最高可达4%~5%;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年化利率为24.4%。这种资源价格无疑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

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等指标上的绝对份额表明,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事实上拥有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凭借垄断地位和较大的利差空间,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能轻易获得巨额利润,如较大利息差。有资料显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假定净息差收窄50个基点,则商业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占贷款比提高到1%。2014年,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从17.6%下降到11.2%,减少约1/3[5]。(www.xing528.com)

高额利润阻碍了银行业去开拓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业务,更不会积极主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多项研究显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欠佳。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在战略管理、技术创新、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三)改善国有金融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金融业开放和全球城市的发展,金融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因此,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而且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具有较强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必要的条件之一是中国金融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对标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世界排名尽管在不断提升,但仍无法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配置金融资源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2018年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2017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排名显示,上海综合得分均排名世界第5位。但进一步分析其二级指标发现,金融发展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指标,如人力资源、服务能力等,得分均相对靠后。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的5个二级指标,营商环境、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和国家环境,2017年的指标得分中,服务水平和国家环境排名均为第8,远低于成长发展第1和产业支撑第4的排名。又如2018年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声誉和人力资源指数得分排名分别为第8和第7,低于基础设施第5、金融业发展水平第5和营商环境第6的世界排名。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特别是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一方面直接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如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进一步集聚,自由贸易账户基础上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领域的改革创新;另一方面也给中资国有银行机构带来了较强的经营危机感,“鲶鱼效应”明显,有利于提升中资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中国乃至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加快培育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金融资源占绝对优势的银行业,尤其是国有中资银行金融机构更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因此,中国金融业创新改革的目标之一必然是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