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题作文:对某访问

第三题作文:对某访问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访问完成后,以“对______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跟同学分享你访问的经过和感受。习作例文对甲午海战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王爷爷的一次采访两年前,我作为牛通社小记者,参加了刘公岛军事夏令营活动,在甲午海战纪念馆有幸认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并对他进行了一次难忘的采访。

第三题作文:对某访问

题目要求

你有勇气去访问你所在地区的一位名人,或者本校一位你不熟悉的教师吗?勇敢地尝试一次,你不仅会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还能收获满满的自信。记得提前点儿准备,列出你的访问提纲。访问完成后,以“对______的一次访问”为题写一篇作文,跟同学分享你访问的经过和感受。

写作提示

1.访问一位你不认识的人,不仅是对勇气和自信心的锻炼,同时也是拓宽语文知识和实践领域的很好尝试。

2.访问时,既要认真记录被访问者的语言,还要留意其表情、动作,尤其是眼神、手势,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3.不仅要记录谈话的过程,还要写清楚时间、地点、经过,并融入你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是访问之前的心理期待或心理准备,也可以是访问过程中的体验,还可以是访问之后对被访者的认识及采访的感想。

习作例文

对甲午海战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王爷爷的一次采访

两年前,我作为牛通社小记者,参加了刘公岛军事夏令营活动,在甲午海战纪念馆有幸认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并对他进行了一次难忘的采访。

当时,我们一群人刚跟随涌动的人流走进甲午海战纪念馆,迎面就走来一位老人。他满头银发,额头上布满皱纹,尽管看上去有70多岁了,但却面色红润,腰背挺得很直,步伐矫健,让人一见就觉得这必定是一位老军人,不由心生敬佩之心。他的腰间别着一个扩音器,微笑着向我们作自我介绍,大家这才知道,这位老爷爷姓王,退休后一直在甲午海战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员。

“来,小朋友们,在我们参观之前,先远观这座纪念馆,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王爷爷一边说一边向我们投来慈祥和蔼的目光。见我们七嘴八舌,王爷爷两手示意我们安静,开始了他娓娓动听的讲述:“整个海战馆外形构思新颖,宛如几艘相互穿插、撞击的船体。它坐落在当年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搁浅沉没的地方,漂浮于海水之上。你们再看,宏大的主体建筑上矗立着一尊15米高的北洋海军将领雕像,将军身躯挺拔,目光坚毅,他手持望远镜凝视着远方,随风扬起的斗篷预示着一场恶战风暴即将来临。这一组建筑构思奇特,被建筑界誉为是史诗般的建筑,被游人称作‘永不沉没的战舰’,现已成为威海市的标志性建筑。”我目光专注地凝望着他,当他说到“‘定远’号搁浅沉没的地方”时,眼里仿佛蒙了一层雾气,声音也有些哽咽;而讲到“永不沉没的战舰”时,又是那样的激情澎湃。我被这位待人热情、知识渊博、激情澎湃的长者深深地吸引了,萌生了要采访他的想法。

王爷爷带领我们由序厅参观,一路向我们讲述了北洋水师从成军到覆没的全过程。听他讲解的参观者也从进馆时的几个人,到后来围绕一圈的几十个人。人越多,老人讲得越带劲。他的讲述,时而悲伤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轻言慢语,时而掷地有声,人群中不断传来阵阵掌声……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王爷爷都没有停下来歇一歇,也没有中途喝过一口水,展厅虽有空调,但是王爷爷的额头仍是布满了汗珠。纪念馆的其他讲解员阿姨见王爷爷结束了给我们的讲解,就连忙让他到休息室休息。

我趁这机会也来到休息室向王爷爷采访。当听说我是小记者要采访他时,他的眼中顿时发出了亮光。在听了我的提问后,他亲切地对我说:“小娃娃,我在你这么小的时候,学到了甲午海战的历史,当时我的心情就十分沉重,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学毕业后,为了实现中国海军的强军梦,我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扎根于远离家乡的海军基地,毕生致力于中国海军装备的研究,和战友们研制出了新型鱼雷、水雷和舰载导弹等多种武器装备,许多装备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我们建设强大海军的光荣梦想。现在我退休了,在家里闲着没事做,就想着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能被大家遗忘,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可歌可泣的壮举一直是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的活教材,所以就到这里来给大家做讲解。”

接着,他又回答了我的几个问题,然后抱歉地对我说:“这段时间学生们放暑假,来刘公岛参观的人特别多,我要多讲几次。”一边说,一边又精神矍铄地向展厅门口走去。快走到大门口时,他转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娃,不要忘记甲午海战的耻辱,现在我们中国的海军一定能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十年陆军,百年海军,我们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不容易啊!”

几分钟后,王爷爷又带领着一队参观者开始了讲解,被人群包围着的王爷爷好像周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光彩,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那样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耳边,我觉得自己的心脏也随之蓬勃、跳跃,这是一颗赤子之心,诠释着对祖国浓浓的爱……(汪子涵)

教师评语

本文记叙了两年前“我”采访甲午海战纪念馆的一位老人的经历,叙述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不仅交代了整个采访过程,更表现出自己在采访前后的心理变化,而且对这位老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等都进行了精心细腻的描绘,一位虽年迈但精神饱满、知识渊博、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老人形象呼之欲出。(俞红艳)

对柯洁哥哥的一次访问

时间:2015年8月8日

地点:北京中国棋院

柯洁,一位正值弱冠之年但却领跑世界围棋的骄傲少年,之前看到他的形象,那微昂的下巴,还有那眼镜片中透射出的让对手胆怯的寒光,都散发着唯我独尊的王者气概,这气概让我感觉自己和他之间是那样遥不可及。现在,借这次比赛的契机,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跟他面对面。我这才发现他就像一个大哥哥,温暖,有亲和力,这也让我们的对话更自如起来。

我:请问你一天训练几个小时呢?

柯洁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这得看实际情况了,一天十个小时肯定要保证的。“十个小时啊”,我自言自语道,不禁汗颜。

我:你怎么样面对输棋?

柯洁:小时候我也是一个输不起的人,但是不要惧怕输棋,怕输就会输一辈子。

我:相信这一路走来你未必是所向披靡的,那你曾经想过放弃吗?

柯洁:我七岁时就赴往北京道场里学习围棋,因为年龄小,几乎盘盘都输,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柯洁扶了扶眼镜,眼中闪着笃定的光芒,一个不服输的少年形象展现在我眼前。

我:你觉得你的童年遗憾吗?你觉得你所付出的一切值得吗?

柯洁: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遗憾,在道场里,都是一些美好的回忆,而且有艰苦的舍才会有意外的得。我从小到大遇到的一切委屈、孤独、疲累等,在我看来都不算什么,没有那些就没有今天的我。

我:爸爸妈妈陪伴你的围棋之路直到成功,你有没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柯洁直了直身子,手托下巴,好像陷入了对往昔的追忆:我妈妈在我11岁时,就辞去工作,随后爸爸也辞去工作来北京陪我度过瓶颈期。他们这份魄力让我钦佩,现在是轮到我报答他们的时候了,他们可以歇歇了,我非常爱他们……柯洁说着便用一只手摘下了眼镜,用另一只手抹着眼泪。卸下高冷面具的柯洁流露出自己对父母一路陪伴的无限感激,令我也为之动容。现在的柯洁在我眼中,一点都不像网络上所评价的那样,是只骄妄跋扈的小狮子,而是一个内心柔软的少年。

听了柯洁的这番肺腑之言,我也颇有感触: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关键,那就是他人的鼓励与自身的努力。天才就是每“天”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挥洒汗水,最终“才”被大家看到并认可的人,自己和家人的共同努力成就了柯洁瞩目的战绩。(张真瑞)

教师评语

柯洁作为一位天才棋手,在作者的眼中是高傲的、遥不可及的,然而一次采访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这种改变从何而来?作者娓娓道来。在文章的表述中,他并不是简单地做谈话的记录,而是对柯洁的动作、神态等都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出色的观察能力。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提升了文章的内涵。(俞赛群)(www.xing528.com)

对外国老人的一次访问

出门前仔细端详,不错,穿得还算正式,不像平时衣着随便的我。“要出发了!”我看了看镜中的自己,深呼吸一口,关上家门……

一路上,心情有些忐忑不安,手指不自觉地敲打起来。终于要见到了吗?

他住得并不远,我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了他的家门口。深呼吸着,比刚才更紧张了……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时机,迟迟没有敲门。我闭上了眼睛,手颤抖着,艰难地抬起来,做出我目前为止最大胆的动作——轻轻地按了一下门铃。这一刻,好像时间都暂停了,一瞬间,我的脑袋里冒出无数个念头:他在不在家?他会不会不来开门?他有没有可能把我赶走?这些想法在门被打开的刹那全都消失了。

开门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面带微笑,慈祥地看着我。真是紧张到极点了,我的心怦怦地狂跳。我用不太标准的英语说:“你好……丹尼教授……”我紧张到差点忘记他的名字……深呼吸,稳住!我微微抬起头,看见他笑了,笑容里已经爬满了皱纹。“孩子,你也是来访问的吧,进来吧,外面冷!”老人开口说话了,却说的是一口流利的中文。“谢谢!”我轻声回答他,小心地进了门。

进了门才看到客厅很小,也没有什么东西,但有一个大书柜非常显眼,里面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屋子里没有其他人,我问道:“您是一个人吗?”“是啊,我没有结婚……嗯,所以也没有孩子。”丹尼说着,让我坐下,又倒了一杯水给我。“谢谢!”“不客气,这几年,一直都会有人到我的家来。”我刚要说什么,见他又开口:“今天已经是第三个了。”“哦!真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那我尽快完成。”这时候,我似乎习惯了跟他的交流,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应该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他摆摆手,笑着说道:“哈哈,没事,这样我反而不无聊了。”“那么我们开始吧。”我从包里掏出了一本笔记本,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一支笔。

“丹尼先生,您来中国几年了?”我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紧张与胆怯。“我来中国63年了,我非常爱这里。”我听他说着,一边在笔下记录着。“您是写科幻小说的,现在还在写吗?”我继续下一个问题。“是的。”“可是为什么您有段时间改做慈善了呢?”“其实我并没有放弃小说写作,而是继续写作,用写小说赚来的钱做慈善。”他推了推眼镜。“哦!还真没想到呢。”我抽出一支红笔,把这条重要的回答着重记录下来。他突然说要给我看个东西,于是起身走进内房,拿出来一个小木箱子。“这是什么?”我问道。他没有说话,只是打开了箱子,一阵灰尘飞扬。“不好意思,这个箱子很久没动过了。”我摆摆手表示没关系。我的目光投向箱子,这里面有很多东西,照片、书本、奖杯、一叠纸……哦,原来那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张张奖状。他给我介绍着每样东西的由来以及收藏的原因,从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中国的热爱,以及他那颗诚挚的爱心

“我可以拍下吗?”临走前,我举起相机问。“当然!”他痛快地答应。我认真地一一拍好,告别老人,载着满满的“感悟”踏上回家的路……(夏浩然

教师评语

此文描写对一位外国老人的访问。访问开始前,浓墨重彩地描述自己紧张、复杂的心理,显得极为真切,扣人心弦;访谈开始后,则环环相扣,写出了自己由紧张到放松的过程,显得非常自然。而对被采访对象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又使其热爱中国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文虽属虚构,但毫无前后违和之处,反映了作者的想象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此外,全文读来颇有西语之风,令人耳目一新。(李佳臻)

对陌生人的一次访问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热闹非凡的市场里,人们都在拎着购物袋悠闲地采购,而我呢,此刻心中却充满恐惧感。

“既然你接受了任务,就得去做,对别人进行一次采访有什么难的,当回小记者多光荣啊,快去吧。”妈妈有些无奈地说道。从小就胆小的我不敢和任何不熟的人打交道,何况现在还要去采访陌生人!“再等等,这么急干嘛!”我有些无助地说。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而我却迟迟不敢开口。“哎呀!你赶紧的,等会儿人都走光了!”爸爸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哦。”我无力地回答了一声,磨磨蹭蹭地凑上前去。

采访是挺简单的事,但如果你想采访的人拒绝了你,或者理都不理你就直接走过,可想而知会非常尴尬。所以,每次有人从我身旁走过,我都会想:他是不是有事才走这么快?他一定得去上班,还是不问他了;她陪着小孩子,一定不会理我的!就这样,好长时间挂在我嘴边的字还是一个也没敢说出来。

“宝贝,我知道你一定是害怕某些结果,但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收起心中的恐惧,点燃勇敢和希望,大胆试试吧!”妈妈充满期待地鼓励说。

这番话好像触动了我的心弦,刚好看到一个漂亮的姐姐正往我这儿走来,我就鼓足勇气上前问道:“您好,我……我是一名实习记者,请……请问我能采访您关于饮食习惯的一些问题吗?”我两手紧握,双脚并拢,眼睛瞪得溜圆,头上的汗也冒了出来,心怦怦地跳个不停。“没问题呀!我还是第一次被‘记者’采访呢!”姐姐面带微笑地答应了。我心中那块悬在半空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谢谢您!那么我就开始问了,请问您每天早餐吃什么?”我面带微笑。“早餐的话我一般吃面包、牛奶还有鸡蛋,我觉得这样比较营养。”姐姐略带调皮地回答了我。“还有一个问题,请问您觉得什么食物比较健康?”我略显轻松地问道。“这个的话,有好多嘞!比如苹果啊,香蕉啊,桃子啊,等等。哦,对了,还有蔬菜。其实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健康与否关键看你怎样搭配。”姐姐欣然回答道。“非常感谢您能回答我的问题,耽误了您几分钟,十分抱歉!”“没事,没事!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好记者!”姐姐开心地说完就离开了。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我逐渐克服恐惧,终于顺利完成了所有的采访任务。

回家的路上,我还在回味这次采访的过程,从恐惧到犹豫,从犹豫到从容,中间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只有靠大胆自信才会有所突破!(余欣玥)

教师评语

仅从文题来看,采访的内容似乎才是文章的主体,但本文却偏不行其道,而是另辟蹊径,重点记叙了采访开始前的相关情况,极力渲染自己的紧张与恐惧,一再地描写父母对于自己的敦促和鼓励,以及自己在张口采访前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当终于成功采访后,又指明勇敢和自信的来之不易。从表面上看,此文情节较为简单,语言也质朴无华,但却恰好反映了很多人初次采访时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真实,也极易让人产生共鸣,这也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李佳臻)

一次简单却又不平凡的访谈

直至今日,那次访谈还触动着我。尽管那只是平凡的一天,一次平凡的采访。

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是我的第一次访谈,访谈对象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父亲要去勘查一下公司所属的工地,我正因为一堆作业而烦闷,便吵着也要去。父亲沉吟了一会儿,便不顾母亲的劝阻,带着一身崭新休闲服的我走出了家门。

工地并不远,我们步行前往。一路上,如“脱笼之鸟”的我,一想到不用做作业了,就觉得天分外蓝,空气分外新鲜,鸟鸣也分外好听。走到工地门口,管理员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还和善地帮我系上安全帽。一些认识父亲的叔叔们看见我,便打趣道:“小孩也来工地帮工啊,待会回家别忘了向老板讨红包啊!”

我很快就感觉无趣极了,就自己逛起来。周围高耸入云的塔吊,轰轰直响,耳膜震荡不停,我的心开始烦躁起来,这里似乎没什么好玩的。

忽然,我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工人似乎正吃着什么,那陶醉的神情就仿佛吃的是满汉全席,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便壮起胆子走了过去。伸头一看,不过是半碗米饭,干巴巴的,他用的一双筷子也脏兮兮的。他很快看到了我,便问:“小朋友,你在干什么?”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没什么,就是来玩玩。”话刚出口,我就后悔了,建筑工地怎么能随便来玩呢?我以为他会劈头盖脸地骂我一顿,却没想到他更亲切地点头:“哦,哦。”我不禁来了兴趣。“您怎么就吃这个?好吃吗?”“挺好的呀,吃得很饱!”我顿觉无语,就这还挺好的,两个人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嘛。但反正闲着无聊,就继续发问:“工作辛苦吗?”“辛苦是辛苦,但是拿工资啊!现在做啥不累啊!赚了钱,娃就能读书了!”那位农民工眼神里透露出一些自豪。

这时,我注意到了他的脚,脚上的鞋已经破得不像样了,连脚趾头都已经裸露在外,其中一个还有血色。他似乎注意到了我的目光,便说:“这没啥,工地上要干活,不用穿得太好。现在已经很不错哩!我们小的时候东西都很便宜,都只有几块钱,但我们家还是买不起。”“啊,真的吗?”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是的,就拿上学来说吧——”,他咽了一下唾沫,不自觉地将手放到了我的衣服上,但是,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迅速将那只布满老茧的手拿下,用另一只手扯起衣服仔细地擦了擦手背,然后才又用手背在刚刚放下的地方轻轻地摩挲了一下。看着他小心翼翼的模样,我的内心不安起来:“请您继续讲下去吧!”

“嗯,我们那时啊,上个学,一年只要几块钱就够了,但是那时的农民,都是做一天吃一天的,没有闲钱,虽然我吵着要读书,但是爹妈就是不肯。尽管这样,我还是偷偷跑去上了一个学期的学。等到收学费的那一天,母亲知道了,还黑着脸打了我一顿,后来还是抹着眼泪,从一层又一层的布包里摸出五块钱,给我交了学费。唉!”他叹了口气,“读书真好啊,我们已经没用了,可你们可一定要好好读书啊!我的娃,我就让他好好读书,以后才能活得更好啊。”

这些话,让我陷入了沉思:连一个民工都对读书如此重视,我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想什么呢?这么出神?”父亲的问话使我回过神来,看着那位可敬的人依旧在享受着他的“盛宴”,我回了父亲一句:“我想,我该回去做作业了!”(钟镇宇)

教师评语

访谈的落点很巧妙,通过无意间和一个民工兄弟的谈话,不着痕迹地引出了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的主旨。小作者在文章开始就已埋下伏笔,通过“不愿做作业”“一身崭新休闲服”“脱笼之鸟”等细节,充分表达出了“我”对于读书及作业的厌烦。而随着文章的逐步深入,小作者借助民工兄弟之口,揭示了“要做好一件事,就不能怕苦怕累”的道理,通过细致且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民工兄弟对于读书的渴求。这样一段描写之后,“我”态度的转变也就顺理成章。结尾则与开头形成了对比,以“我”短短的一句话作结,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整篇文章在构思、铺垫、语言、情节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方 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