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于阅读:经济阅读法,品读与朗读

善于阅读:经济阅读法,品读与朗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薛瑞萍老师推荐“经济阅读法”——读经典、读名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5至6年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3.品读与朗读品读,就是用心、深入地阅读,它建立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

善于阅读:经济阅读法,品读与朗读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读书人,应该有文化。对于“文化”的理解,不仅是知识,更是“以文化人”,通过“文”的浸润慢慢地改变人。薛瑞萍老师说:“说到读书——在我看来,那是和爱学生一样重要。”还有人说:“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乃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无论如何,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最好的第一前提。”

记者曾采访现代文学大师巴金老人:“巴老,您的语言那么好,那么符合语法规范,您是怎么学的呀?”巴老的回答完全出乎记者的意料:“我没有学过语法。”记者很疑惑:“不可能呀,我认真研读过您的作品,几乎没有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您是怎样完成《家》《春》《秋》这些小说的撰写呢?”巴老说:“我把《古文观止》背诵过之后,就写出来了!”再如伟大文学家矛盾《子夜》的横空出世,其实也与其背诵《红楼梦》有着内在的联系。

可见,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还有其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心灵境界。《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见,唯有阅读,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向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呢?

1.书籍的选择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怎样才能不断吸收知识的力量呢?答案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因为“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经;逻辑与修辞使人能言善辩。”读书多固然很好,但选择更重要。选择书籍,应该遵循“由博返约”的过程。即先要广泛地涉猎,再到专业化的深究。

“博”即为“泛览”。所以,不仅要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还可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全国特级教师刘建琼老师则认为,教师一定要册读。即读整本书,推而广之为系统地读书。薛瑞萍老师推荐“经济阅读法”——读经典、读名著。此两者,实为择书之捷径。而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进行专业化研究的择书方法。他在给王庠的回信中说:“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面对大海一般宏富的书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

2.速读与浏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快速地进行阅读以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已成为现代人一个非常突出并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5至6年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而且默读要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一切都表明,高效快速阅读能力已成为衡量当今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具备速读的能力并掌握速读训练的方法,就更为重要。

快速阅读一本书,可以用粗读的办法完成。粗读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粗读的办法是:

(1)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先看序;(www.xing528.com)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

(4)开始挑几个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5)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这样把全书过一遍,也不要漏了最后的两三页,因为一般作者会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整理一遍。

而所谓浏览,就是读书时视线快速地移动,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字,但只注意每一行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从而对读物有一个总体印象,节省出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阅读时间。浏览可以扩大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从而多发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以便需要时进行查找。浏览也是初读,是精读的准备,以便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精读的内容。

当然,速读和浏览的目标不是为了快速而快速,而应该是阅读的效率。因此,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3]

3.品读与朗读

品读,就是用心、深入地阅读,它建立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如对专业的理论书籍和通识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就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分析研究,务求明白透彻,以吸取其中精华,获得真知灼见,绝不能贪多求快,囫囵吞枣,否则读了也等于没读;对一些佳作名篇,也应该采取这种方法。通过对文中的关键词、句、段的体会,对文章的情感、思想的感同身受,对文章的情节、人物的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实现与文章融为一体。特别是备课时,教师只有对每篇文章都进行这样深入精细的品读,才能在上课时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朗读和感悟。

朗读,即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声有色地读文章。朱自清叶圣陶两位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学习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课文的朗读和朗诵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和掌握课文的重要桥梁。教师范读水平不高或是不善指导朗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不可能高。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指导朗读的能力。[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