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背景分析及课程调研: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背景分析及课程调研: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0余年来,伴随着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已发展成为海淀北部一所办学规模较大、区域影响力较广、周边百姓认可的好学校。为使课程设置更适合学生发展,学校从学生与家长选择课外班情况、更喜欢学校开设的哪些课程两个维度,利用项目反应理论,通过锚题筛选和数据统计分析,让两次调研“等值”,把两把“尺子”变成一把“尺子”,为优化“验问课程”结构提供依据。

学校背景分析及课程调研: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

(一)学校情况

北京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46年,1958年更名为清河第二小学,1999年合并朱房小学、清宁路小学,更名为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学校一校四址,占地约4万平方米。目前开设113个教学班,近5000名学生,400余名教职员工。

70余年来,伴随着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已发展成为海淀北部一所办学规模较大、区域影响力较广、周边百姓认可的好学校。

学校地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附近,作为创新的前沿阵地、新兴产业策源地、高端要素聚集区,中关村科学城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和良好生态;海淀教育的飞速发展,更为学校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有力支撑,良好的教育环境成为学校跃升的软实力。学校先后被评为文化建设、科技、艺术体育、国防等北京市的示范校和特色学校。几年来,学校克服学位极大不足的困难,努力承担地区教育责任,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并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地区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作为一所有影响力的实验小学责无旁贷,从“为创造者奠基”的办学理念出发,着力打造以“验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情况

从学生家庭背景上看,随着原城乡接合部在地区发展中的重新定位和新建高端社区的不断增加,学生生源更加多元。其中,高学历科技创新人才大量入住清河地区,在学校就读的高知家庭子女数量增长迅速,家庭层次的变化带来的是对课程的高度关注和对子女成长的高要求,因此,是否有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学校课程成为家长的需要和关注的焦点。

为使课程设置更适合学生发展,学校从学生与家长选择课外班情况、更喜欢学校开设的哪些课程两个维度,利用项目反应理论,通过锚题筛选和数据统计分析,让两次调研(2018年和2020年,见表1-1)“等值”,把两把“尺子”变成一把“尺子”,为优化“验问课程”结构提供依据。

表1-1 学生、家长选择课外班情况汇总

两次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报课外班现象比较普遍,选择也十分多元;家长选择更多的是语数英方面的应试教育产品;在结构领域上重艺术轻科技,重成效轻能力,而学生兴趣最浓厚的学科恰恰是科学和美术

特别是在2020年延期开学期间线上课程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学科阅读、学科拓展内容更感兴趣,像“云春游”“云参观”“云实验”等基于学科实践活动开展的课程尤为受到关注。如表1-2和表1-3所示。

表1-2 2020年延期开学期间线上课程调研(www.xing528.com)

续表

表1-3 课程设置中学生期待增加的课程内容

从学生整体素质上看,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品质;连续三年海淀区七年级检测学生学业水平整体表现出质量高、差异小的特点;通过第三方测评的科学、艺术、人文素养等均处于良好水平;学生身心发展健康人际关系良好。但学生自主发问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寻根问底、探究实验的精神。学校学生整体发展成枣核型,发展很好的学生占比为20%,受家庭、心理、生理问题影响成长缓慢的占比为10%,全面、均衡发展的占比为70%。

回顾国家提出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四种关键能力是未来创造者应具备的品格,面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实际状况及对课程的内心需求,如何通过学校课程的建设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验问课程”的优化,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实验精神,学校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几大原则:既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开设他们更喜欢可选择的课程,又要关注被忽略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长期以来,学校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也非常重视个性发展,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特长凸显。

(三)教师情况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拥有一支业精品佳的干部队伍和一支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全体教职工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打造优质教育奋力拼搏。学校有专任教师274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有研究生学历的44人。学校有市区级骨干教师62人,占专任教师22.63%。学校已经形成良好的教师梯队,教师有强烈的专业提升和成长的愿望,发展潜力巨大。

学校于2016年开始进行课程梳理,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逐渐清晰。图1-1是学校教师认为的课程建设中最大困难的调研结果分析。

图1-1 课程建设中的最大困难

通过两次调研结果比对,我们欣慰地看到:在教师们认为的课程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中,课程理念由当初的50.43%下降到44.19%,教师能力由31.2%下降到11.24%,说明近90%的教师有参与课程建设的意愿与热情,教师对课程建设持支持、关心的态度,并且参与课程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发展。一些教师已经走上了课程开发的探索之路,数学实验课、语文阅读、英语剧社、微电影、创客、篮球、行进管乐儿童画等拓展课程卓见成效。教师们经历四年的课程研究与实践,特别是2020年1月放假前,100%的教师参与课程案例故事撰写,他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讲述了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体会,对课程评价与效果的反思。教师们普遍认为:是课程改变了教师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教师对学科本质、学科思维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课程能力,实现了学科育人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