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山文化的溯源与流传

龙山文化的溯源与流传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文所述,龙山文化只是济南这座古城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正是此次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重大新发现,使得焦家遗址轰动全国,名扬天下。此外,还有一些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的遗存。由于焦家遗址南距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城子崖遗址仅有5公里,所以专家认为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直接源头,由此证明济南地区的龙山文化是从本地起源的。

龙山文化的溯源与流传

如前文所述,龙山文化只是济南这座古城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俗语说:“水有源,树有根”,那么,龙山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又流向何处呢?

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早已证实,山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至今,济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也大致如此。从中可以看出,龙山文化是承接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大汶口文化应是龙山文化的直接源头。然而,大汶口文化却是首先在山东泰安境内发现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考古工作者并未在济南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的遗迹,所以长期以来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起源一直是个谜。那么,济南的龙山文化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是外地的大汶口文化移民带来的,还是从当地起源的呢?这一谜题直到2017年才由山东的考古工作者解开。

焦家遗址发掘现场

原来,在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焦家村西约800米的地方有一处古代遗址。该遗址于1987年在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由于位于焦家村,故被定名为焦家遗址。经初步调查和勘探,发现该遗址的保存状况良好,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70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对该遗址周围进行了勘察,发现在遗址外围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古代墓葬或很薄的文化层,所以遗址总面积可能超过100万平方米。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试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等。经研究,该遗址的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包含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汉代等时期的遗存。因该遗址学术研究价值重大,所以在1992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试掘以后,该遗址恢复了平静。直到2016年,在沉寂了26年以后,该遗址的宁静才再次被打破。正是此次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重大新发现,使得焦家遗址轰动全国,名扬天下。

2016年初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教授率领考古队来到焦家遗址调查其范围,只见村庄包围下的农田中有一片高地,在树丛、杂草的映衬下,略显落寞、孤寂。谁曾想到,就在它下面,沉睡着一座古城和远古的文明,正等待被人唤醒;而正在山东大学考古系追寻考古梦的学子们也在急于寻找一处理想的实习场所。机缘巧合,二者虽相隔几千年却碰撞出了火花。2016年3月底,在探明焦家遗址的文化遗存分布情况后,由王芬和同事带领的30多名考古系学生组成的考古队进驻该遗址,正式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

由于遗址面积较大,居住区与墓葬区分布于不同区域,为了同时兼顾房址和墓葬的发掘,王芬在居住区与墓葬区中间选定了10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布方、发掘。由于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考古队对此次发掘充满了期待。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发掘工作进行了十余天,却只挖到了汉代文化层,未发现早期文化层的踪迹。考古领队王芬教授不禁对自己划定的发掘区域产生了怀疑,划定此区域原本是想既能挖房址又可以挖墓葬,没想到却什么也没挖到,难道此区域恰巧是居住区和墓葬区之间的空白地带?如果选错发掘区域,大家岂不白忙活一场?幸而,考古发掘工作并未因此停止。终于,随着一个墓葬轮廓在探方中的显现,形势出现了转机。陶杯、陶鼎等器物相继出土,如拨云见日,一扫多日以来萦绕在考古队员心中的阴霾,喜悦之情洋溢在整个考古发掘工地上。对于这个难得的发现,考古队员都很兴奋,几乎忘记了疲劳,当天的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直到将所有陶器全部清理完毕才收工。然而,墓葬中肯定不会只有陶器,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几名考古队员就地搭建起简易帐篷,轮流守护。次日凌晨,意犹未尽的考古队员一大早就起床了,借着昨天的兴奋劲儿继续清理墓葬中的遗物。不久后,此次发掘就在欢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和遗物。

2017年初,王芬率领考古队再次来到焦家遗址,对该遗址展开了新一轮的发掘工作。通过去年的第一次发掘,已对该遗址的遗存分布状况有了大致了解,所以此次划区、布方、发掘等工作都比之前从容得多。在本次发掘中,除了大量大汶口文化遗迹,还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的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清理了116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房址和215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城墙、壕沟、灰坑、祭祀坑、窑址、窖穴、手工作坊等重要遗迹。其中,城墙现存宽度10米至15米,残高不到1米,壕沟宽约25米至30米。从发掘的地层关系来看,一些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大型墓葬直接打破夯土墙。因此,夯土墙的年代不会晚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种种迹象表明,焦家遗址应是目前发现的海岱地区或黄河下游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

经过山东大学考古队前后两次的发掘,在焦家遗址217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包括1圈夯土墙和壕沟、116座房址、215座墓葬、1座陶窑等。此外,还有一些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汉代的遗存。由于焦家遗址南距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城子崖遗址仅有5公里,所以专家认为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直接源头,由此证明济南地区的龙山文化是从本地起源的。另外,焦家遗址中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城墙遗迹,又将山东地区出现早期城市或国家的时间从龙山文化时期提前至大汶口文化时期,即将济南的城建史和文明发展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而遗址中大片尚未发掘的地带,依然令考古工作者充满了期待与遐想,说不定在未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还会有让人更加惊喜的新发现。有专家认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最重要的时间段就是距今5000年前,而焦家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恰好填补了黄河下游地区这个时间段的空白。总之,有了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出土,济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又增添了重要一环。

其实,有着如此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地位的焦家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就曾零星出土过一些古代遗物,因为当时遗址旁边有一座窑场,工人从遗址中取土烧窑时经常会挖掘出一些陶器、玉器等遗物,只是此类古物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不过,随着古代文物价值的提升,该遗址中埋藏的“宝物”引起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觊觎。20世纪90年代,该遗址一度发生了盗墓现象,在村民中引起了很大震动。所幸被盗文物后来大部分被收缴回来,交给了龙山文化博物馆(原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保管。通过此事,当地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得到了加强,由此才有了后来王芬率领考古队进村时,被当地村民误以为是盗墓分子而举报的小插曲。

经过山东大学考古队的两次发掘,焦家遗址一夜成名,各级领导和专家相继来此访古,让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充满了人气,也让村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山东省文物局“趁热打铁”,于2017年6月的“世界遗产保护日”当天,在焦家遗址成立了公众考古基地,使得略显神秘的考古工作呈现在公众面前。出土的珍贵文物在龙山文化博物馆进行了特别展出后,又于2018年7月和11月被先后送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进行了专题展览,吸引来了如潮的观众。

焦家遗址及出土文物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学术界也激起了一番波澜。考古发掘显示,焦家遗址中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大都有棺椁等葬具,有的甚至还有一重棺、两重椁,从中出土的不仅有各种形制的陶器,还有包括象征王权的玉钺在内的大量精美玉器,说明5000多年前在该聚落中曾生活着一个庞大的贵族阶层,此地应该是鲁北地区古济水流域的一处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意义的都邑性聚落。焦家遗址是在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阶段被重新认定历史价值的远古遗址,填补了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聚落形态研究的空白,为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因此,长期、系统地开展焦家遗址的聚落考古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于探讨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结构和人地关系、深化中国东部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均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中国东部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在焦家遗址中若隐若现。(www.xing528.com)

作为近30年来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焦家遗址于2018年先后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受到了一致认可,得到了应有名分。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来源也终于有了明确答案。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奠定了此后龙山时代的物质文化基础,成为文明前夜的一颗璀璨明星。

文化的发展往往是一脉相承的,既然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是济南地区龙山文化的源头,那么龙山文化又“流向”了何处呢?其实,答案就在城子崖遗址中。前文说过,早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在城子崖遗址中发现了文化堆积三叠层,位于龙山文化上层的正是岳石文化。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岳石文化就是承接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

岳石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平度市东岳石村而得名。岳石文化遗址位于大泽山镇东岳石村附近,于1959年修建淄阳水库时被发现。1960年,中科院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从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遗物。起初被归于龙山文化范畴,但由于该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具有独特的造型与风格,故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认定和命名为“岳石文化”,且进一步证实它是由东夷族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经学者研究,岳石文化是承继山东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的一支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海岱地区,与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该文化是山东省境内继龙山文化(1928年发现于章丘龙山)、大汶口文化(1959年发现于泰安大汶口)两种最重要的考古文化之后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一个缺环。经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时代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大致相当,所以对研究龙山文化的去向和夏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据统计,目前经过发掘的岳石文化遗址大约有30余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东省的平度东岳石、牟平照格庄、青州(益都)郝家庄、章丘王推官庄、泗水尹家城、菏泽安邱堌堆和河南省的杞县鹿台岗等。经过对这些遗址的科学发掘和对出土遗物的系统研究,学者们对岳石文化的绝对年代、分布范围、文化分期、地方类型、文化特征、社会性质、经济状况及其与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均有了初步认识。关于该文化的年代,学者认为大约在距今3950年至3500年之间,其上限可能延伸到距今4000年,个别地区的下限可能还会稍晚一些。其分布范围以泰沂山系为中心,北起鲁北冀中,向南越过淮河,西自山东最西部及河南省的兰考、杞县、淮阳一线,东至黄海之滨。有学者根据泗水尹家城、安邱堌堆、牟平照格庄、邹平丁公等遗址出土的资料,将岳石文化划分为四期。此外,学者还根据各地区岳石文化遗址出土遗物的特征与风格的差异将其分为照格庄类型、郝家庄类型、土城类型、王推官类型、尹家城类型、安邱堌堆类型等多个地方类型。

不过,与其他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相比,岳石文化的总体文化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岳石文化时期的陶器制作比起龙山文化时期的鼎盛阶段,无论是种类还是器形都有较大变化。岳石文化陶器的主要风格是古朴典雅、厚重实用,大致分为夹砂陶和泥制陶两种,多数陶器为泥质灰胎黑皮陶和夹砂红褐陶。泥质陶古朴精致,胎壁厚、种类少,但是都采取了先进的轮制方法,火候也比较高,普遍饰有凸棱数周而形成独特的风格;而夹砂陶的制作却显得草率粗糙。总体来看,子母口、凸棱、唇边外凸或叠唇、器物转折圆钝、器底周缘外凸等为岳石文化陶器与众不同的明显特征。具体而言,在已发现的岳石文化陶器中,炊器甗的数量甚多,但保存完整者却很少。再如子母口罐,虽然发现的数量不多,但却有着鲜明的特征,并与龙山文化同类器的传承关系较为清楚。再如平底尊和蘑菇状钮器盖,也都是岳石文化的标志性器类,显现出与其他文化的明显不同。而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十分盛行的鬶,到岳石文化时期已很少见到了。此外,在泥质陶器上绘有朱色图案或红、白、黄彩绘云纹以及夹砂的红褐陶器表面抹光且颈、腰、裆部常有附加堆纹等文化特征,也均不见于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子母口陶罐

至于岳石文化的社会性质,有学者认为,其社会形态仍然是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形态的延续,即属于城邦国家的发展时期,以家族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建立在家族基础上的分散王权得到普遍加强和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壮大,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出现,预示着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酝酿之中。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是岳石文化的主要经济形式,生产工具主要有斧、铲、镢、锛、凿、锤、刀、镞等石器,镞、凿、锥、针等骨器,镞、锥、鱼镖等角器以及镞、镰等蚌器。此外,还有一些陶纺轮和陶网坠。其中,半月形双孔石刀和亚腰石斧不但实用,而且制作精致、造型精美,反映出该文化先民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较高的审美品位。此外,以锥形器为代表的青铜器的出现,说明青铜农具已被用于农业生产,不仅反映了当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也表明青铜冶炼和铸造这一手工业部门的形成,预示着当时社会已步入青铜时代。除了农业和手工业以外,岳石文化先民还从事渔业,大量陶网坠的出土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熟练掌握结网捕鱼的技术,这也说明采集与渔猎经济在岳石文化先民的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岳石文化半月形双孔石刀

岳石文化的主体因素虽然来源于海岱龙山文化,但也吸收了其他同时期的一些文化因素,所以与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岳石文化的历史年代与我国古代典籍中所载的夏代基本一致,而夏代的海岱地区在古代典籍中被笼统地称为“东夷”,所以岳石文化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缺环,而且“翻开了夏代东方考古文化研究和夷夏关系研究的新篇章”。据考古发现与学者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阶段,已进入夏代统治时期。当时,以商族势力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迅速东进,挤压了岳石文化先民的生存空间。岳石文化的一些氏族开始向淮河一带迁徙,并与当地氏族融合为商代的淮夷。还有些氏族继续南下,后来在南京、镇江一带发展为“湖熟文化”。而泰沂山系以东的一些氏族则仍旧保持着岳石文化的纯正血统。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岳石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原二里头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不过以岳石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为主。因为考古证据显示,典型的岳石文化因素已经深入到二里头文化分布区的腹地,而二里头文化对岳石文化的影响则仅限于豫东一带,并未进入鲁中南等岳石文化腹地。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岳石文化和湖熟文化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明显,但也以岳石文化对湖熟文化的影响为主。历史发展证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中华文化正是五千多年以来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各族文化相互影响、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综上所述,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发展是自成体系、一脉相承的,是沿着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序列循序渐进的,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谱系。考古材料充分证明,山东龙山文化不是来自其他地区,也非来自海外,而是从本地独立起源的。至于济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应发源于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而发展为城子崖遗址的岳石文化,并一直发展演变至今,形成了一个序列完整的济南文明发展体系,谱写了一部精彩的济南文明发展史。可以说,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堪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龙山文化前承后续、源远流长,与其他文化共同铸就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