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江戏及其传播历史与影响

外江戏及其传播历史与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人也称除闽、桂外的他省人为外江佬,想必是同样的意思。外江戏另一含义指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其舞台语言以“中州音”为准的外来剧种。清中叶,外江戏经江西传入闽西,经闽西流传广东梅县、潮州等地,再经广东传回近邻的漳属各县市,因此旧时漳属各地百姓同样称这种唱皮黄声腔的剧种为外江戏。后外江戏更名为汉剧,以地名不同又分为广东汉剧和闽西汉剧两种。外江戏流传台湾后,在客家北管乱弹及北管戏曲中均有存见。

外江戏及其传播历史与影响

外江戏是早期闽粤对外来戏曲的统称,《梦华琐簿》云:“外江班皆外来,妙选声色,艺并皆佳妙。宾筵顾曲,倾耳赏心,录酒纠觞。”[19]不仅道明了外江戏的身份,说明外江戏的美妙之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广州归德门魁星巷建立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也称外来的戏班为“外江梨园”,包括徽班、湘班、赣班、昆班、豫班等。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碑记载,来穗十三班,徽班有九,湖南班二,江西班二,未知名班一等,并以“外江班”称谓之,与本地班的“琼花会馆”相区分。清乾隆六十年(1795)李斗著的《扬州画舫录》也有外江班的记载:“郡城自江鹤亭征本地乱弹,名春台,为外江班。不能自立门户,乃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之类,而杨、郝复采长生之秦腔,并京腔中之尤者如《滚楼》《抱孩子》《卖悖悖》《送枕头》之类,于是春台班合京秦二腔矣……[20]”又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而黄元德、张大安、汪启源、程谦德各有班。洪充实为大洪班,江广达为德音班,复征花部为春台班。”[21]可见,“外江”相对“内江”而言,春台班“合京秦二腔”而被称为外江班。广东人也称除闽、桂外的他省人为外江佬,想必是同样的意思。

外江戏另一含义指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其舞台语言以“中州音”为准的外来剧种。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清中叶,外江戏经江西传入闽西,经闽西流传广东梅县、潮州等地,再经广东传回近邻的漳属各县市,因此旧时漳属各地百姓同样称这种唱皮黄声腔的剧种为外江戏。后外江戏更名为汉剧,以地名不同又分为广东汉剧和闽西汉剧两种。虽然如此划分,实际在其形成初期,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由于两地之间戏班的频繁交流演出,两者之间同多异少。无论是两个剧种的戏班艺员,还是当地的观众,都认为二者是同一个剧种。外江戏流传台湾后,在客家北管乱弹及北管戏曲中均有存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