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秦戏在闽粤的传播及其优化探讨

西秦戏在闽粤的传播及其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秦戏就是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流传下来的。据刘红娟《西秦戏研究》一书的调查,民国年间,海、陆各地,仍有30多个西秦戏剧团。2005年,西秦戏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稀有剧种再次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关注,并多次赴港澳、南洋地区演出。西秦戏三个剧团年演出300台,仅占海陆丰地区年演出总数的1.87%。吕锤宽在《北管古路戏的音乐》中指出,北管古路戏曲唱腔与广东西秦戏有密切关系。

西秦戏在闽粤的传播及其优化探讨

西秦戏传入海陆丰,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原潞州知府,祖籍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的刘天虞,到广州做官,带去三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由福建传入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与海陆丰民间艺术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现在的西秦戏;田益荣在《秦腔史探源》一文中也说到:“明陕西刘天虞,在广州做官,带去秦腔(西秦腔),经江西由福建传入广州、海丰、陆丰、汕头、潮州、福建南部、台北等地,初叫西秦腔,与当地语言结合,发展成现在的西秦戏。”[34]

另一说明代崇桢年间,甘肃一带的李自成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李自成军中有戏班,帐中常有演戏。《流贼陷泸州府记》载:“九月十八日,与八大王贺寿,先十六、七两日预祝,自辰至西,唱戏饮酒,大吹打擂,正常排列八洞神仙、堂上悬百寿锦帐……十八日正寿门前双吹双打,大炮震天,说不尽的热闹。十九日亦如是。二十日还要唱戏。”[35]说的是为张献忠寿辰祝寿演戏一事。西秦戏就是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流传下来的。

陆丰县碣石镇北关帝庙戏台墙灰落处,曾有一块西秦戏剧目名单,记有十大行当艺人姓名,戏班署名“丙子顺泰源班”。涉及剧目有《打金枝》《贵妃醉酒》《锦香亭》等。据考“丙子”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而“顺泰源”则是海丰西秦戏三大名班之一。

清中叶,西秦戏曾在广东十分流行,班社颇多,著名的班社有顺太平、顺泰源、庆寿年,但到光绪年间,受白字戏、潮剧的强烈冲击,潮州的西秦戏班所剩无几,正如王定镐在《鳄渚摭谈》中说:“正音、西秦一类,不过数班,独白字以百计。”[36]海丰、陆丰等汕尾地区情况尚好,保留的西秦戏班还比较多。据刘红娟《西秦戏研究》一书的调查,民国年间,海、陆各地,仍有30多个西秦戏剧团。与其他众多民间戏班相同的是,经过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西秦戏元气大伤,至“文革”结束后,西秦戏才开始恢复重建工作,曾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海内外较好的市场。2005年,西秦戏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稀有剧种再次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关注,并多次赴港澳、南洋地区演出。但就目前来看,西秦戏的生存十分艰难,虽然作为海陆丰三大剧种之一,一个拥有近160个剧团的汕尾市,西秦戏班仅仅占3个,按照当地戏曲研究者吕匹的估算:以每个剧团平均年演出100台(一台戏包括晚上两场及日戏半场)计算,海陆丰地区年演出总数为16000台。西秦戏三个剧团年演出300台,仅占海陆丰地区年演出总数的1.87%。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即原来的庆寿年班,现在是我国西秦戏唯一专业剧团。2014年现任团长吕维平在采访时介绍,目前全国西秦戏班仅剩下该团与另一民间草班,虽然剧团一年超过200天在演戏,但收入并不容乐观,由于待遇较低,演员很难招收。作为稀有剧种的西秦戏一方面弥足珍贵需要传承发扬,另一方面演出市场极度萎缩,处境不容乐观。(www.xing528.com)

西秦戏扎根海陆丰是众所周知的,它也曾在闽南漳州一带流行却鲜有人知。《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之“西秦戏”载:“西秦戏,植根海丰、陆丰两县,流行于粤东和闽南、广州、香港、台及东南亚也有它的足迹。”[37]笔者查阅福建戏曲志、福建传统音乐等资料,未发现西秦戏相关记录,台湾的传统音乐中也没有西秦戏,但北管与西秦戏的渊源却在业界得到认可。列举学者的观点加以认证:流沙在《宜黄诸腔源流探》之“广东西秦戏考”中主张“所谓福禄就是从福建传入台湾的西秦戏,其戏神亦供西秦王爷”[38]。吕锤宽在《北管古路戏的音乐》中指出,北管古路戏曲唱腔与广东西秦戏有密切关系。台湾师范大学江月照的硕士论文《北管戏雷神洞唱腔研究》也认为“西秦戏可能是中国地方戏曲中最接近北管戏曲的剧种”[39],依着这些线索,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分析西秦腔曾流传于漳州的可能性:

图3-18 海丰县西秦戏剧团神诞日演出《郭子仪拜寿》 摄于2014年

从地理位置看,漳州与广东临界,地域交错,戏班过往交流频繁,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明清时期福建人口变动最大的时期,除了中原人口不断南迁以外,福建的先民也因战乱等各种原因向外迁移,其中包括毗临的广东省。詹双晖在《白字戏研究》中将海陆丰民系分为“土著民系”“闽南民系”“潮汕民系”“海陆丰民系”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据他的研究,海陆丰的居民,除俚、僚、疍等土著外,大多移民而来,唐后期中原汉族向闽南移民,形成闽南民系,又向粤东移民,在宋元时期形成潮汕民系。明清时期闽南移民大量迁往海陆丰,在清初形成海陆丰民系。因此,海陆丰和潮汕人多为闽南移民的后裔,他们使用相似的语言,拥有大体相似的文化艺术,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海陆丰的族谱中也都记载着闽籍人口南迁的记载:“公平之建圩也由来久矣。迨南宋初年,闽赣人逐渐南迁。”[40]海丰西坑戴氏族谱载:“始祖伯四郎于宋季居于闽之汀州府永定县……我七世祖德隆、福隆公于大明年间由闽迁粤之惠州府海丰县西坑约建基。”[41]根据刘红娟对海丰县梅陇镇的调查,全镇共有127个自然村,绝大多数由福建迁入,小部分从海陆丰地区转迁。所以,这与吕锤宽在《北管音乐》中所言“从北管戏曲的人文分布特征,主要流传于漳州籍住民的现象推论,它当为随着早期的移民从福建漳州地区传入台湾”的推断是相符的。直至1949年前后,福建的漳州、东山、诏安、云霄等地还盛行西秦戏,有些艺人还在福建演出时与当地的姑娘结婚并安家落户,如海丰西秦戏剧团的老旦曾炮就是在福建成家的。西秦戏之所以没在福建生根生芽,想必是流传的范围不大,受众群体不多,没有当地戏班等原因,所以未能形成稳定的剧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