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人文主题的欣赏氛围,

营造人文主题的欣赏氛围,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来美术教师对凡高作品的讲解侧重于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无论是对其色彩构图的讲解抑或是对其特殊笔触的介绍无不倾向于对美术本体知识技能的掌握。台下的学生则沉浸在诗中对凡高生命状态的倾情关注和对其绘画作品的深刻理解中。《凡高的艺术生命》的学习案例中教师重视课堂多元化鉴赏语境的营造,力图从艺术的人文性角度需求作品欣赏的突破口并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此的研究性学习。

营造人文主题的欣赏氛围,

(1)重视鉴赏语境的多元化,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美术鉴赏教学作为人文关怀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是提高学生艺术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对于美术教师而言成功的鉴赏教学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组织好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重视鉴赏语境的设计,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关于《从印象画派到后印象画派艺术》的示范课,毋庸置疑这是一位学识渊博且治学严谨的优秀教师,在课上他列举并分析了西方印象派至后印象派风格的演变,并筛选了19世纪后期印象画派发展时期代表画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煞费苦心地梳理出各个重要时期的代表画家:印象画派的莫奈雷诺阿,后印象画派的塞尚、高更、凡高,教师要求学生牢记代表画家艺术作品的特色,区别印象画派与后印象画派的异同。台上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进行着他的专业分析,台下的学生则一脸茫然地听着……笔者观察着听课学生的反应边思考着:如果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仅成为一种工具学科,通过量化的知识概念去左右教师的教学、衡量学生的学习,那又如何体现美术学科的人文特质呢?艺术学习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其中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人格精神塑造具有特殊意义。艺术能成为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创造表现,就是因为艺术作品以一种直观感性的形式传达出了人的愿望、情感、智慧以及美的内涵,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和思想具有一种感人心的激情能量,它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艺术课的学习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艺术作品感动学生继而让学生体会并理解这一点。古语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情感上的认同才会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渴望,带动学习热情。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相对于“接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通过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加以分析研究,通过自主调查、搜集及信息处理、分析和思考、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的开展达到学习的目的。《凡高的艺术生命》是校本教材“艺术与人生单元的重要组成,力求通过对凡高这位后印象画派大师艺术生命的探寻,从画家的人生情感经历着手对其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赏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蕴藏的人文情怀。历来美术教师对凡高作品的讲解侧重于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无论是对其色彩构图的讲解抑或是对其特殊笔触的介绍无不倾向于对美术本体知识技能的掌握。但对于一般的高中生而言,专业枯燥的知识技能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作品的理解更是一知半解。艺术欣赏的角度从来就不是唯一的,当我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人文语境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学习欣赏凡高最闻名遐迩的作品《向日葵》时,我建议学生找到欧文·斯通所撰写的《凡高传》及凡高的绘画日记加以研究,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大家寻找答案:“是什么造就了凡高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凡高为什么对黄色情有独钟?凡高的绘画笔触为什么是旋转短促扭曲的?”学生们通过学习逐渐明白凡高绘画作品的鲜明个性正是由于其孤僻的个性与特殊的人生经历产生的强烈影响,画家借助绘画找到了一个表达与诉说的出口,画布上的“向日葵”就是画家自身的写照和象征,色彩和笔触的运用是他对本真生命的理解和阐释。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剧表演、问答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感受凡高情感上的失意、工作中的受挫、朋友对其的误解,了解画家的生活经历对其绘画风格形成的影响,分享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图3-1)。

图3-1 学生课堂的精彩介绍

精彩的情景剧小品演出真实还原了这位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诗人海子的诗歌《阿尔的太阳》则帮助大家走进了画家的内心。台下的学生则沉浸在诗中对凡高生命状态的倾情关注和对其绘画作品的深刻理解中。在后续的交流讨论环节中,学生认识到凡高是一位将生命融入艺术创作中的天才画家,他的绘画过程就是情感真实流露的过程,所以他才会在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通过讨论总结,学生概括把握了《向日葵》的两个欣赏要点:生命色彩的律动、旋转动感的笔触表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大师的艺术情怀,从表象的作品艺术形式走进作品背后大师丰富内心世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徐同学在课后的随笔中写道:

“一直以来对凡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他有限的几幅作品中,肤浅地认为那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的疯狂之作,而通过学习让我对这位荷兰画家有了全新的认识。凡高画了一系列的向日葵作品,他对向日葵的钟爱源自他对太阳的神往。艺术家热爱生命、讴歌永恒,而太阳无疑是象征生命和永恒的最佳意象,画布上的向日葵就是画家自身的写照和象征,凡高用烈焰飞腾般的色彩和线条谱写出一曲生命变奏。凡高的生命是金色的、阳光的、充满希望的,凡高的生命也是不安的、躁动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凡高的向日葵正是他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虽然画还是那幅画,但伴随我理解的深入,不由得感慨颇多,我想后印象画派画家敢于突破、表现自我的艺术精神造就了作品的最动人之处。”

《凡高的艺术生命》的学习案例中教师重视课堂多元化鉴赏语境的营造,力图从艺术的人文性角度需求作品欣赏的突破口并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此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学习成果的分享和交流更塑造了学习的自信。笔者认为经典绘画作品的欣赏若只停留于教师对美术本体知识的介绍将无法帮助学生洞悉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鉴赏氛围,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多语境的深入学习,这对高中生准确把握作品内涵继而学会鉴赏作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视课堂的生生“对话”,组织开展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为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立起最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在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还可以相互补充。合作学习可以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于“孤立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由不同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团体,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承担学习任务,既相互合作又积极发挥每个成员积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模式[2]。开展合作学习同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积极的相互依靠,包括目标依靠、资源依靠、角色依靠、奖励依靠等,小组成员是互不可缺的,需要学会分享及获得对方的帮助;②相互促进作用,为了达到小组目标,成员间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互相信任;③人际交往的技能,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④较强的个人责任性,每个成员都要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分担小组任务。

传统的艺术欣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成为学生欣赏作品的唯一标准。人文美术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呼唤学生的个性回归,教师不再是“主宰”,课堂完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课堂中的“生生对话”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独立判断,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以及成员间的各自分工,更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研究能力,而教师的智慧则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如何顺利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课堂没有“非此即彼”的唯一答案,艺术学习应该真正成为学生思维激发的过程。

案例:《徐冰的现代文字艺术》[3]

徐冰是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高才生,1990年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8年又回国出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一职。在其极富戏剧性的艺术生涯中曾因他独创的文字艺术而大起大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天书》到1999年的《新英文书法》,再到2000年之后的《地书》,他的作品经历了由“谁都看不懂”逐渐过渡到“连文盲都能看懂”的有趣过程,其中不乏有趣的艺术元素。同时,从徐冰的艺术历程来看,又充分反映出艺术家对于文化的独立性、交融性以及同一性的独到见解。一直以来现代艺术家徐冰的艺术作品饱受争议,在欣赏课中安排这样的内容对我而言颇具挑战,后现代的美术课堂更为关注师生、生生对话的顺利开展及课程内容的生成性,而徐冰的现代文字艺术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现代艺术的好课题。我提前2周布置了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可以自由选择徐冰的1—2件代表作品,通过图书查阅、网络资源查找、艺术家走访、组内讨论、资料汇总、PPT制作等形式进行学习研究,并注意保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通过PPT讲解的方式依次向全班同学做了介绍。徐冰的艺术经历及他的代表作品《天书》《新英语书法》和《地书》等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天书》是徐冰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创作了4000多个“假汉字”,《新英语书法》则是徐冰寻求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汉字外形架构下的英文字母的组成形式。《地书》是徐冰搜集各类标识组成的“文盲文”的文字系统以实践他“普天同文”的理想。

不出所料,这个饱受争议的现代艺术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天书》引发了最大的争议。学生小严认为徐冰用后现代的方式戏谑了中国的汉字,这一具有开拓性的创作发人深省,徐冰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的惯有思维发出挑战,这在现代艺术领域是个创举,值得肯定。学生小赵却认为《天书》是哗众取宠的荒诞,中国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字形下的字意,而失去内在涵意的文字其本身就不能再称之为文字,一件毫无意义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就更无从谈起了。我问周围同学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学生小张适时地加入了争论,他同样言之凿凿:“《天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突破,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人们都需要一个逐渐了解、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不然我们的中国文字史不仍停留在几千年前的甲骨文时期了么?所以我对《天书》持观望态度……”关于《天书》的讨论十分激烈。(www.xing528.com)

而对于徐冰的另一部作品《新英语书法》,学生们则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学生小周认为把现代化的因素融入中国书法艺术的人有很多,但都局限于艺术形式表面,并未将书法艺术最本质和精髓的东西挖掘出来。小王同学更是提及作品本身的局限性,说《新英语书法》是对国粹书法的弘扬言过其实,因为它空有传统书法的外壳,对不懂英语的国人而言无疑是另一部《天书》。小李并不认同两人的观点,她认为徐冰的《新英语书法》是前所未有的,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它为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弘扬了国粹书法艺术。

有关《地书》则更褒贬不一,有学生认为作品回归了人类的读图本能,批判部分现代艺术以其“假,大,空”迷惑,糊弄观众。有学生表示《地书》是一架天梯,能够使人们轻松翻越语言沟通这一堵大墙。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徐冰用标识的表达方式速度太慢,也会存在歪曲的理解。有同学觉得徐冰的《地书》不应推广,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如徐冰那样创造一套自己的文字系统,那么整个世界岂不乱套?有同学认为徐冰现代艺术中反叛、怀疑、警觉精神值得提倡,现代艺术呼唤独到的见解和个性……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我,希望老师能给个“说法”……

我笑着说:“看来今天的学习讨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现代艺术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存在着许多饱受争议的艺术家和作品,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老师相信大家都了解到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了,的确它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没有非一即二的唯一标准答案。那么你们认为通过徐冰艺术的学习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小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说:“其实老师刚才所说的我们小组在之前的学习中就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小组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于艺术的感悟和理解也不尽相同,社会在不断前进,艺术美的标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有些艺术现象的理解更有待时间和岁月的考验。”“嗯嗯,那是不是说我们应该以多元化的视角、更宽容的心态去正确对待现代艺术呢。”学生小陈忙不迭地补充道。

“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现代艺术鉴赏的要点了。”我微笑着对他们的观点给予鼓励。我针对学生在现代艺术学习领域的困惑创设了课堂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具有争议性的学习内容必然导致课堂生生激烈对话的产生。在过去日常教学中若遇到类似干扰和挑战,教师往往设法回避问题和干扰的发生,或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对既定知识单一、确定的解释而不能以足够宽松的气氛对待问题和干扰的出现。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观点真正作为一种有价值的问题与他们认真地探讨,缺乏对艺术知识的深入感知,更谈不上从感悟、体验出发去理解和表达艺术作品内容,从而使课堂缺乏生机。我希望在我的美术课上能传递给学生一种新的理念,学会用不同角度,辩证思维看待各类艺术现象,对艺术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勇于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本案例中由于之前对艺术家徐冰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们形成了各自的不同观点,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学会聆听,允许课堂“混乱生生对话”的出现,由此教学内容不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师不再成为课程的掌控者。美术教学成为师生间、生生间通过协作、对话,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这是一个有始无终的不断发展过程。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开展,学生鉴赏知识的不断成熟丰富,最初的课堂内容也会得到完善和升华。之后,学生在课后随笔中这样写道:

“感谢老师在美术课上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戴着哈利·波特眼镜的现代艺术家徐冰。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对现代艺术接触较少,总认为现代艺术难以理解,无从欣赏。但这节课却让我走近了原以为遥不可及的现代艺术。诚然,现代艺术没有唯一的标准,我们也很难用孰好孰坏去判断衡量徐冰的艺术。课上的讨论让我明白了对现代艺术的审美要学会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当你的出发点不同,便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当然就会随之产生不同的主观体验。多元化的世界必将存在纷繁复杂的各类现代艺术,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人文素养,以宽容的心态、辩证的态度看待层出不穷的艺术现象,我想这也是老师的用意所在吧……”

课堂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和生长过程,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也使课程内容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性,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激发者,并最终帮助学生以更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日益纷繁复杂的现代艺术。

(3)重视学习的沟通与分享,鼓励提倡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凸显人文关怀的高中美术课堂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和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我校美术“自主课堂教学”不仅涵盖了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通过“自主教学”这一环节巩固知识、加深其元认知程度。“自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更体现了这样一层含义: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甚至课堂教学等行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谓自主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以及作出教学评价等。既然被称作“自主课堂”,则各方面都要体现“自主”的原则,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自行商讨、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及兴趣的尊重。教师在具体实施时遵循“先学后教”的基本顺序,即让学生先通过自学、讨论,甚至“自主上课”的方式解决自己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指导。

《在爱的名义下》是力求凸显人文关怀的美术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实施的最大亮点是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我在美术课开展“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自主课堂教学,自主课堂的开展旨在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积极性,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加生动有效。课前我下发了授课任务书,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3大主题——“艺术与自然、社会与国家”“艺术与人生”“艺术与心灵”中任选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而“自主课堂”将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轮流上台开展“自主教学”。第一次尝试当小老师,学生的教学热情高涨、教学手段十分新颖,不但制作了PowerPoint、Flash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设计出了各类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达·芬奇的世界名作《蒙娜丽莎》被重新注解,学生提出大胆假设“如果蒙娜丽莎是……你会从她的微笑中读出什么情感?”于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绪体验,对于神秘的微笑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学生和名作的距离一下被拉近了。而平时课上较难分析的杜桑对《蒙娜丽莎》的戏谑之作也因为学生理解了“艺术创作是基于艺术家不同的主观情感体验”这一创作原则而变得迎刃而解了。对于毕加索艺术人生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更是结合2011中国毕加索大展,进行了大师个人大事表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最终得出“毕加索人生的不同情感经历影响了画家绘画风格的转变”的结论。学生自主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学内容从经典名著到漫画绘本、从世界服装的介绍到街头涂鸦艺术,等等;教学形式更丰富多样,小品、话剧、竞赛、绘画心理测试、朗诵等精彩纷呈。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们也从最初仅仅关注授课内容是否花哨逐渐转变成能否渗透美术学科知识和人文内涵来开展教学;从一开始的个人SHOW到团队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

当我提出将邀请优秀小组配合老师共同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发中时,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从单元化教案的撰写到运用Publisher软件精心设计出的教材页面,甚至是基于授课主题的小课题研究都极具质量,让我不由暗暗赞叹学生的无穷潜力和创造力。一位同学说:“尽管自主教学的学习过程格外辛苦,备课、写教案、准备PPT、设计教材页面,等等,但感觉累并快乐着,因为自主课堂让我在学到美术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团队合作与沟通,学会了理解和表达,感受到教师的不易,更重要的是自己辛勤付出后得到大家认可,无比喜悦。”

相比成绩优秀的尖子班,后进班在开展自主教学的活动中参与热情更高,他们不仅教学方法独特新颖,运用Publisher软件设计的教材页面也更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美术课让他们感觉到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告诉我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美术课,原本习惯了老师的批评和指责,是美术课让他们找回了自信。我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他们的课越上越好,班风也为之一变,文化成绩也逐步提高,最后被评为“年度校优秀班级”。同学们在课后总结中纷纷表示喜欢“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样的课堂形式,感觉自主课堂的开展很有意义,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听别人讲”到“自己理解”的转变,期待下学期的美术课!(图3-2)我想美术自主课堂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是因为课堂的各个环节都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还课堂于学生,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与分享,因为只有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美术课堂才能焕发出无限活力。

图3-2 学生《艺术档案袋》中的课后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