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类型意识下的青春书写探究

类型意识下的青春书写探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轻电影的成功之道,简言之,可以说是:类型与青春。当下轻电影普遍表现出鲜明的类型意识,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可谓范例。而在当下,青春电影迎合了年轻电影受众的审美趣味,以商业化、娱乐化的青春书写一次次带动起人们的观影热潮。

类型意识下的青春书写探究

2013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新导演与轻电影的崛起之年。这一年,全国故事片年产量638部,全年总票房第一次突破200亿大关,国产片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这一票房成绩是在故事片产量同比去年减少107部的情况下实现的,其中新导演贡献良多。2010年票房收入前十名的国产片中,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徐克等名导扎堆,且只有《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两部为现代题材。而2013年票房收入前十名的国产片中,形势发生了彻底扭转,只有《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两部古装片进入票房前十行列,薛晓路、孙健君等新导演创作的“轻电影”占据半壁江山。

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华语大片尤其是古装历史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呼风唤雨,一时无两。2001年,李安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轰动性成功,直接启发了正苦苦寻找出路的“第五代”领军人物张艺谋、陈凯歌、何平等,他们纷纷开始将富于东方特色的古装片作为突破口。2002年,张艺谋以一部恢宏壮阔、飘逸空灵的《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时代与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进程。随后几年,支撑着中国影市的基本上都是古装大片,如《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神话》《赤壁》等。那段时期,包括香港导演、台湾导演在内的中国顶级名导,基本上没有不拍古装片的。从整体上看,视觉的繁复华丽与文化内涵的缺失构成了华语大片不断被人诟病的两极。王一川曾用“眼热心冷”四个字来概括古装大片的审美风貌:“这是指观众在观赏中式古装大片时出现的一种感觉热迎而心灵冷拒的悖逆状况。一方面,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以某种热度或超级热度投入观赏,但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其心灵或头脑却采取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冷峻甚至冷酷的姿态。”[1]经历了十余年“眼热心冷”的体验后,受众开始表现出对于华语大片的审美疲劳。

事实上,新导演崛起的步子在2011年左右已经正式迈开。在此之前,《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以及《杜拉拉升职记》等影片也曾为现代题材电影赢得一席之地。2011年,电影《失恋33天》以黑马姿态崛起,以不到1500万的成本最终博取3.5亿高票房,意味着青春爱情片终于进入主流市场。2012年末徐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一举创下国产片票房纪录,更让新生代导演备受关注。在编导年轻化的同时,演员阵容也不断出现新面孔。2013年,周润发、李连杰刘德华等众多大明星没有成为华语电影最耀眼的主角,倒是徐峥、黄渤、白百何、汤唯、杨幂、王宝强等一批青年明星成为顶梁柱。

随着《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等风来》《非常幸运》《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约》等影片的大规模涌现,古装大片在2013年全面退居二线,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发生嬗变。上述这些影片,基本上都是回避现实矛盾、单纯表现青年人爱情、友情、青春、理想的所谓“轻电影”。进入2014年,新导演同样势头不减。2014年第一季度有13部电影票房过亿,谢涤葵担任总导演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陈思诚导演的《北京爱情故事》以及田羽生执导的《前任攻略》独占三席。其他新导演作品还有卢庚戌的《怒放之青春再见》、郭帆的《同桌的你》、韩寒的《后会无期》以及邓超的《分手大师》等。这些电影新势力的出现,成为中国电影改朝换代的最佳证明。

随着全球化与消费主义浪潮愈演愈烈,在经历了十余年电影产业的磨砺之后,中国电影呈现出回到类型片模式、回到娱乐性、回到平面化、回到商品属性的发展趋势。2013年,“国产电影的亮点都来自一些相对回避了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比较单纯地表现青年人爱情、友情、理想、追求、青春、创业的所谓‘轻电影’。这些影片不仅题材‘轻松’,影片的创作者也相对‘年轻’;影片选择的叙事类型也与动作、警匪、黑帮、灾难、科幻等‘重类型’不同,通常是‘爱情+喜剧+X元素’的所谓‘轻类型’”[2]。随着轻电影的涌现,中国电影进入避“重”就“轻”的时代。而轻电影的成功之道,简言之,可以说是:类型与青春。(www.xing528.com)

“类型电影”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体系,要求按照一定的样式与范式来制作电影,同一种类型电影往往具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与图解式的视觉影像。类型电影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当下轻电影普遍表现出鲜明的类型意识,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可谓范例。《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典型的公路喜剧片。在喜剧情节设计上,“瞎搅和”“恶作剧”“倒霉”“错位”“误会”等喜剧情节非常密集,笑点频频。在角色设计方面,影片做得尤其成功。作为创业者、白领的徐朗是充满道德优越感、自以为是的精英人士,卖葱油饼的王宝则是集憨、傻于一身的草根阶层,作为反面人物的高博则是道德上相对低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丑角。泾渭分明的人物形象定位加上精巧密集的喜剧情节设计,让整部影片充满了强烈的喜剧类型片味道。

“青春”是轻电影的另一个取胜之道。根据中国电影放映协会数据,2012年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21.5岁,比2009年的25.7岁大幅下降,这意味着“90后”观众正在日益成为电影消费中坚力量。青春片是好莱坞重要的电影类型,而在中国却一直不成气候。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六代”导演虽然创作了大量的青春题材影片,如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以及管虎的《头发乱了》等,但都耽于书写驳杂迷离的个人成长体验,过于个人化、私语化。而在当下,青春电影迎合了年轻电影受众的审美趣味,以商业化、娱乐化的青春书写一次次带动起人们的观影热潮。

需要反思的是,以都市青春爱情片为代表的轻电影在商业上大有斩获的同时,其艺术表现也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议。围绕着《小时代》《人再囧途之泰囧》《天机·富春山居图》《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等影片引起的批评与论争频频上升为全民性的文化事件。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作家晓苏公开批评《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电影。而代表主导意识形态的《人民日报》更是毫不含蓄地批评《小时代》是“奉消费主义为圭臬”,认为,“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3]。可以说,尽管新导演与轻电影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上风起云涌,但是他们的艺术表现仍然稍显稚嫩,品牌建构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而中国电影改朝换代的稳定性不免让人担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