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科幻片《源代码》的启示

美国科幻片《源代码》的启示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电影《源代码》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2010 年,在我国上映六天便获得4300 万元票房,一跃成为一周内地票房冠军。《源代码》的所有动人之处都产生于这短短的八分钟的生死停留。在反思我国科幻片的现状与不足的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典作品,努力探索科幻影片的成功要素,从而推动我国科幻影片的长足发展并最终走向国际。[13]张承志:《中国动画“美术片”的特点及其价值分析》,《现代传播》2009 年第3 期。

美国科幻片《源代码》的启示

美国电影源代码》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2010 年,在我国上映六天便获得4300 万元票房,一跃成为一周内地票房冠军。即便在北美,它的票房和评价同样不俗。电影从“量子多重世界”理论入手,将主题定格为“通过科技改变人的命运”,这个课题本身就是亘古不变、激动人心的。它以科技为出发点,创造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世界,并且以科幻的形式,假想命运可以通过“意志传送”这种方式进行改变,强化了科学色彩。不仅如此,这部影片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情节设计,即当局者必须同时间赛跑、和宿命搏斗。《源代码》的所有动人之处都产生于这短短的八分钟的生死停留。这个展示了前瞻性科学理论的“八分钟”情节,囊括了科幻、惊悚、动作、悬疑和爱情等元素,娱乐性十足,使得它足够成为一部精品。

这部公认的经典影片启示我们,一部好的科幻影片需要具备如下的共性与标准:第一,超前的科学理论加一定的现实依据;第二,紧密的故事逻辑加大胆的假想设定;第三,严肃的人文关怀加适度的娱乐元素。

综上所述,无论是现实市场化的开拓,还是我国影视文化国际之旅的开启,都应积极创作与大力推进科幻影片。在反思我国科幻片的现状与不足的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典作品,努力探索科幻影片的成功要素,从而推动我国科幻影片的长足发展并最终走向国际。

【注释】

[1]孙以楷:《道德经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316 页。

[2]刘宝楠:《韩非子集解·解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97 页。

[3]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上海三联书店2008 年版,第40 页。

[4]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版,第14 页。

[5]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版,第133页。

[6]陈林侠:《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跨文化比较》,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99 页。

[7]参见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年版,第15 页。

[8]参见彭玲、邓林、李婷:《2008 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回顾与分析》,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09 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235 页。

[9]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年版,第36 页。

[10]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年版,第102 页。

[11]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年版,第87 页。

[12]刘轶:《动漫产业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挑战》,《现代传播》2010 年第6期。

[13]张承志:《中国动画“美术片”的特点及其价值分析》,《现代传播》2009 年第3 期。

[14]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2 页。

[15]周敦颐:《通书·文辞》,汪正龙:《文学理论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306 页。

[16]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64 年版,第376 页。

[17]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268 页。

[18]何建平:《中西方纪录片文化折扣现象研究》,《现代传播》2007 年第3 期。(www.xing528.com)

[19]何建平:《中西方纪录片文化折扣现象研究》,《现代传播》2007 年第3 期。

[20]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 页。

[21]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2 页。

[22]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271 页。

[23]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年版,第47 页。

[24]周松波:《方圆之探——解码中西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174 页。

[25]岩浏功一:《日本文化在亚洲 全球本土化现代性的“芳香”》,李天铎:《重绘媒介地平线——当代国际传播全球与本土趋向的思辨》,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0 年版,第163 页。

[26]参见候洪:《影像真实的相对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12 页。

[27]彭吉象:《影视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70 页。

[28]张国礼等:《从纪录片〈美丽中国〉看电视节目国际合作的策略与运营》,《电视研究》2010 年第2 期。

[29]王攀:《中国纪录片——热闹并痛苦着》,《记者观察》2005 年第2期。

[30]谭天、杨晓娟:《搭建纪录片国际交易平台》,《纪录》2008 年第1期。

[31]刘晔原:《电视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256 页。

[32]施祖军:《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及其建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年版,第29 页。

[33]参见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73~275 页。

[34]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4 页。

[35]晏青、赖学滟:《生成模式·成长叙事·国家寓言——新世纪以来民族商业题材电视剧的三个维度》,《电视研究》2011 年第9 期。

[36]邹韶军:《重建商业伦理,凝聚核心价值——浅论国产商战剧发展现状及价值》,《当代电影》2010 年第11 期。

[37]卢晓云:《试论电视剧创作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 年第2 期。

[38]李四达编著:《数码影像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