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必修2第3、4课听课随想录

高中历史教学:必修2第3、4课听课随想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课随想录最近听了两节公开课,教师用的是高中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内容是必修2第三单元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听随记,有些感想,提出来供研究。角色扮演的前提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当时人心境的理解,即使课前经过充分准备,学生的表演能够接近历史、神入历史,也不那么容易。这个问题似乎不是课前预定的。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基本是听课,这是常态教学的基本情况。

高中历史教学:必修2第3、4课听课随想录

听课随想录

最近听了两节公开课,教师用的是高中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内容是必修2第三单元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执教者是年轻教师,教态自然,口齿清楚,善于表达,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随听随记,有些感想,提出来供研究。

背景必须讲准确

教科书的第一个子目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教师用投影图片展示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场面,以此介绍农村的平均主义倾向,然后又说:1978年时,凤阳等地的农民“乞讨所得比挣工分还要高”。他的用意是解释教科书所说: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是,人民公社的大食堂早在60年代初就停止了,投影展示的场面对这节课没有任何意义。用乞讨与工分作比较也不能说明当时的主要矛盾。从报刊资料上我们可以知道,现在乞讨所得仍旧不菲,因此仍有乐此不疲的群体。你能说明什么呢?显然,教师没有充分理解1978年农业的主要问题,不知道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背景。其实教科书写得很明白:“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说白了就是吃饭问题还没解决呢!1978年时粮票还很管用呢。粮食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没有生产的积极性,所以才推行包产到户。当时还没有文件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在推广包产到户的过程中人民公社的体制才刚刚被打破。背景没有交代清楚,学生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请学生讲和演吗

接下来由五位学生表演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的协议。五位男学生表演很认真,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的样子,但是,台词没有一句说到吃饭问题。而后教师讲解承包责任制,仍是先突出其集体经济性质,再讲促进了农业生产等。说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又请一位学生讲述“格兰仕”的各种产品和该企业的创办、发展情况,并配之以投影图片。新课程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请学生讲和演吗?角色扮演的前提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当时人心境的理解,即使课前经过充分准备,学生的表演能够接近历史、神入历史,也不那么容易。表演不是历史课的目的,要采取这种形式首先考量脚本是否能配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只是追求形式就意义不大了。请学生上讲台也是如此。让他介绍“格兰仕”,但没有分析乡镇企业发生发展的原因,岂不成了给“格兰仕”做广告吗?以学生为主体,是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再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代替教师讲课除非是学生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比教师还能说明白,否则不要轻易让学生上讲台。

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真实思想

第二目“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说到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时,有学生问:“外资企业多了会不会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多了呢?”这个问题似乎不是课前预定的。于是教师请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学生甲说:“外资要给国家缴税,还能增加就业岗位。”学生乙说:“外资带来先进技术,便于我们学习。”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学生举手,教师没有理会,便总结说:“不用担心,有我们国家总体控制,资本主义不会发展更多。”我感觉,学生所问是很真实的想法,两个学生的发言并没有切入问题的要害,本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大概是急于进入下一环节,匆匆作了结论。这样,学生的疑惑没有解决,教师的总结也没有说服力。如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都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观点,但是,只有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教师的引导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小结是否可以这样说:“大家想一想,外资企业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里涉及的理论问题不是中学阶段能够解决的。我希望你们之中将来能有人从事理论研究,回答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当然,如果能解释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更好。但是,这个理论问题十分庞大复杂,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对于“姓资”“姓社”问题采取搁置,不争论。

顺便说一句,关于“私营企业多了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首先也是一个理论问题。(www.xing528.com)

难点要认真研究

传统教学首先重视对一节课重点、难点的研究,现在仍不过时。所谓难点,是应该从学生学习理解的角度考虑,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词句、概念问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一个子目“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教师将难点放在了“特区”的概念上,投影打出来又逐字逐句的解释。教科书已经写得很明白了:“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我想,高一学生不难看懂。难点是否应该放在办特区的试验意义方面?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制定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路,但怎么做,并没有实践经验,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时很多人都认为是搞资本主义。如果当时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特区就没法儿进行试验。所以才有了邓小平的那句“杀出条血路来”的名言。该课引言:“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撬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推动了中国在短短20年间的历史性大跨越。”这几句话看似简单,但学生真正理解不那么容易。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时也没有邓小平理论。当时的认识水平只是认为不开放不行,但是还要坚持计划经济,后来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经过10多年后,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的高一学生大都是1991年出生的。他们进入中学的时候改革开放20多年都过去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20多年,才懂得当时创办深圳特区的阻力。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文革”,同样,认识创办深圳特区也是他们的难点,不知这样说是否有普遍性。

“满堂灌”有什么不好

教师上课如果很卖力气,一堂课讲下来,也很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基本是听课,这是常态教学的基本情况。基本是教师讲,好像就叫“满堂灌”。“满堂灌”有什么不好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哪个不是“满堂灌”?不是很受听众欢迎吗?为什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要反对“满堂灌”呢?

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可能有所不同。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都要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尤其是电视台,非常重视收视率。教育台怎么吸引观众?首先要选择口才好的教师,讲得不好,满腹经纶也派不上用场。其次是大众语言,听众没有任何学习压力,升学、考试那是学生的事。你讲得好他就收看;讲得再有学问,他听不进去,你也是失败。基础教育也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口才,也要考虑学习兴趣问题。但是,基础教育是系统教育,不能听凭学生的兴趣安排课程。基础教育还要通过学科教学培养人的基本素质,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满堂灌”之所以不好,是因为教师取代了学生思维。教师一口气讲下来,头头是道,从背景到经过,从结果到意义,有条有理,你都说清楚了,学生只有接受。有人说:“教师太聪明了,学生就傻了。”学生只会记,不用自己再动脑筋,久而久之,就不知道如何独立思考。以往的教科书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结论,归纳成一二三四五,你去背就是了。至于怎么得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再深究了。殊不知,历史学是有思想的学科,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也允许有不同见解,教师都讲清楚,形成先入为主,让学生往里面钻,如果钻错了,形成了思维定式,到了大学还要“洗脑”,很麻烦。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讲出来,然后再教他们怎样学,特别要注意学科思维的培养,比如重证据的意识,不是说一两次就能奏效的。

原文刊载于《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7期

后记:经常应邀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听课后总要发言。大多数情况下,说拜年话儿的居多,场合越大,批评者越谨慎。我不识时务,经常充当挑刺儿的,欲罢不能,又写文章。有时候我的批评给任课教师带来负面影响。一位硕士研究生到中学教高一年级一年有余,他的公开课问题太多,我一一列举,事后学校竟然惩罚式地让他到附属的初中校任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很内疚。有时尽管文章没有点名,但知情者不言而喻。批评本是为了帮助提高,现在的风气似乎不适宜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