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教学用书:必修第1册-前言

英语教学用书:必修第1册-前言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材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结合目前国内外英语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综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Challenging Yourself 单元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英语教学用书:必修第1册-前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 本教材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结合目前国内外英语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综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

本教材在修订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追求英语教学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基础性、时代性、普适性的统一,努力实现教材的“导教”和“导学”的双向功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实教材助力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材的容量和难度,同时注重初高中衔接与学科整合,使教材更好地助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好地满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所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一、教材编写原则

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1)体现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整体性。

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因此在教材编写上,我们充分考虑了三者的关系,必修课程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共同基础,合理控制容量和难度,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发展平台;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材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必修课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选修课程内容的整合与综合体现,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课程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

(2)整体设计教材学习单元

本教材各单元以主题为引领,依托多种题材和不同类型的语篇,听、说、读、看、写和语法学习都基于同一主题展开,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运用学习策略。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较好地进行了融合,使其相互关联、整合互动,共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整体设计辅助教材使用的资源。

本次教材编写不仅考虑了教师教学用书、同步练习册、同步学案等的编写,更注重制作多媒体教学互动平台等移动设备的应用软件和搭建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既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有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并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2.思想性原则。

本次教材编写贯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指导精神,在教材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上,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时代性原则。

(1)教材内容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反映当代中外青少年生活和精神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通过语言学习获取新知,提高学生用英文讲述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2)语篇选择呈现多模态形式。 借助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提高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看”这一语言技能。

(3)活动设计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活动设计考虑了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教师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

4.科学性原则。

(1)教材编写依据语言学习规律,选用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材料。 在教材体系的构建上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现教育教学的内在逻辑。 例如语法板块的设计,避免了直接讲解语法规则,而是提供与主题一致的语言素材和范例,引导学生观察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区别,发现语言规则,并鼓励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尝试使用。

(2)必修课程不仅关注初高中课程的有机衔接,还特别兼顾了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 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都充分考虑了各学段学生发展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适度重现,螺旋上升。

(3)教材编写关注城乡各地区差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差异,使教材内容尽可能满足课标要求,保证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考虑教材活动的设计对教师教学的引领作用,使教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逐步理解课程标准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材的培训功能。

(4)教材注重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优化学习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力求为学生进一步的英语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让学生获得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主体精神的自我完善所必需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5.发展性原则。

教材编写注重培养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逐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6.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

(1)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凸显地域特色,同时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在保证基本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调整。

(2)Challenging Yourself 单元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教材的练习设计注重体现“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验语言、感受语言、探究语言,从而学习和掌握语言。

(3)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有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二、教材的编写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教材在确保实现课标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具体目标;教材编写力争提升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凸显教材特色,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和引领不同地区高中英语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关注初高中衔接。

教材编写注重初高中的衔接。 一是词汇的衔接,词汇表中的变色部分主要是通过构词法复现初中词汇以及对高中所学词汇的呈现和不断循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和对词汇进行归纳的词汇学习策略。 二是学习方法的衔接,必修第一册安排的第一个主题为Learning to Learn,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和学生关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这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初中到高中平稳过渡的重要举措。 这一主题主要是以听、说、读、写、看的材料为载体,在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初中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并针对词汇学习、如何记笔记、如何使用词典、如何写学习日记以及其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给学生提出建议,为高中三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减负提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同步得到提高。

2.调整教材结构和内容。

(1)教材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了统一思考和调整,必修课程包括三册教科书,每册三个主题板块均以“Learning to…”作为引领,具体如下:必修第一册的Learning to Learn, Learning to Enjoy, Learning to Discover;必修第二册的Learning to Love, Learning to Understand, Learning to Act 和必修第三册的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Live, Learning to Appreciate,强调学会学习在必修课程阶段的重要性,努力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做人做事。 教材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注重必修课程难易度的控制,加强教材各册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注重教材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更严格地控制选文的长度和难度,真正实现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将语言知识学习、文化内涵理解、语言技能发展和学习策略运用融合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三类相互关联的语言与思维活动中。

(2)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设计则注重与必修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递进关系,注重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提升,在保证主要板块与必修课程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注重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反思等能力得到提升。 Exploring and Using 和Challenging Yourself 的设计极大地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 选择性必修的主题板块采用了两个主题结合的形式,如: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的Life and Attitude, Traditions and Cultures, Countries and Cities;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的Plants and Animals,Ideals and Goals, Sports and Sportsmanship;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的Life and Literature, Man and Civilis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和选择性必修第四册的Cultures and Communication,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istory and the Future,体现了该阶段课程与必修阶段课程要求的不同。

(3)阅读、听说、语法、写作各板块的设计均基于同一主题,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综合应用和整体输出;Challenging Yourself 单元则是对前面所学各单元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积极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好地体现了课标整体设计教学单元的理念。

3.注重目标和评价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材设计了Guiding Page, Looking Ahead 和Self-assessing 三个板块。 Guiding Page 引导学生熟悉每个主题的主要学习内容,Looking Ahead 则帮助学生了解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以此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Self-assessing(必修第一至三册)则是基于目标对自己学习效果的反思。 Challenging Yourself 是真正意义上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并通过Learning Reflectively(选择性必修第一至四册)对每一主题的学习进行多元反思,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4.更新教材编写形式,使教材具有“导教”和“导学”的功能,成为“为了学习者”的学材。

根据课标理念和要求,教材修改更新了阅读、听说、写作等板块的活动设计,使其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把课标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活动,让教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建构者”,使教材具有“导教”和“导学”的双向功能。 除了各板块的活动设计,Margin Notes,Challenging Yourself, Word Learning Booster 等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点,使教材更能体现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

此外,Grammar Link 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即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Discovering the rule 和Applying the rule。 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强调在丰富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新的语法知识,进一步发展英语语法意识。 语法板块的设计鼓励学生在语境下对语法现象的感知和理解、发现语法规则,并积极应用规则做事,特别是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部分的语篇加强了与本单元课文、主题以及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5.更新教材表现形式。

修订教材对教材封面、内文配图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符合现代生活和调整后的结构及内容。 对教材目录进行了修订,将单一的目录改成功能性的目录表,使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更加清晰和一目了然。对版式进行了修改,使之更简洁大方。 对各板块名称进行了更换,使其更能体现新课标和教材修改理念,板块名称也更加协调、统一,使其功能一目了然,更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具体修改如下:

(1)Looking Ahead 部分的教学目标关注的不再是学习的内容,而是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

(2)Further Reading 改为了Reading Further,在表达上更为协调,并在必修第一至三册的单元末尾增加了Self-assessing 板块。

Challenging Yourself 进行的重新设计,使Learning Individually 和Learning Cooperatively 板块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而Learning Creatively 则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Learning Reflectively 板块引导学生开展多元评价,帮助学生逐步成为反思型学习者。

教材还设计了Utilising Resources 板块,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丰富阅读和视听范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材还对词汇表进行了分级,使其更利于词汇的分层教学,并设计了鼓励学生自主课外学习、积累词汇的Personal Dictionary 以及不规则动词表。(www.xing528.com)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和地区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教材修订时,在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了各地区绝大多数学校在经济水平、师资状况、学生素质及教学设施方面的现状和差异,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要更好地帮助理解新课标理念,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这就要求教材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充分的“支架”,把课标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活动,引领而不局限教学,使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实现“导教”和“导学”的功能。

2.注重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以主题为引领,话题为核心,功能和结构为主线,组织和安排了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听、说、读、看、写的活动;强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兴趣等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相互关联,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3.教学内容与语言的选择贴近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

教材的题材和体裁广泛,涉及地理、自然、美术等各个领域,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及语言水平。

4.注重初高中衔接,培养学生定期复习的良好习惯。

(1)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个主题为Learning to Learn,包括Learning Strategies and Habits 和Being a Good Language Learner 两个单元,以及Forming Learning Habits(Challenging Yourself A),这些内容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积累词汇和词典的使用策略,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日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有效的学习者。 该部分同时引导教师关注真正的学习,把学生作为一个“whole person”进行培养,而不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

(2)Grammar Link 的设计也体现了初高中的衔接。 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的Revision of Elements of Sentences, 第二单元的Revision of Types of Sentences 是对初中语法的复现;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部分的语篇中包含了对初中语法现象的复现,鼓励学生在初中已有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3)Word Power 部分的构词法和词汇表Word Learning Booster 的设计注重对初中已学词汇以及所学词汇的不断复现,避免遗忘。 在教材十多年的使用过程中,这一点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肯定。 Word Power 着重介绍每课的重点词汇的意义、基本用法、固定搭配、构词法等,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词汇,提高学生记忆词汇和使用词汇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在语境下对语言进行积极应用。

(4)高中阶段的Pronunciation 主要融入听说、阅读等的学习中,使初中所学的英语语音知识,如重音、节奏、语调、弱读和连读等,在新的语境下得到复习、应用和提高。 材料以每课学习内容为主,主要强调语音在语境中的表意功能。 到高年级则多为朗诵、演讲的语音技巧学习。

5.关注目标意识的培养,体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1)本教材强调学生和教师都要充分了解每课的教学目标,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主动地位,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能形成一股合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学生用书的每个Theme 的开始都设计了Guiding Page,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在每课的Looking Ahead 中,则详细列出了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以此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每课最后的Self-assessing 则引导学生基于目标反思自己的单元学习情况。

(2)Challenging Yourself 单元设计了Learning Reflectively 板块,包括Self-reflecting, Peer-sharing 以及Teacher-responding 三个部分,旨在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反馈实现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肯定进步,找出问题,不断优化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评价结果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6.注重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凸显教材“导教”和“导学”的功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Guiding Page 和Looking Ahead 的设计旨在建构学生的目标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Self-assessing 则引导学生基于目标进行反思。 同时,该部分的设计对教师也有很好的培训引领作用。

(2)语法板块的设计包括三个部分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Discovering the rule 和Applying the rule,旨在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此过程中,教材强调学生对语法现象的感知和理解,发现语法规则,并积极应用规则做事。 板块名称Grammar Link 则强调了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部分所呈现的语篇方面与本单元课文和主题相关,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主题内容在不同阶段不断地复现。

(3)阅读、听说、写作的设计强调英语学习活动观,努力把课标理念变为可以操作的活动,使教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理念,也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使教材具有“导教”和“导学”的双向功能。阅读和听说板块采取了基于语篇的五层次教学活动设计理念,采用思维导图、表格、讨论或辩论等活动形式,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写作板块则注重过程性写作,注重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落实英语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每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 板块右边Margin Notes 中安排的“插话”,用图画、选择题、问题、提示语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逐步获得词汇学习和阅读理解等方面的策略。

(5)教材中的TIP 也是一次有意的尝试,它从听、说、读、写、看、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成为成功的英语学习者。

(6)Challenging Yourself 板块也称作Self-directed Learning Project,主要包括Learning Individually,Learning Cooperatively, Learning Creatively 和Learning Reflectively 四个部分,从真正意义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学习,使教材成为“为了学习者”的学材。 最后,Utilising Resources 则为学生提供与本主题相关的阅读、听力及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主题,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也鼓励学生拓宽学习渠道,利用多种资源开展学习。

(7)Word Builder 和Word Learning Booster 等设计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使教材更能体现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培养学习能力的要求。 Word Builder 是Challenging Yourself 中的一个板块,主要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展示如何进行猜词。

(8)配套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以及Reading Box/Video Bank 板块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注意知识的积累与记忆,以及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

7.强调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注重地区和学生差异。

教材在活动设计时,强调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而不是单一训练某一项技能。 如Activating and Predicting,通过听、说、读、写、看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Reading Actively,Exploring and Using,Listening,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ng,Reading/Listening/Viewing,Speaking and Writing,Reading Further 和Self-assessing 各板块都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此外,每个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第一篇作为精读,第二篇可由教师根据课时进行选择使用,也可供学生作为泛读材料。

8.注重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外国,还在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本教材将语言学习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积极发展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采用开放式的编排体系和结构,使教材更具灵活性。

本教材各部分的顺序按教师的常规教学顺序安排,即教学目标的提出→热身活动→阅读→阅读检测→阅读中的语言点和语法→在同一话题下的听说训练→在听、说、读、看基础上的写作练习→进一步的阅读。 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的使用,也给教师教学提供方便,同时也不会限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安排教学计划,使教师有了更大的教材使用自主权。

10.插图设计精美、合理,版面安排巧妙、独特。

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教科书的构建注重图文并茂,用黑体字或彩色字将重点内容标出,以调动学生的视觉,从各方面投入学习。 版式的设计也灵活、独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教科书的构建特征。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每个主题的首页设计了一页Guiding Page,对本主题内容进行引领;

(2)在每个单元的标题下,用简短的话语揭示主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阅读;

(3)在Reading, Thinking and Analysing 板块,页面右边留出适度空间,用“插话”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习策略;

(4)在教材的空白处,根据各板块的设计需要,呈现了不同内容的TIP,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具体化,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11.注重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课程的相互补充。

教材充分考虑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相互衔接,具体表现在:

(1)注意了初中与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

(2)注意了必修课教材与选择性必修课教材的衔接;

(3)注意了必修课教材与选修课教材的衔接;

(4)注意了教材各单元之间的纵向衔接。

必修课程充分考虑到了中西部地区初中教学的学情,注重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特别关注到了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注重学习策略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选择性必修课程延续必修课程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活动为途径的整合性教学方式,同时补充了更多的语篇类型,坚持将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放在首位,避免过度应试倾向。 选修课程提高了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针对学习内容思辨性、论述性以及哲理性方面的探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发展。

12.其他。

(1)词汇的安排上注重语篇呈现,关注教材,适当拓展;注重词汇的多层次使用和词汇学习策略(记忆、扩展、使用)的介绍,如:词汇的活用、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构词法、词的典故、成语等。

(2)语音项目以课文为基础选择训练内容。

(3)听、说、读、写、看的内容与每一课的主题相关,问题的安排也由易到难,特别是写作练习,强调过程的体现,即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编辑、修改、成文等,而非只关注结果。

(4)阅读、听力练习中,注意所设计问题的层次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形式活泼、新颖、多样,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练习的设计在关注学生语言(单词、语法、语音)、技能(听、说、读、写、看)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和文化等素养。

(5)语法项目的选择尽可能与本单元阅读或听力课文相关,语法学习通过语篇呈现给学生,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图表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对新学语法内容注意有规律地循环,此外,还注意了初中语法知识的复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