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中叶贵金属货币体系终结钱荒:《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成果

明中叶贵金属货币体系终结钱荒:《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中唐至明中叶持续七八百年的“钱荒”现象,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繁荣的背景下,恰与以铜钱为主币的贱金属货币体系逐渐让位给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这一历史过程相重合。

明中叶贵金属货币体系终结钱荒:《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成果

八、明中叶以白银为本位的贵金属货币体系的确立导致“钱荒”现象的终结

既然说宋代钱荒的根源是铜钱的名义价值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那么,我们不禁要继续追问,这一矛盾何时凸显?何以凸显?

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用长时段的视野,将中唐以来至明代中叶的“钱荒”现象作一个通盘的考察。中国古代的钱币制度,虽然很早就有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和以刀布为下币的说法,但直到汉代才真正确立了铜钱本位的贱金属货币体系[71],中央政府将铸币权收归己有,铸造发行了足值的铜钱———五铢钱。五铢钱行用的数百年时间里,因为它是足值的钱币,所以其名义价值与其实际价值大体上是相称的。

东汉直至唐代前期,中国的货币经济进入一个相对不活跃的时期,大致就是全汉昇先生称之为“中古自然经济”的阶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支配下,民间的商品交换活动不仅较少而且每次交易的数量不大,商品流通的细碎性决定了贱金属的铜钱适合担当交易的媒介。正如宋人张方平所描绘的图景:“彼穷乡荒野,下户细民,冬正节腊,荷薪刍入城市,往来数十里,得五七十钱,买葱茄盐醯,老稚以为甘美,平日何尝识一钱!”[72]普通的小农家庭,每年能够用于商品交易的收入有限,因而价值较低且适合储藏的铜钱就成为民间使用的主要货币。在较为偏远的农村,还多有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对钱币的依赖程度不深。因此,在这个阶段,即使因为政府对铜钱的铸造进行管制而导致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发生背离,对民间经济的影响也是微小的———谷帛都可以充当交易的媒介,积蓄谷帛比占有钱币更重要,因此,铜钱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条件凸显。

唐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开始繁荣,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海外贸易的扩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钱币参与商品流通,铜钱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铜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交易手段的不足,就出现了“钱荒”的苗头。五代时政权分立,每个政权都会从经济上排挤竞争对手,垄断铜钱的行用,禁止铜钱出界就成为当时各个分立政权采取的经常性措施。政府对铜钱的严格管制,使得铜钱和铜器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市场无法决定其价格,于是其名义价值开始持续地背离了它的实际价值。再加上宋代政府赋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每年有大量的铜钱在各地和各级政府间进行周期性的流转,往往会出现铜钱供给的周期波动。这样,北宋中叶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最快的东南地区,钱荒现象就不可遏抑地出现了。

与宋代不同,明代的钱荒不是铜钱供给的缺乏,而是白银的短缺。因为本国白银矿藏有限,明代的商人通过海外贸易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攫取的大量白银源源不断地输送回国。最终,明中叶实现了白银的货币化。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明廷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73]。一百三十年后,到穆宗隆庆元年(1567),朝廷批准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奏请,“准贩东西二洋”,白银开始大规模地流入中国,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得以确立。也就是说,中唐至明中叶持续七八百年的“钱荒”现象,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繁荣的背景下,恰与以铜钱为主币的贱金属货币体系逐渐让位给以白银为主币的贵金属货币体系这一历史过程相重合。在贱金属货币体系向贵金属货币体系的转进过程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插曲就是宋代纸币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金银货币化的进程。虽然宋代金银的使用在增多[74],特别是白银的货币化进程实际上在宋代已经开始,当然其程度估计在学界尚有分歧[75]。然而,宋代纸币的行用经常受到来自政府的各种干扰,往往变成政府榨取财富的工具。当纸币承载了太多的政治功能,必然导致滥发滥用,丧失了信用而夭折[76]

回到前文的问题,钱荒现象是宋代铜钱的名义价值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的外在表征,而它正是由于中唐以降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繁荣而诱发的。这一矛盾的最终解决,就是贱金属货币体系向贵金属货币体系的转变。明中叶以后铜钱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主币,于是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矛盾就失去了爆发的基础,不再凸显。

综上所述,宋代铜钱的名义价值即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结果导致铜钱的销熔、外流和沉淀等痼疾不仅不能舒解,反而愈演愈烈,而政府赋税的货币化与严厉的“铜禁”和“钱禁”法令,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加剧了流通中铜钱的缺乏。宋代各朝不断出台“铜禁”与“钱禁”法令,虽然日甚一日地严密和苛刻,甚至直接干预具体的市场活动,但法禁愈烈,货币违禁现象愈严重,说明这些法令从根本上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因而其制定与施行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熙丰变法时期松弛铜禁与钱禁有积极的意义。不管这个政策背后的意图何在,但这些措施符合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实施中有助于铜材与铜钱自由进入市场,作为商品在竞争性交换中实现其市场价格与自身价值的统一。惜乎王安石变法遭遇“元祐更化”之重挫,其所推行的种种举措,不管是具有正面效果还是反面效果的举措一概废罢,给后人留下多少感叹和思索!

【注释】

[1]此章与常征江合撰,原载《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2期。

[2]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7—806页。

[3]刘淼:《论北宋的钱荒》,《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钱荒问题的考察》,《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4]袁一堂:《北宋钱荒:从财政到物价的考察》,《求索》1993年第1期。高聪明:《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5]参见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

[6]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7]葛金芳、曾育荣:《唐宋之际经济格局研究综述》,《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葛金芳、曾育荣:《唐宋之际经济政策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2期。

[9]葛金芳、常征江:《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

[10]袁一堂:《北宋钱荒:从币制到流通体制的考察》,《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1]汪圣铎:《两宋货币史》,第243页。

[12]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第336页。

[13]《宋史》卷180《食货志下(二)》,标点本,第4377页。

[14]《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46,咸平三年三月丁未条,标点本,第1003页。

[15](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三《论乞不受吕绍宁所进羡余钱札子》,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796页。

[16](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一〇四余靖《上仁宗论两税折纳见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4页。

[17]《张方平集》卷二六《论讨岭南利害九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1页。

[18](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三十《乞赈济浙西七州状》,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51页。

[19](宋)苏辙:《栾城集》卷三七《乞借常平钱置上供及诸州军粮状》,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9页。

[20](宋)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六《富国策第八》。

[21]《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

[22]据杜佑《通典》卷九《食货》记载,天宝年间(742—756)每年铸钱32万余贯。

[23]《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

[24]《长编》卷九七,真宗天禧五年岁末附记,标点本,第2262页。

[25]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二。

[26]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铸币考(二)》。

[27]宫崎市定:《五代宋初の通货问题》,昭和十八年,京都版。

[2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1页。

[29]参看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中华书局1998年第1版,第128—129页。

[30]《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四三,第6567页。

[31]《张方平集》卷二六《论钱禁铜法事》,第411页。

[3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六“绍兴五年十二月辛亥”条,第1589页。

[33]《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四八,第3347页。

[34](宋)李弥逊:《筠溪集》卷三《户部乞禁铜器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13页。(www.xing528.com)

[3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绍兴二十一年十有二月”条,第2648页。

[36]《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下·二)》,标点本,第13册,第4377页。

[37]《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下·二)》,标点本,第13册,第4385页。

[38]转引自李培浩等《宋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39]《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下·二)》,标点本,第13册,第4396页。

[40]《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下·二)》,标点本,第13册,第4396—4397页。

[41]《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下·二)》,标点本,第13册,第4384页。

[42](宋)刘挚:《忠肃集》卷五《乞复钱禁疏》,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1—112页。

[43]参看葛金芳:《宋代东南沿海海洋发展路向论略》,《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葛金芳:《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12月28日,又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

[44](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一《禁铜钱申省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4页。

[45]《宋史》卷三四《孝宗纪》,第651页。

[46](宋)谢深甫编撰,戴建国点校:《庆元条法事类》卷二九《榷禁·铜钱金银出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11页。

[47]《庆元条法事类》卷二九《榷禁·铜钱金银出界》,第410页。

[48]《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二》:“淳熙五年五月,诏蕃商往来夹带铜钱五百文随离岸五里外,依出界法。”考九八上。

[49]《庆元条法事类》卷二九《榷禁·铜钱金银出界》、《榷禁·铜钱下海》,第410—415页。

[50]黄纯艳:《略论宋朝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行用》,《中州学刊》1997年第6期。

[51](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一《禁铜钱申省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14页。

[52][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87、192页。

[53]参看全汉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一册)》,新亚研究所1972年版,第435—450页。

[54]《宋史》卷一八〇《食货志下》,第4379页。

[55](宋)吕陶:《净德集》卷一《奏乞放免宽剩役钱状》。

[56](宋)苏辙:《栾城集》卷三七《乞借常平钱置上供及诸州军粮状》,第519页。

[57]前引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第313—316页。

[58]《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二》,考九七下。

[59]《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二》,考九七下。

[60](宋)张义端:《贵耳集》卷中,从书集成本,第28页。

[61](宋)岳珂:《桯史》卷三《机心不自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页。

[62](宋)苏辙:《龙川略志》卷三,《与王介甫论青苗盐法铸钱利害》。

[63]《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二》,考九七上。

[64]《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二》,考九七下。

[65]《敝帚稿略》卷一《禁铜钱申省状》,第716页。

[66]参看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宋朝铸钱是否有盈利”一节,中华书局1995年第1版,第382—384页。

[67]《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春正月壬寅”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第2718页。

[68]参看汪圣铎:《关于胆铜生产的起始》,《中国钱币》1996年第3期。

[69]参看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70](宋)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二《财计中》,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62页。

[71]参看宋叙五:《西汉货币史初稿》,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69年出版,第14页。

[72]《张方平集》卷二六《论率钱募役事》,第416页。

[73]《明史》卷八一《食货五·钱钞》,中国文史出版社简体本,第517页。

[74]参看[日]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第十二章“结论”,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据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44年译本重印,第586—593页。

[75]马力:《论宋代白银货币化问题》,《宋辽夏金史》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参看刘方健:《东西方纸币产生条件的比较研究》,《中国钱币》199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