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元文化与海原》:揭秘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神臂弓的关系

《蒙元文化与海原》:揭秘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神臂弓的关系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神臂弓关系考李进兴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五种,多与西夏有关。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因此成吉思汗的去世应该在西夏境内,而不在其他地方。据《元史新编》记载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最后一次攻打西夏时成吉思汗负伤死在六盘山之萨里川。

《蒙元文化与海原》:揭秘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神臂弓的关系

成吉思汗之死与西夏神臂弓关系考

李进兴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五种,多与西夏有关。其中的箭伤之死,不仅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记载,而且在海原县民间也有此传说,箭伤之死比较可信。对此笔者提出一点看法,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

一、成吉思汗去世于西夏之地

(一)成吉思汗去世于西夏之地史料记载

在《蒙古秘史》、《元朝秘史》、《马可·波罗游记》、《元史》均记载成吉思汗去世于西夏之地,这也是学术界公认的[1]

蒙古人撰编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1227年七月“不豫”,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也该他魂断西夏,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有本事你就来过招。成吉思汗听说后,表示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打败,并俘虏了阿沙敢不。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阳历8月25号)病死了,时虚岁67。

《马可·波罗游记》第67章中,这样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成吉思汗在“进围一名哈剌图要塞之时,膝上中流失死”[2]

在《元史》中则是这样记载成吉思汗驾崩的,“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3]

(二)西夏“哈老徒”之地

在《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去世于征“唐兀”之地,“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因此成吉思汗的去世应该在西夏境内,而不在其他地方。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哈剌图”与《元史》中记载的“哈老徒”实则是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地名,均在西夏的地方。

据《元史新编》记载成吉思汗公元1227年最后一次攻打西夏时成吉思汗负伤死在六盘山之萨里川。

在《多桑蒙古史》又记载“六盘山”在“女真(金国)、南家思(南宋)和唐兀(西夏)地面交界处”[4]

那么这个地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哈剌图”是西夏的要塞,又从《多桑蒙古史》的记载看是三国交界处。由此从“要塞”、“交界处”、“六盘山”、“哈剌图”这几个地理要素来看,只有西夏南疆萧关的“天都寨”(今海原县)的地带比较符合,在西夏、金时期,其紧临灵州、盐州,与金国的镇戎军(今固原)接壤,属于西夏国的疆域。地处中原农业区与边疆草原区过渡地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西塞之口”、“关中屏障”之称,是地道的古要塞。而且海原县在元代就有“海喇都”[5]这个地名,其他地方均无“海喇都”或近似蒙古语音的地名。

二、成吉思汗箭伤之死与神臂弓

(一)成吉思汗箭伤之死

成吉思汗箭伤之死的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与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第67章中,这样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成吉思汗在“进围一名哈剌图要塞之时,膝上中流失死”。

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这一记载可知,成吉思汗在围攻西夏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

(二)西夏神臂弓

1.西夏史料记载西夏的神臂弓

被宋人誉为“最为利器”的神臂弓,这在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六《器用》中有记载,约于神宗熙宁年间传入宋朝。向宋献神臂弓者说法不一。沈括认为是李定所献,而朱弁则认为献者为李宏。该弓的具体制作情形,据朱弁《曲洧旧闻》卷九的记载,是“以厌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铜为机,麻索系扎丝为弦”[6]。因为其射程既远且深,可以射二百四十步至三百步。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六《器用》中记载,其“能洞重扎”,因而神宗下令依样制造。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六《神臂弓》记载,南宋高宗年间,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制造的“克敌弓”,就是仿照西夏神臂弓制造的。

2.出土的西夏铭文的弩机与箭头

在1993年,宁夏海原县贾埫乡马营村南有一座西夏时期的古城,被专家考证出是《宋史》中所记载的“临羌寨”。就是在这座古城里,发现了很多弩机和铁制的箭头。弩机的廓长均在11.4厘米左右。在弩机的悬刀上很多錾刻有铭文,其中一件弩机上四个字的铭文[7](见图1),经请教西夏专家李范文先生,被确定是地道的西夏文字。而且该弩机内铁质的部件已严重锈腐,将弩机的廓、刀、牙等铜质的部件死死的连在了一起。铁杆箭头[8](见图2),残长分别在4.9~13.6厘米之间,箭杆多已锈腐,从箭头上的痕迹看属于冷锻工艺。但青铜合金的箭头显得十分锋利,如果用在强弩上,发射出去,肯定“能洞重扎”,并能见血封喉。

图1 宁夏海原县西夏古城遗址出土的西夏铭文的弩机

图2 宁夏海原县西夏古城遗址出土的西夏铜、铁箭头

海原出土的西夏铭文的弩机与铁杆箭头,与史料中记载的西夏神臂弓的“铁为枪膛,铜为机”的构造,完全吻合。也与《宋会要辑稿》载,在甘肃榆中龛谷城西夏的“御庄”,“弓箭、铁杆极多”,因此可以肯定,带有西夏铭文的弩机,铁杆箭头,就是西夏神臂弓上的最重要的部件。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第67章记载:成吉思汗在“进围一名哈剌图要塞之时,膝上中流失死”[9]。“天都寨”蒙古语为“哈剌图”(海喇都),很巧的是海原县城的名字也叫“海喇都”[10]。当地也传说成吉思汗在1227年攻西夏天都寨(在今宁夏海原县)的城池时,被西夏将领用带毒的箭头射中而亡。后来这支西夏的铁箭头被蒙古皇帝忽必烈确定为“苏勒锭”(即成吉思汗灵魂附着物之一)被保存了下来。至清代,元代(北元)最后一个皇帝林丹汗,也是最后一个保存“成吉思汗苏勒锭”的皇帝。在清军的重兵压力之下,率众从察哈尔土篾本土西迁至青海,途经“海喇都”(今宁夏海原县城),将“苏勒锭”藏匿到“海喇都”附近的蒙古堡庙内。不料林丹汗在青海西拉他拉因病去世,“苏勒锭”的藏匿处,又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谜”。

三、西夏取首制胜的尚武精神

西夏人体魄强健,《夏圣根赞歌》称赞党项部民:“秀士高,十尺身;马健壮,五彩镫。”[11]其人“面多黧黑,善骑射,有长身至八九尺者。其性大抵质直而尚义,平居相与,虽异性如亲姻。凡有所得,虽箪食豆羹不以自私,必招其朋友。朋友之间有无相共,有余即以予人;无即以取诸人,亦不少以属意。百斛之粟,数千百缗之钱,可一语而致具也。岁时往来,以相劳问。少长相坐,以齿不以爵。献寿拜舞,上下之情怡然相欢。醉即相与道其乡邻亲戚,各相持涕泣以为常”[12]。可见党项人品格表里如一,健美的体魄和内在的优良品质和谐统一。这是一个重然诺、讲义气、富有自尊心和同情心的民族,一个质朴、纯厚、诚挚的民族。(www.xing528.com)

正因为西夏人以诚待人,如果一旦被欺骗,受人愚弄,心中的愤恨之情难以抑制,往往转化为激烈的复仇行为:“遇有战斗,则同恶相济,传箭相率,其从如流。”[13]《西夏纪事本末》对党项的复仇行为描述得相当具体。

喜报仇,有丧则不伐人,负甲叶于背识之。仇解用鸡、猪、犬血和酒贮于骷髅中饮之,乃誓曰:“若复仇,谷麦不收。”有力不能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趋仇家纵火,焚其庐舍,俗曰“敌女兵不祥”,辄避去。

这种原始的复仇心理,培植了党项民族的尚武能力,善于骑射的战斗精神。这种尚武精神,即使在崇尚武力的其他北方民族中也受到称赞。辽人称西夏“民俗勇悍”,金人称西夏“民俗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元人称西夏“其民沉鸷尚勇”。西夏自己对这种尚武的传统也颇多赞美,有本民族的谣谚为证:

  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

  与明相伴不回暗,与强相伴不会弱。

  张弓无力莫放箭,说话不巧莫张口。

  人有智不迷俗处,箭有功敢入深山,

  心怯也别爬下,箭尽也别投降。

  肠淌缠裹腰际,腹穿用草塞填。

  美人穿上皮袄,也不会变丑;

  勇士坐在人后,也不会变弱。

西夏人的这种尚武喜斗的文化心理与民族习惯的形成,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分不开的。他们的游牧与农业结合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培育出强悍的民族性格。而其时中国正处于局部统一的局面,各族间战争频仍,周围其他民族如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以及稍后的蒙古,其势力都比党项强盛,都先后对党项构成威胁,党项人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了抵御邻国的侵凌,他们同仇敌忾,形成了一种强悍的民族尚武精神。这种尚武精神是他们的立国之本。西夏建立国家之处,曾在其卓越的军事首领李元昊的统领下,完善了兵制,改良了装备,建立了一整套的军事制度和作战方略。在与宋人和辽人的作战中,一再获胜。当然,在西夏中后期,统治者在提倡文治的同时,相对地削弱了武备,使党项族原有的尚武精神也受到削弱,民风不振,国力疲软,最后在蒙古骑兵多次轮番进攻下,虽经顽强的抵抗,终于社稷倾覆,国家破灭。

四、结论

从西夏民族崇尚的“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之尚武精神和所持有的当时最著名的“神臂弓”,以及近些年在海喇都(今海原县)附近的遗址出土西夏弩机和箭头来看,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所述成吉思汗“进围一名哈剌图要塞之时,膝上中流失死”是很切合实际的。

(本文发表于2009年6月24日《收藏快报》第1版;2010年《西夏研究》第1期。作者单位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地方志办公室)

【注释】

[1]陈育宁:《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园》,《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2]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237页。陈育宁:《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园》,《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25页。

[4]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第162页

[5](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0页。

[6]李蔚:《西夏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36页。

[7]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62页。

[8]景永时主编,崔红芬、文志勇译,(俄)Aoлo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著《西夏物质文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47页。

[9]冯承钧译:《马马可波罗行纪》,第237页。陈育宁文:《成吉思汗的葬地和陵园》,《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10](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0页。

[11](日)西田龙雄:《西夏〈月月乐诗〉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25号,1986年,第20页。

[12]《青阳集》卷二。

[13]《宋史》卷264,《宋琪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