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吉思汗逝世地考证:哈老徒与蒙元文化

成吉思汗逝世地考证:哈老徒与蒙元文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吉思汗去世争议地区有宁夏六盘山、泾源、固原、灵武、海原和甘肃清水。这个蒙古名词“海喇都”便是成吉思汗在海原逝世的行宫“哈老徒”之音变。成吉思汗出征西夏也遂夫人随行。成吉思汗去世的寝殿是可以移动的帐宫“萨里川哈老徒行宫。”以上实事无可争辩的说明成吉思汗逝世于今海原,元代海喇都。西部由成吉思汗亲自挂帅组织对西夏的最后一战。

成吉思汗逝世地考证:哈老徒与蒙元文化

成吉思汗的逝世之地“哈老徒”考

却拉布吉

内容提要:(一)成吉思汗以“长生天”之骄子,为了实现“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征服世界战略计划和蒙古族“恩仇必报”的传统,西征归来重新调整部署了东西两个战场,东部由大将木华黎继续挂帅加紧进攻金国,西部由成吉思汗亲自挂帅组织对西夏的最后一战。这是成吉思汗生涯中最精彩也是最后一次战争杰作,中外战争史上以“战线长、跨两国、时间短、成果大”著称。名义上是征服西夏,但实际上“攻金为主,征夏为副”,仅一年工夫,西夏便宣布投降,这些都在成吉思汗设计之中,随后全力进攻金国,打开了征服南宋吐蕃大理等国的序幕。

(二)成吉思汗即将结束西夏战事前夕,公元1227年秋逝世于西夏境内的东牟会(今宁夏海原)。临终前八天之内安排了三件大事:一、秘不发丧,二、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三、授意灭宋策略。以后的实践完全说明了它的预见性。成吉思汗去世争议地区有宁夏六盘山、泾源、固原、灵武、海原和甘肃清水。当时除灵武、海原属西夏之外,其他地区都属于金国。

(三)海原县宋朝称天都寨,西夏称东牟会,元代称海喇都。这个蒙古名词“海喇都”便是成吉思汗在海原逝世的行宫“哈老徒”之音变。

成吉思汗出征西夏也遂夫人随行。《元史·后妃表》载《右第二斡耳朵》为也遂皇后主宫,蒙古族有以大汗宫殿所在地地名称呼大汗宫殿的习俗。所以将也遂皇后的第二斡耳朵为“萨里川哈老徒行宫”。这和《元史》记载“帝次清水县西江。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相吻合。这里“西江”就是离海原15公里的西河。成吉思汗去世的寝殿是可以移动的帐宫“萨里川哈老徒行宫。”

(四)围绕海喇都方圆15公里之内辐射出蒙古庙(堡),乱堆子(蒙古鞑子坟)脱烈(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大营驻地)西河(西江)等和成吉思汗、蒙古族行踪有关的历史遗址,这就是“哈老徒”行宫一词以“海喇都”之音变,永远留在海原历史上的根本原因。以上实事无可争辩的说明成吉思汗逝世于今海原,元代海喇都。

关键词:成吉思汗脱烈西夏金国蒙古海喇都哈老徒海原清水牛头河西江(西河)

一、成吉思汗—“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恩仇必报”—东攻金西击夏

成吉思汗以“长生天”之骄子,为了实现“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征服世界的战略部署和蒙古族“恩仇必报”的传统,西征归来重新部署了东西两个战场,东部由大将木华黎继续挂帅加紧攻金。西部由成吉思汗亲自挂帅组织对西夏的最后一战。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高原、西征、南下中原过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政治上的成熟,思想认识上有了更高的提炼,把个人复仇,民族复仇和“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的原始霸王思想发展成统一北方的战争,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为其后忽必烈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众多帝王中,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

按照成吉思汗的长期战略意图,西征取胜之后,若要入主中原大地,首先要“灭西辽、平后方”(西辽于1218年为蒙古猛将哲别所灭),接着“东攻金朝,西取夏国”以打开进入中原的门户,继而攻克南宋、大理、吐蕃等地,以成就征服天下的愿望。

这是成吉思汗的既定方针,只是时间问题而己。以后整个时局的实践,正好说明了成吉思汗既定方针的预见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成吉思汗从公元1211年至1215年亲自对金实施了三次进攻,1215年占领金朝首府中都以后,自己返回蒙古本土。

对西夏从公元1205年开始至1218年的十三年间,实施了五次攻击。正准备调动主力灭夏之举时,花剌子模斩断了“蒙古金链”,[1]这个突然事件使成吉思汗暂停灭夏计划。从公元1219年至1225年进行了六年的西征争战。

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休整了一年多时间,从公元1226年秋亲率十万大军,从黑水城(今额济纳旗)入夏境,当时蒙古军的进军速度极为神速。“最慢每天58~60公里、最快为90~95公里”[2]使西夏猝不胜防。一举消灭了西夏前卫阿沙敢不,占领阿剌筛(今阿拉善)全境,对西夏首府中兴府一线城镇形成包围。成吉思汗把大本营和前线指挥部安置在离中兴府110公里的黄河南岸,当时金国的阿尔巴斯山(arbas agula)[3],这年秋成吉思汗狩猎坠马受伤,身体一直不佳,进入冬季战事稍缓,双方形成对峙状态。

二、海原(东牟会)—海喇都(哈老徒)—六盘山—雪山—西江(西河)—脱烈(拖雷)

蒙古征夏之战是成吉思汗戎马生涯中最精彩,也是最后一次战争杰作;使“长战线,跨两国”的战局转变为“战时短,成果大”的局面。此时成吉思汗年事已高,不是每战必到,只作总体战略规划设计。西夏战役一改过去“秋攻春退”的做法,采取“稳打稳占”、“围而不打”、“迂回包围”等战术,在进攻金国和西征过程中,蒙古军学会了攻坚战并开始运用炮兵和工兵。实际上征夏方针是“攻金为主,攻夏为辅”的战役。主要是协助中原地区作战的木华黎在金国左翼造成威胁,防止西夏“联金抗蒙”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夏前线用兵并不多,只有大将阿术鲁三万余兵马操作,蒙兵主力在窝阔台率领下南移金国,接替在河南前线病逝的木华黎南移金国,争取西夏自身消耗、自动瓦解。

公元1227年春,按照成吉思汗既定战略部署,西征俄罗斯的“常胜将军”速不台挥师南下,给西夏腰背之间插了致命的一剑。速不台大军从今新疆阿拉山口入西辽国境内,攻取了特勒勤,黄头回纥赤闵等部,一路攻取西夏西部重镇沙州(敦煌)、肃州(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使西夏河西走廊重镇全部失守,头尾脱节,难以维持。蒙古军又继续攻入金国的临洮府和洮州(临潭)、河州(临夏)、西宁州(会宁)、德顺州(隆德)、积山石军(积石山)完全切断了夏金联合的途径,并把大本营和前线指挥部南移到海原、隆德一线以为灭金攻宋指挥部。

图1 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示意图

图2 成吉思汗征西夏图(印)爱德华兹《莫卧儿帝国》

图3 海喇都营地图(源于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元史》载:“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三州。”使西夏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之势。至此成吉思汗完全掌握了百分之百的决胜券,只准备派使者收拾西夏投降事宜。《元史》载:“二十二年丁春,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攻积石州。”其实攻夏之初成吉思汗已把大本营和前线指挥部安置在黄河南岸金境内。是年秋狩猎坠马身体一直不佳,西夏战场主要由大将阿术鲁指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有“自率师渡江”之举,而攻取河西诸镇是由速不台完成的。《元史》载:“夏四月,帝次隆德,德顺州。”成吉思汗在这里和中线夹击的速不台大将会师,探讨征金伐宋大计,并开始向金境凤翔地区进军。成吉思汗在龙德会师以后,“哈老徒”行宫一直安营扎寨在海原周围,直到逝世。《元史》载:“五月,遗唐庆等使金。闰月,避暑六盘山。六月,金遣完颜合周、奥屯阿虎来请和。”战事的发展完全合乎成吉思汗的既定战略方针。

蒙古族历来对六盘山有两种称呼:一为“老温汗山”[luwen han agula]“老温”二字可能是“六盘”的谐音,“汗”是蒙古族习惯将高山大岳称为“汗山”。二是称为察速秃山,蒙古语为[casutu agula]是雪山之意。《元史》载“闰月,避暑于六盘山。”《蒙古秘史》第266节记载:“成吉思合罕驻夏于察速秃山。”《光绪海城县志》中有“雪山在海城南十五里,一名华山。”是六盘山余脉。从此可以证明成吉思汗的行宫就是安营扎寨在六盘山北麓,海原附近。

《元史》载:“是月(六月),夏主李img14降。帝次清水县西江。”这个西江地方非常重要,西江究竟在哪儿?有的研究者说西江就是现在甘肃清水县旁的牛头河。[4]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确切资料,需要深入探索。从以上文字分析,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没有到清水县城,而可以从文字上理解为到的是清水河流域之内的西江。(见余波之四)据考察因成吉思汗大本营设在雪山北麓海原附近,西江就是海原15公里处的西河,海原西夏时称东牟会,元代为了纪念成吉思汗在设在东牟会的“哈老徒”行宫逝世,遂把东牟会改为“海喇都营”(镇),但具体易名时间尚不详,元文宗图贴睦尔年间(公元1330年地图标有“海喇都营”字样,见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纪》载:“庚午(公元1330年)置海剌秃(即哈老徒)屯田总管府”。按当时情况推理“哈老徒”营应在成吉思汗逝世不久成立的,并按照蒙古古老习俗在其周围插箭禁止通行三年,不会在103年之后成立哈老徒营。显然,成立哈老徒营在前,设置海剌秃屯田总营府在其后。元代海原地区最后“达鲁花赤”是元世祖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之孙阿剌忒纳失里。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封豫王驻守西安州(即哈老徒地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朝将领薜显袭击西安州(今海原西18公里),豫王退居蒙古故地。根据当时战事的发展形势,成吉思汗没有必要爬过六盘山到清水县去。成吉思汗的主要目的是攻凤翔、夺长安。矛头指向潼关。《元史》载“:临崩,谓左右,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惫,虽至弗能战,破至必矣。”以后形势的发展也正如成吉思汗所预料。成吉思汗出征西夏,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随父出征,海原(海喇都)不远西河之旁,现有一个叫做脱烈的地方,是拖雷的谐音,因拖雷大营设立在离“哈老徒”行宫不远处而得名。这些古迹遗址,不正是对成吉思汗在海原昔日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吗?

图4 海原县25公里处的西河(西江)

三、海原—海喇都—哈老徒—萨里川哈老徒行宫

《元史》载:“帝次清水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神秘的“萨里川哈老徒行宫”的来龙去脉是:“萨里川”蒙古语为[sagari hegere]《蒙古秘史》第250节音译为“撒阿里客额儿”有两处标为“撒阿里客额儿之野”汉译注为“地名”。“撒阿里”[sagari]“客额儿”[hegeri]以上两词合起来是“平川”的意思。《元史》采取了蒙汉两语组合词“萨里川”相当准确,而有创意。难怪元朝天历年间(1330年)年测制的地图将成吉思汗行宫所在地的客鲁涟河上游的地区标为“萨里川”是有很有道理的。[5]

现在可以认定“萨里川”是地名,是“平川”的意思,客额儿是“野外”的意思。方位在客鲁涟河。是成吉思汗行宫之一的所在地。

“哈老徒”一词,蒙古语为[harilatu]还有另一种汉文写法为“哈里(拉)图”是蒙古客鲁涟河上游河湾处的一个湖名。蒙古语意为“有山坡的地方”。据屠寄《蒙兀儿史记》认为:客鲁涟河上游河湾处有个“双泉海子”的地方是成吉思汗发祥之地“萨里川”。此处原建有宫殿,四周有山,中间有两个湖,河湾西南的一个湖就叫做“哈里(拉)图”湖(即哈老徒湖)。

杨荣、金幼孜都曾随明成祖朱棣北征,杨荣撰有《北征记》书有:“辛丑,次双泉海子。”金幼孜撰有《北征录》书有:“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六月初一日,晚次双泉海,即撒里怯儿(萨里川──笔者注)元太祖发迹之所。旧尝建宫及郊坛,每岁于此度夏。”等论述很珍贵,是指:“哈老徒”湖。屠寄所记“双泉海子”便有了旁证,有待更深入考察。

蒙古学前辈张振佩《成吉思汗评传》屠寄《蒙兀儿史记》,以及《圣武亲征录》都把《萨里川哈老徒行宫》作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之一记载的。邱树森主编《元史辞典》解释的更为详细:“地名。今蒙古宗莫德南额尔德尼东南。元太祖行宫所在。”

至此可以澄清:“萨里川哈老徒行宫”就是客鲁涟河上游的成吉思汗行宫之一。那么,为什么成吉思汗在今宁夏地区去世,而《元史》却以蒙古本土的宫殿之名,“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而载入史册呢?

四、也遂—右第二大斡耳朵—《萨里川哈老徒行宫》

成吉思汗在公元1226年秋开始出征西夏。儿子中带了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长子术赤西征中因病夭折,次子察哈台留守蒙古本土,夫人中也遂皇后随大汗出征。《蒙古秘史》第265节载:“戍年秋,成吉思合罕出征唐兀惕百姓。妃子中携也遂妃以去矣。”

《元史》卷一百六《后妃表》载:“右第二斡耳朵为也速(遂)皇后主宫。”据赛熙亚乐《成吉思汗史论》1157页考证第二大斡朵就是以宫殿所在地地名被称为“萨里川哈老徒行宫”。是也遂夫人的主宫[6]

图5 海原县海喇都广场

因成吉思汗出征西夏也遂夫人陪同,所以把成吉思汗去世的寝殿称为“萨里川哈老徒行宫”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元史》载:“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从发病到去世仅为八天时间,按当时交通条件,成吉思汗无论如何也回不到几千余里之外的客鲁涟河萨里川哈老徒行宫去的。这个事实必须承认。成吉思汗临终前从容不迫的安排了三件大事:一为秘不发丧,二为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三为面授灭宋大计。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也遂皇后以成吉思汗寝宫之主身份,安排了灵柩回归起辇谷大葬的一切事宜。

近二百年来大约世界各国有一百多个考察队寻找过这位伟人的陵墓,都以失败告终。1990年日本著名考古学家“蒙古通”江山波夫,2000年美国学者克拉维兹和蒙古国科学院合作,对肯特、杭盖山地区做了精密艰难的探测,毫无收获而归,最后结论是“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在中国”。《元史》载:蒙古诸帝“葬起辇谷。”多数蒙古学学者都认为这个神秘莫测的起辇谷,可能在蒙古民族发祥之地“二山三河”地区[7]。亦邻真教授考证“起辇谷“就是不儿合勒敦山阳的“古连勒谷”。[8]近年国内学者张辉则认为安葬在新疆青河县,潘照东则认为安葬在鄂尔多斯阿尔塞山。张丽霞、李进兴认为可能在海原去世并秘葬于海原。

概括上述论点,《元史》记载成吉思汗逝世的行宫是“萨里川哈老徒行宫”,当时行宫所在地是海原县范围之内的西江(西河)。

这就是“哈老徒”一词之音变《海剌都》永远留在海原历史上的根本原因。

五、哈老徒—海喇都余波

余波之一:易名之谜

光绪年间海原县《海城县志》“城池”条载,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但元朝为何改为“海喇都”之缘故,目前尚不见记载,很明显,元代为了纪念成吉思汗逝世于设在海原的“哈老徒行宫”而易名为“海喇都”的。明朝仍称海喇都营[9]乾隆年间《盐茶厅志备遗》第三卷“厅地建制条”载:“乾隆十二年,巡抚黄公延桂奏请移于海喇都,易其名为海城。”

民国《海原县要览》“建制沿革条”记:民国3年一月十三日,北京政府内务部统一改定全国各省重复县名,将海城县改为海原县(因和辽宁省海城县同名之故)。

余波之二:改道之谜

历史上路径海原的丝绸之路主干道元代改道之谜,令研究者们深思。北道自长安至凉州一线路线是:“从石门关继续向西,则进入今海原县境内,再从海原经甘盐池至会州沿至会宁县,过黄河,乌兰渡口通至河西地区。”(海原县成吉思汗去世地研究课题小组交流材料)到了元代此路绕开海原,走地势险要的六盘山山道了。《宁夏交通史》称:“丝绸之路北道,完全形成了一条走向全新道路,即元代的长安—六盘山—会宁—定西—兰州(或西宁)驿道。”[10]关于这一点海原县志办公室主任李进兴提出:“这么重大的改道措施,是不是为了不惊动成吉思汗在海喇都(海原)隐灵而采取的方法之一呢?蒙古人对祖先的灵柩是异常虔诚的。18世纪以来全世界都在寻找成吉思汗陵墓,别说成吉思汗,就连蒙古诸帝的一个陵墓都没有找见,越发显的神秘而伟大。这和东牟会改为“海喇都”(哈老徒)一样,意义重大。“笔者支持这个观点,丝绸古道的改道一直影响到今日海原的经济发展,不得不将县政府向南迁移至百余里之外,靠近铁路主干道的黑城。

余波之三:鞑子坟之谜

在海原离西河(西江),脱烈不远处的曹洼乡有个叫做“鞑子坟”的地方(也叫乱堆子,蒙古鞑子堆)。民间传说原来有999个坟堆,大的直径一般40米,高30米,小的直径30米高20米,但在1958年“大跃进”时推平为田,未发现陵墓和陪葬之物,现有30余座乱堆子。这个奇观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总的说来好像和蒙古民族、成吉思汗有关系。有待研究者更进一步发掘研究。

图6 作者访问海原县曹洼乡乱堆子村村民张鸿元(回族,83岁)

图7 海原县曹洼乡的乱堆子

还有离西河不远马营村东岳凤凰山有个陡峭的独山上有个叫做蒙古庙(堡)的地方,建庙年代目前不详(传说在隋唐代),根据蒙古庙(堡)的名称,可以断定这是蒙古族祭祀的地方,文革时遭到破坏,残破瓦砾中,有殿柱石楚座,有雕刻骏马花卉的装饰砖,雕龙、雕莲花建筑构件和残缺不全的石狮子等。这些都是蒙古族喜爱的图案。

图8 蒙古堡庙遗址

图9 蒙古堡庙内的井

图10 蒙古堡庙内的房地基遗迹

图11 蒙古庙废墟上的柱子础石

图12 蒙古堡庙内残留的花纹房脊构建

图13 蒙古堡庙内遗留的龙纹屋脊构件

图14 蒙古堡庙内遗留的装饰砖雕

图15 蒙古堡庙废墟雕马装饰砖

图16 蒙古堡庙内被破坏的建筑残件

图17 蒙古堡庙雕龙建筑构件(www.xing528.com)

图18 蒙古堡庙内遗留的雕狮子建筑物构件

图19 蒙古堡庙内遗留的雕花草建筑物构件

图20 蒙古堡庙内的功德碑

图21 作者考察蒙古堡庙遗址

图22 蒙古堡内的残留的石狮子(正面)

图23 蒙古堡庙内的石狮子(背面)

成吉思汗时代到元朝的建立,宁夏地区是回族最多的一个地方。这和成吉思汗西征带来了很多波斯工匠、技工和战俘有关。成吉思汗的炮兵、工兵主要是由这些人组成的。现在宁夏有六百余万人口,回族约占35%,但全省蒙古族不到万人,其原因:一是明朝时大批蒙古族逃往漠北。二是埋名改姓融入到包括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海原县人口约43.76万,回族人口29.6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7.8%,有汉、满、蒙等民族,据初步了解海原地区姓李、铁、脱、黑等姓的回族大部分是伊斯兰化了蒙古族后裔。

为什么蒙古庙(堡)、蒙古鞑子坟(乱堆子)、脱烈(拖雷)、西江(西河)还有直到现在海原有许多蒙古词汇命名的地名。都是围绕着海喇都(哈老徒)形成辐射圈?这个历史现象,值得进一步探查,初步提供了成吉思汗在海原地区逝世的有力旁证,供研究调查和纠正。

余波之四:西江(西河)之谜

清水县是中国最早设置的县级行政区之一,早在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已设清水县,宋、金、元、明、清代及至民国均未易名。

元代清水县归陕西行省秦州管辖,元末县令为蒙古族“达鲁花赤”铁木罕巴。《元史辞典》载“清水,县名。元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仍立清水县,隶秦州,治今甘肃清水。”

清水县至海原西江(西河)直线距离大约为300余公里,而且金代中间相隔德顺,镇戎二州。《元史》于明代仓促成书,仅用了331天,不免有所疏漏,会不会是“清水河西江”之误?清水河离西江(西河)只有60余公里之距。

西江是不是牛头河?目前尚无确切史料做证,有待进一步考证。那么,明朝史官为什么没有书为“帝次清水县牛头河”。(牛头河和西江毫无谐音之处,反而西江和西河只有发音之差,而内容相同,清水县人口大约30万,少数民族中回族占多数,有藏,土、苗族,但没有蒙古族)。

余波之五:萨里川之谜

“萨里川”蒙古文有两种含义:[siara tala]意为“黄色平原”和[sagari tala]意为“平川”。

“哈老徒”一词有:[hartu]黑色之意,如黑色岩石,有黑土的地方等。[haritu]有坡度之意,如小山坡之类。[harilatu]客鲁涟河湾的一个湖名。[haligutu]黄斑之意,如黄斑马,黄褐色山峰等。[harulatu]有放哨、前峰、前卫之意。还有[galagutu]意为有雁的地方。

蒙古学汉文文献中名词“哈老徒”和“萨里川”有多种写法。“萨里川”有如:撒阿里客额儿,撒里怯儿,撒里川,萨里川等。“哈老徒”有如:哈连徒,海剌秃,嘎老台,哈剌屯,海剌都等。笔者根椐《蒙古秘史》和《元史》采用了“哈老徒”和“萨里川”的标准写法。

在组成“萨里川哈老徒”一词组成之前蒙古语允许有以上解释,不会有错处。但一旦组成“萨里川哈老徒”一词,就变为了专业词组,就专指成吉思汗在蒙古本土客鲁涟河上游的行宫之一了。

余波之六:蒙古地名之谜

今海原地区(元代哈老徒)据初步考察有许多蒙古词语命名的地方,列举如下供参考。

1.打拉池——一元代为达剌赤(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达剌赤是蒙古语(taligqi)是“死亡者”或“亡后灵魂存在之意”,由(talihu)“死亡”动词加动词派生附加成分(gq i)变为名词达剌赤。元代这种名词繁多,如昔宝赤(管猎鹰者)、必阇赤(文书官)、宝儿赤(御膳官)、达鲁花赤(官员)、扎鲁忽赤(断事官)等等。

笔者认为离成吉思汗大本营哈老徒行宫不远的地方,出现以达剌赤命名的地方,非同寻常,可能和纪念成吉思汗逝世祭祀灵魂之地有关系。达拉池在海原西72公里。

蒙古族自古以来有(taligqi horim)的传统,即冥婚仪式。如果未婚男女不幸死亡,两家父母商量选择吉日,给他们亡魂举办婚礼,让子女们在阴间团圆。实际上是怀念亲生骨肉寄托哀思的一种方法,蒙古族这种风俗一至延续到今。

2.芦茨沟——蒙古语为(lusan gu)是“龙王爷水沟”的意思。(清)朱享衍《乾隆盐茶厅志》“水利”条载:“芦茨沟……旁有立石二,询之,则代龙王庙旧基地。各堡民称此为华山第一泉,天时旱干,远近俱祈求雨于此。有三股,如跑突涌出云。”芦茨沟在离海原15公里华山。

3.须灭都河—蒙古语为(ximutu gol)意为“富饶之河”译音又名石门水,现叫苋麻河,位于海原南80公里。

4.蔚茹水——蒙古语为(urugu usu)“下被水”之意。即指清水河,清水河源头为六盘山北麓,居高向北倾泻至中卫入黄河,水势激猛,有下坡之势。在海原东60公里。(清)杨金庚《光绪海城县志》第六卷“古迹志”“清水河”条载:“蔚茹水,又名葫芦河,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5.可可水——蒙古语为(hoho usu)是“蓝色水”或“清水”之意,在海原正北2 0公里处汇入清水河。笔者疑为原是清水河的蒙古名字,待进一步考证。《盐茶厅地新图》也标为“可可水”。

6.蒙古堡——蒙古语为(monggol ofu)元代为蒙古族聚住的地方,在海原东20公里,贾塘乡马营村。

7.脱烈堡——一蒙古语为(toliofu)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大营所在地而成名,在海原(哈老徒行宫)东南36公里,成吉思汗出征西夏国时四子拖雷三子窝阔台随行,不久窝阔台南行参加征服金国战事。因成吉思汗在公元1226年秋狩猎坠马受伤,拖雷一直守候在哈老徒行宫直到逝世。

图24 盐茶厅地新图

图25 笔者考察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

8.锁黄川——蒙古语为(suhain tala)是“红柳川”的意思,在海原南35公里树台乡。

9.踏儿坪——蒙古语为(talin xili)是平川的意思。离海原西5公里。

10.西里——蒙古语为(xili)是“山梁”之意。在海原西80公里兴仁镇。

11.关桥——蒙古语为(ganqaa)是“一个”,“孤独”之意,海原北29公里关桥乡。

12.卜罗泉——蒙古语为(boru bulaga)是“混浊泉”意思,在海原南66公里关庄乡。

13.剥果蒙泉——蒙古语为(bogom bulaga)是“多眼泉”之意。《光绪海城县志》第六卷《古迹志》载:“海城始属夷地,继为牧场,虽录域中,意同化外……以为剥果蒙泉之系,此词费解,似有去伪存真,实事求是之意。”因“文革”期间乱改“封资修”地名,详址待查。

14.拔余——好像是蒙古语“巴音”(bayin)的谐音,是“富饶”之意。该地名在海原有两处,一为‘拔余’在海原西百公里苏堡乡,一为“拔馀”在海原南90公里。

15.迭烈逊——蒙古语(deresun)意为长芨芨草的地方,古时此处黄河两岸芨芨草茂盛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渡口,有的学者估计是今汉壇阴渡口,离海原西140公里。

16.乌兰山——蒙古语为(ulagan agula)“红色山”之意,著名的古代渡口。

17.贴木山——蒙古语有两种意思:一个是(tomor agula)“铁山”之意,另一个是(temgen agula)“骆驼”之山之意,民间传说元末大将铁木耳大战于此而得名,现归会宁,离海原西160公里。

18.海喇川——蒙古语有两种意思,一为(har tala)是“黑色土地川”。一为(harilatu)意为名词“海喇都川”,元代东牟会易为“海喇都”,以后将东牟会平川叫做“海喇都”或简称“海喇川”。

19.打冷沟川——蒙古语为(dalan gu)是“七十沟川”的意思,海原南32公里树台乡。

余波之七:成吉思汗传说之谜

成进思汗出征西夏国时,今宁夏、阿拉善地区还分别属金夏两国。所以这些地方流传有关成吉思汗的各种传说。

阿拉善巴音淖尔公有成吉思汗敖包,说是成吉思汗路过之地,当地蒙古族牧民每年都有祭祀活动。阿拉善阿拉坦德伯希地方传说成吉思汗留下了自己的衣服,后来有人在此地建庙纪念。阿拉善乌素图镇查干布拉格,好布利[hogowor]沙漠深处有肯特敖包(是蒙古诸帝安葬之地起辇谷所在地山脉的名称)。此地蒙古族民间传说成吉思汗北归灵柩车队,通过此地时陷车难行的地方,当地牧民设肯特山敖包做纪念。经查和《蒙古秘史》,《黄金史》所描述地名相吻合。

宁夏黑城地方传说成吉思汗在此处受箭伤,所以当地人遇到倒霉之事,有都说“黑啦!”的习惯。凉殿峡传说有成吉思汗战马饮水石槽和栓马石桩等等。

余波之八:三角地之谜

洪钧《元史译文证补》记载:“成吉思汗行至六盘山,为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地,帝自此病日渐,临崩遗嘱。”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是在六盘山地区逝世的。‘主儿保’是蒙古语(joriqid)指金国。南纪牙斯是“南家子”汉语的蒙古语音译(nanggiyad),元朝以前蒙古族将汉族称为“住在南方的人”,即“南家子”一词的来历。这里指南宋。合申是“河西”的谐音,这里指西夏。类似词语在蒙古语中有许多。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成吉思汗三年(公元1208年)的地图所标,南北走向延伸240公里的六盘山成了西夏、金国、南宋的分界线,六盘山主峰在金国,北麓东牟会(今海原)属西夏,而毗邻的隆德、德顺州归金国,六盘山西麓属南宋。成吉思汗即将结束西夏战事前夕,已攻入金国的凤翔州,向南宋潼关进军了。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当时成吉思汗的所在位置,是在六盘山北麓,西安州地区了。

(本文作者单位系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学院)

【注释】

[1]《蒙古秘史》第254节载:“成吉思合罕遣往撒儿塔兀勒百姓处之兀忽纳等百人使者被羁杀。”成吉思合罕曰:“何可听撒儿塔兀勒百姓,断我金縻绳也耶?为我兀忽纳等百人使者报仇雪冤而征撒儿塔兀勒百姓乎!”花剌子模国杀害了成吉思汗派出的百人贸易使团,这就是成吉思汗西征的主要原因。

[2]《蒙古古代战争史》第240页,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年。

[3]《蒙古秘史》第265节载:“狩猎野马群于阿儿不合[arbuh-a agula]”,“赤兔马惊而成吉思合罕坠马,肌肤痛甚,营于搠斡儿合惕之山地矣。”潘照东考证出阿儿不合山“为今鄂尔多斯的阿尔巴斯山[arbas agula],西夏称为省嵬山。”。张穆《蒙古游牧记》为“阿布山”,当时为蒙古、西夏、金国三角战略地带。“搠斡儿合惕”[cohur-hod]为“多窟汇聚之处”。(潘照东:《草原敦煌——阿尔塞石窟探密》,内蒙古新经济研究会,鄂尔多斯市研究会议2002年。)

[4]温小牛:《成吉思汗病逝清水县新考》,2006年7月17日《天水日报》。

[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6]一般蒙古学史籍都称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但《元史》《后妃表》载成吉思汗有五大斡耳朵;即“孛儿台兀真太皇后大斡耳朵”[burtegeljin ujin hatun nu yihe ordon]地址在“客鲁涟阔迭额刺勒”[kerulun hedee aral]这个地方是《蒙古秘史》成书的地方。
  忽兰皇后“右大斡耳朵”[hulan hatan nu yihe ordon](即第一大耳朵),日本蒙古学那柯通世考证,地址在客鲁涟河的“喀罗台敖茂”湖[haligutai aman nugur]。
  也遂皇后“右第二大斡耳朵”,即《元史》记载“萨里川哈老徒行宫”[yesui hatan nu haritu yihe ordon]。《蒙古秘史》所称“撒阿里客额儿”[sagari hegeri]“萨里川”即“萨里川哈老徒行宫”。
  也遂干皇后“右第二大斡耳朵”[yesigan hatan nu har dung nu yhe ordon]地址在土兀剌河[tula gol]上游黑森林[har dung]。
  八不别及皇妃“右第四大斡耳杂”[babu hatan nu selengegol yin yi heordon]地址在薜良格河[selenge gol]支流伊德尔河[yder gol],八不别及皇妃深居简出不好出头露面,为史家所忽略。

[7]“二山三河”二即肯特山、杭盖山、和斡难河,客鲁涟河,土兀拉河。

[8]《亦邻真论文集》。

[9]宁夏交通厅编写组编:《宁夏交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88页。

[10]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