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元文化影响下的海原归属刍议

蒙元文化影响下的海原归属刍议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原在蒙元时期的归属刍议刘华有元一代,今海原的归属比较模糊。为此,今海原史志工作者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发微探幽,各抒己见,努力探索元代海原的归属问题。该志将包括海原在内的固原地区归属于开成路管辖。令人不解是,著名的原州被蒙元废弃尚有开成州替代,而直线相距200多里外的西安州被废弃后,其地归属哪一州县?上述史志资料均认为蒙元时期的海原属陕西开成路管辖。

蒙元文化影响下的海原归属刍议

海原在蒙元时期的归属刍议

刘华

有元一代,今海原的归属比较模糊。一部《元史[1]竟没有任何与海原有关的确切地名,当代史地研究著作也是笼而统之,含糊其辞。笔者在总纂《海原县志》[2]时,因手头史料的匮乏,仅根据《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3]中元豫王驻西安州的记载及相关史志、地图与今之学者专家的研究文章,在“建置志”中简略地作了这样的记述:“元代,属陕西行中书省开成路,海原地区为豫王军屯地,无行政机构。”令人遗憾的是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建都西安州,已是元顺帝(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此时距元朝灭亡(1368年)仅剩10年了。

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统治海原,距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在西北地区设秦蜀行省98年,距设西夏行省99年,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甘肃行省70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以西安州为代表的海原地区竟然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为此,今海原史志工作者在汗牛充栋的史料中发微探幽,各抒己见,努力探索元代海原的归属问题。

例如《宁夏史志》[4]刊载田玉龙《略说海原县元代建置》一文,作者依据《大元混一方舆胜览》[5],从甘肃行省辖宁夏府路、亦集乃路、甘州路、肃州路、西昌路分析,又从亦集乃路下判断,亦集乃路当辖山丹州、居延州、新民州、西安州,从而得出结论:西安州是亦集乃路名副其实的“飞地”州。也就是说:今天的海原在元代属甘肃行省亦集乃路管辖。

亦集乃路与西安州相隔千里之外,一个是沙漠绿洲,一个是黄土高原,且两地中间地带又有其他行政建置,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元代是否设立过“飞地州”?这是一个耐人寻味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史地研究著作对元代海原归属的记述

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在元代到底属哪一省、路、府、州、县管辖?我们先看有关史志的记述。

(一)陕西行省开成路说

据《固原地区志》[6]地理志:固原地区(包括海原)“元时属陕西行中书省开城路,置有开城州和广安州”。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分治秦蜀,立开成(一作开城)府、开成路,置有开成县、广安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开成路屯田总管府,升广安县为广安州。至治三年(1323年),第三代安西王月鲁铁木尔被流放云南,开成路随之降为开成州。广安州在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开成州在今原州区(固原)开城乡境(六盘山东麓)。

该志将包括海原在内的固原地区归属于开成路管辖。令人不解是,著名的原州被蒙元废弃尚有开成州替代,而直线相距200多里外的西安州被废弃后,其地归属哪一州县?

《宁夏通史》(古代卷)[7]第八章“蒙元统治时期的宁夏”:“西北地区军政大权都被阿难答控制。成宗去世时,阿难答的统治势力已南达四川,西到吐蕃,西北抵哈剌火州,即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北部在内的西北大片领土。……元顺帝时,又以阿剌忒纳失里为西安王(豫王),在六盘山屯田,但其势力已远不如阿难答时期了。”

本书认为今陕甘宁属西安王阿难答的势力范围,海原自在其中。而豫王阿剌忒纳失里何时受封为“西安王”,笔者不得而知。其“在六盘山屯田”,亦不见元代史书记载。

《宁夏百科全书[8]:“开成府路……领开成县、广安州,辖境相当今固原县、彭阳县、海原县全部和泾源、同心、西吉三县部分地区。”

《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9]:“忙哥剌时,安西王府统辖地域广大,包括今陕西、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等省区全部,以及山西、云南、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

黄河文明的绿洲宁夏历史文化地理》[10]:“蒙元时期……现在的宁夏南部固原地区仍隶属于当时的陕西行省;宁夏北部地区,包括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的部分地区隶属于宁夏行省。”

西海固史》[11]:“元初,六盘山地区隶陕西行省巩昌路。……安西王的分地是京兆路、开成路。辖区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

《宁夏历史地理考》[12]卷十三元朝:“开成府:辖今固原县、海原县全部和同心县、西吉县部分地区。领开成县和广安州。”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13]第六章:“元朝期间,今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各市县基本上属于开成府路(州)的管辖范围。……开成府路:上隶属于陕西行省,下领一州(广安州)一县(开成县),管辖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宁夏固原市除隆德县、泾源县以外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吴忠市同心县的全部地区。”

《宁夏五千年》[14]第一编建置沿革:“元代宁夏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开城州开城县(今宁夏固原开城)、平凉府之华亭县(化平即今宁夏泾源县于元代并入华亭县)、镇原州之东山(今宁夏彭阳古城)、三川(今宁夏固原西北)县、静宁州之隆德县(今宁夏隆德)。宁夏北部初属西夏等路行省(治今银川市),后改建甘州行省及甘肃行省(治今甘肃省张掖市)之宁夏府路,下领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鸣沙(今宁夏中宁东北)、应理(今宁夏中卫)三州。”

《固原历史小百科[15]开城府:“辖境相当今固原县、彭阳县、海原县全部和泾源、同心、西吉3县部分地区。”

《固原史地文集》[16]载有罗丰撰写的“固原地区历代建置沿革考述”:“至元九年(1272年)冬,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分治陕蜀及西域。……元代固原地区均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

上述史志资料均认为蒙元时期的海原属陕西开成路管辖。但在开成王府统治时代,却看不到任何与今海原有关的史料。笔者也曾心存疑惑:宋夏时期的西安州哪里去了?

(二)甘肃行省说

《宁夏通史》(古代卷)第八章“蒙元统治时期的宁夏”:“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西夏中兴行省于甘州(今甘肃张掖),改称甘肃行省。其辖区包括原西夏政权的全部属地,相当于今宁夏全境、甘肃的河西地区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17]“行中书省”条下:“陕西行省——中统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西四川行省、陕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两次移至兴元(今陕西汉中);至元八年(1271年)罢,以京兆诸路直隶中书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京兆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1280年),忙哥剌死,罢王相府,复立陕西四川行省于京兆;十八年,分设四川行省,于是只称陕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甘肃行省——中统二年(1261年),立西夏中兴行省,治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至元三年(1266年)罢,改置宣慰司,隶中书省。八年(1271年),复立;十年,又罢。十八年(1281年),再立。次年,分设行省于甘州(今甘肃张掖),称甘州行省,二十二年(1285年)罢。二十三年,徒西夏中兴行省治甘州,改称甘肃行省。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这两部史书均认为甘肃行省辖今宁夏全境,海原自然归属其中。陕西行省(即秦蜀行省)成立于中统元年(1260年),甘肃行省成立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前后仅隔26年,期间还穿插西夏行省24年。通过上述史料的探析,西安州似乎先后游离于陕西行省、西夏行省、甘肃行省之间,给人一种扑朔迷离、雾里看花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元史》(大百科全书)一书认为陕西行省不辖今宁夏区域,也就是说今海原不在开成府管辖范围之内。但以六盘山为中心的开成府路一直属陕西行省,此说又当存疑。

(三)西安州说

《宁夏通史》(古代卷)第八章“蒙元统治时期的宁夏”:“今海原县属西安州,亦称海喇都城。”

该书对元代海原的归属前后不一。此说表明元代西安州依旧存在,今海原归其管辖。但西安州与海喇都是两座城池,且分处两地,将其混为一谈,显然有错误

(四)分属之说

《宁夏历史地理考》卷十三元朝:“宁夏南部的固原、彭阳县及西吉、海原两县的东部,当时属陕西行省(治今西安市)开城府(治今固原县开城),泾源县属平凉府华亭县,海原县西部属西安州海喇都城,隆德县和西吉县大部属平凉府静宁州。”

此说将海原一分为二,但东西划分概念模糊。东部属陕西行省开成府,是指清水河流域还是海喇都以东?西部属西安州海喇都城,是指西安州还是海喇都?该书对今海原在元代的归属前矛后盾,前说统归开成府,后说分为东西两块区域,即开成府和西安州海喇都。因无确切史料佐证,此说有待进一步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安州或海喇都在元代曾管辖着今海原广大地区。

二、亦集乃路的建置沿革与地理环境

据《元史》:“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亦集乃路,下。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国尝立威福军。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内附。至元二十三(1286年)年,立总管府。”[18]

由此可知,亦集乃属下路,并未辖州。《元史》(地理三)无居延州、新民州及西安州的记载,而山丹州却记在宁夏府路之后。其后又有西宁州与兀剌海路,而西宁州则属章吉驸马分地。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19]“甘肃行省”看:亦集乃路北接岭北行省,南临肃州路、甘州路,东靠兀剌海路,西连沙州路。今海原则标在陕西行省开成州管辖范围内,而中卫、同心又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由西安州至亦集乃的直线距离远在1500里之外,且要经过宁夏府路的应理州(中卫)或陕西行省的会州(靖远),并穿越甘肃行省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茫茫戈壁),路途遥远,行旅艰难。

新编《额济纳旗志》[20]第一编地理第三节建置沿革:“西夏在这里设置了黑山威福军司和黑水镇燕军司。1271年,元世祖统一中国后,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立亦集乃路总管府,统领居延地区的军政事务。由于元代疆域的空前扩大,使较边远的居延地区变成中原通往西域、漠北的交通枢纽,其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了发展。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将军冯胜率军攻克亦集乃路,旋即放弃。此后,居延地区为漠北鞑靼领主所占据。”

该志全书不见亦集乃路辖州的记载,说明在元代西安州与亦集乃路没有隶属关系。

关于亦集乃的地理环境与建置沿革,《西夏学》(第四辑)[21]载有杜建录撰写的“黑水城汉文文献综述”:黑水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约25公里的荒漠中,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宜于耕牧的绿洲。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水(古称弱水)流经这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草场。西夏立国后,在此设置黑水监军司,作为北方的军事重镇。西夏宝义元年(1226年),蒙古大军攻破黑水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归甘肃行省管辖。“亦集乃”为“黑水”的西夏语称,“亦集”即“水”意,“乃”即“黑”意,元朝沿用西夏旧称,仍名“亦集乃”,后世异称为“额济纳”。元亡以后,黑水改道西移,草场农田沦为沙丘,城郭随之废弃。

该文认为亦集乃路归甘肃行省管辖,有关文献并未发现亦集乃路辖西安州的蛛丝马迹。

另据《西夏学》(第四辑)王亚莉撰写的《元代亦集乃路‘蒙古八站’考释》一文说:“甘肃行省共辖七路,即中兴路、永昌路、甘州路、肃州路、沙州路、兀剌海城路和亦集乃路,其中亦集乃路站赤是纳怜道上甘肃至和林间的供给地,‘盖为北方蒙古人与甘肃诸城往来必经之途也。’亦集乃路站赤沟通了官员在岭北行省与甘肃行省宁夏路、永昌路以及肃州路之间的相互往来。”作者援引《经世大典·站赤》考证出“蒙古八站”分别是在城站、盐池站、普竹站、狼心站、即的站、马兀木南子站、山口站、落卜剋站。

上述站赤都不在今海原境内,该路与海原无关。

《西夏学》(第四辑)杨彦彬撰写的《试析元末至北元初期甘肃地区的分省设置》一文,通过研究黑水城出土的三件文书认为:甘肃地区设有肃州分省、甘州分省、亦集乃分省。

这三个行省均远在河西走廊及巴丹吉林沙漠之北,与今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风马牛不相及。

综上所述,《大元混一方舆胜览》记载的“西安州”有两种情况:一是当时的西安州是一个独立州,曾属甘肃行省管辖;二是“西安州”为“西宁州”的笔误。笔者由此认为元代亦集乃路与西安州不存在隶属关系,“飞地州”之说不能成立。

三、从元代陕甘宁屯田看西安州的归属

据《元史·兵三》[22]记载: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军民屯田先后设有栎阳、泾阳、终南、渭南、安西、平凉、凤翔、镇原、彭原等总管府,并有盩厔孝子村、张马村、杏园庄、亚柏镇,宁州大昌原,德顺州威戎等万户府屯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军民屯田:在宁夏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屯田中,有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遣塔塔里千户所管军人九百五十八户屯田,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顷三十三亩;管军万户府屯田于肃州、沙州、瓜州、甘州等地;宁夏营田司屯田于中兴;宁夏路放良官屯田;亦集乃屯田。

上述陕甘宁屯田规模较大,但“兵志”不提六盘山屯田与开成路屯田总管府,也不提西安州屯田,说明安西王府地位特殊,非同一般。

在陈广恩所著《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研究》[23]第二章“元代开发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举措”中,作者依据《经世大典》考述了甘肃行省屯田情况,其中宁夏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屯田于西安州置司,塔塔里置屯,屯户2300户,屯垦田地1490顷。

而《元史·兵三》却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遣塔塔里千户所管军人九百五十八户屯田,为田一千四百九十八顷三十三亩”。由此推知,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遣发塔塔里千户所管军人958户至西安州屯田,加上西安州原有军人1342户,共计2300户。

塔塔里在何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4]载有孙伯君《“札兀惕忽里”考释》一文,作者援引施世杰《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元初时塔塔里部即居此泊(即塔里泊)之旁。”这一地名是否与塔里木盆地有关,还有待考证。但另有资料却认为塔塔里在戈壁东部。

《经世大典》一书载有西安州屯田,将其列在宁夏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屯田中。这一史料极为珍贵,终于使在《元史》中消失的西安州现出了神秘的身影,拨云见日,使人眼前一亮。由此得知,元代西安州曾是甘肃行省宁夏新附军万户府屯田中的一个营田司,不属于开成路屯田总管府。

元代在西夏(唐兀)旧地开展的宁夏屯田卓有成效,受到朝廷的嘉奖。如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夏四月己酉朔,“复立营田司于宁夏府。”[25]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八月辛丑,“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儿赤”[26]。毋庸置疑的是西安州在宋夏辽金时期,除北宋短暂的二十多年统治外,则长期为西夏占有,直至1227年西夏灭亡。蒙元在唐兀之地先设宁夏行省,后设甘肃行省,将西安州划归宁夏路也在情理之中。

四、元代开成安西王府与六盘山屯田

开成王府高踞六盘,环视陕甘宁川,在蒙元王朝中期曾雄霸西北,显赫一时。而以开成王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六盘山屯田,其目的亦是寓农于兵,以农养兵。既开垦荒地,解决军民粮需;又防守要地,巩固新占领的地盘,可谓一举两得。今六盘山曾是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等蒙元帝王驻跸过的地方,在此进行屯田,意义非同寻常。

(一)开成安西王府

关于开成王府的兴盛、衰败及没落,我们从《元史》中摘录几条资料就可一目了然。

至元九年(1272年)冬十月丙戌朔,“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分地,驻兵六盘山”[27]秦王忙哥剌:“至元十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成,皆听为宫邸。”[28]从此,“秦蜀夏陇,悉归控御。宸眷西顾,实为藩辅。”(武树善编纂《陕西金石志》卷二七)由此可见,“西土”之地尽属安西王势力范围,西安州自然属于开成王府管辖之内。

短暂的8年时间,安西王府就达到了鼎盛。至元十七年(1280年)安西王忙哥剌薨,其子阿难答继位。至元十七年六月丁丑,“安西王薨,罢其王相府”[29]。这是安西王府衰落的信号。至元二十四(1287年)年十一月丁酉,“桑哥言:‘先是皇子忙哥剌封安西王,统河西、土番、四川诸处,置王相府,后封秦王,绾二金印。今嗣王安难答仍袭安西王印,弟按摊不花别用秦王印,其下复以王傅印行,一藩而二王,恐于制非宜。’诏以阿难答嗣为安西王,仍置王傅,而上秦王印,按摊不花所署王傅罢之”[30]。元贞二年(1296年)春正月丙戌,“安西王傅铁赤、脱铁木而等复请立王相府,帝曰:‘去岁阿难答已尝面陈,朕以世祖定制谕之。今复奏请,岂欲以四川、京兆悉为彼有耶?赋税、军站,皆朝廷所司,今姑从汝请,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31]。至此,朝廷已对安西王府心存芥蒂而有所防范了。

大德四年(1300年)秋七月庚子,“籍安西王所侵占田、站等四百余户为民”。朝廷开始抑制安西王府的势力了。当年十二月甲戌,“给安西王所部军士食,令各还其家,候春调遣”[32]。大德十年(1306年)八月壬寅,“开成路地震,王宫及官民庐舍皆坏,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以钞万三千六百余锭、粮四万四千一百余石赈之”[33]。这一灾难使安西王府的繁华之梦化为灰烬。大德十一年五月乙丑,“废皇后伯耍真氏,出居东安州,赐死。执安西王阿难答、诸王明里铁木儿至上都,亦皆赐死”。第二代安西王在宫廷斗争中被视作乱臣贼子而丧命。[34]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辛巳,“降开成路为州”[35]。至治三年八月癸亥,阿难答之子月鲁铁木儿伙同部分朝臣及诸王谋反,“杀丞相拜住,遂弑帝于行幄”。至治三年九月癸巳,泰定帝即位,“诸王月鲁铁木儿袭封安西王”。十二月癸未,“流诸王月鲁铁木儿于云南。”第三代安西王又成为罪臣而流放,下落不明。[36]泰定元年(1324年)夏四月辛酉,“命昌王八剌失里往镇阿难答昔所居地”。泰定三年(1326年)六月丁亥,“命湘宁王八剌失里出镇阿难答之地”[37]。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荣辱兴衰,开成王府的地盘换了主人,曾经辉煌的安西王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题外话一:有专家学者认为成吉思汗的陵墓就在开成,安西王府就是专为镇守王陵而设置的。试想:开成王府天灾人祸荣辱历劫,蒙元的开国皇帝能埋葬在这里吗?

(二)六盘山屯田(www.xing528.com)

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二月戊申,“开成路置屯田总管府,广安县隶之”。至元十六年(1279年)秋七月乙卯,“敕发西川蒙古军七千、新附军三千,付皇子安西王”[38]。至元十八年(1281年)冬十月乙巳,“命安西王府协济户及南山隘口军,于安西、延安、凤翔、六盘等处屯田”[39]。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一月乙丑,“罢开成路屯田总管府入开成路,隶京兆宣慰司”[40]。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壬辰,“以别速带逃军七百余人付安西王屯田,给以牛具”[41]。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冬十月戊寅,“从总帅汪惟和言,分所部戍四川军五千人屯田六盘”[42]。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夏四月辛巳,“命陕西省督巩昌兵五千人屯田六盘山”。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十二月辛巳,“徙瓮吉剌民户贫乏者就食六盘”[43]。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月壬子,“枢密院臣奏:‘延安、凤翔、京兆三路籍军三千人,桑哥皆罢为民,今复其军籍,屯田六盘。’从之”[44]。元贞二年(1296年)二月庚申,“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45]

《隆德县志》大事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以燕京戍守新附军463户于德顺州威戎立屯垦田164顷零80亩。”[46]

《新编元开成志稿》[47]大事记: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开成路屯田总管府,令武毅将军李进率军2000人移屯六盘山。至元三十年(1293年),安西王有民屯424户,田467顷。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令在德顺州立屯耕种,屯户2600余户,耕地800余顷。

从上述史志资料看,元代在今宁夏南部山区的屯田,时间虽短,但规模很大。从至元十五年(1278年)到元贞二年(1296年)的18年间,先后有35000多人屯田六盘山。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德顺州的数千屯户及其他无人数统计的屯田项目。

以开成路为代表的六盘山屯田,始终不言西安州。在安西王府没落后的元贞二年(1296年),才有“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的记载。今海原介于六盘山与黄河之间,西安州似乎属于这次大规模屯田的范围。

题外话二:有专家学者认为成吉思汗的陵墓就在六盘山地区。试想:乱挖滥垦的大规模屯田,成吉思汗埋葬在这里能安息吗?

五、揭开元代海原西安州的神秘面纱

从元代西北的交通状况看,途经海原的汉代车马大道的不再使用,表明宋夏西安州在蒙元时期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元太祖成吉思汗征伐西夏、避暑六盘山,在天都地区没有发动战争,也未见西夏人的抵抗。可以说海原是和平过渡的,西安州安然无恙。那么,蒙古人为何放弃西安州?其中的谜团的确令人费解。

北宋西安州的领地以天都山为中心,南至甘肃会宁县境,北至同心县境;西夏经营时,西接甘肃屈吴山,东临清水河;其面积超过今海原县6899平方公里的范围(2008年区划调整后有所减少)。如此辽阔的土地,竟无行政建置,究其原因,笔者的肤浅理解是:天都西安州地处陕西行省的西陲,甘肃行省的东侧,西夏行省的南端,正是今银川、兰州、西安三省会交会的三角地带。对于陕西行省来说,西安州东南有开成王府和广安州;对于甘肃行省来说,西安州西部有会州;对于西夏行省来说,西安州北部有灵州和应理州。因此,从行政建置的角度看,西安州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正如《光绪海城县志》[48]第一卷建置志:“唐宋元明,战守屯牧,边域亦未分析。”《嘉靖固原州志》[49]卷之一创建州治:“西安州守御千户所:……元废。”

但西安州所在的天都地区,山川雄阔,土地广袤,蒙古人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是故《经世大典》中才会有“宁夏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屯田于西安州置司,塔塔里置屯,屯户2300户,屯垦田地1490顷”的记载。海原大地的高山大川上,至今还能看见蒙元时期遗留下的荒地。需要说明的是,元代的海原除军队屯田外,畜牧业比农业更为发达。《固原史地文集》载有米寿祺撰写的“海原县历史概貌考述”:“……元朝建立后,于今固原地区置开成路。路下设开成州和广安县,均在固原地区南部,而北部包括海原在内的广大地方,因人烟极为稀少,元政府遂于其地屯田。……自1358年(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后,迁豫王于六盘山经营屯田,并允许豫王占有今海原县、同心县等大片荒地,农牧兼营。”

蒙元时期,以西安州为代表的海原农牧经济(屯田业务),前属陕西行省,中属宁夏行省,后属甘肃行省管理。而军政大权(王府势力),前属安西王、秦王,中属昌王、湘宁王等,后属豫王控制。

西安州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地带,因州的建制撤销,地方无官,形同瓯脱,故只有屯田发展农牧业,时而属陕西行省开成路,时而属甘肃行省宁夏万户府。

【注释】

[1]《元史》:(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出版,1976年4月。

[2]《海原县志》:海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

[3]《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杨新才、吴忠礼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3月。

[4]《宁夏史志》: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宁夏地方志协会主编,2009.5。

[5]《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刘应李原著,詹友谅改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6]《固原地区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

[7]《宁夏通史》(古代卷):陈育宁主编,分卷主编钟侃、陈明猷,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9月。

[8]《宁夏百科全书》:宁夏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9月。

[9]《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薛正昌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1998年4月。

[10]《黄河文明的绿洲宁夏历史文化地理》:薛正昌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

[11]《西海固史》:徐兴亚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

[12]《宁夏历史地理考》:鲁人勇、吴忠礼、徐庄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

[13]《宁夏历史地理变迁》:吴忠礼、鲁人勇、吴晓红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

[14]《宁夏五千年》:郑彦卿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

[15]《固原历史小百科》:佘贵孝主编,宁新出管字[2001]第685号,2001年12月。

[16]《固原史地文集》:王恽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8月。

[17]《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元史编写组,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5年4月。

[18]《元史》第五册卷六十志十二地理三。

[19]《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年,第七册。

[20]《额济纳旗志》:方志出版社出版,1998年8月。

[21]《西夏学》(第四辑):黑水城文献研究专号,杜建录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

[22]《元史·兵三》第九册卷一百志第四十八。

[23]《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研究》:陈广恩著,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1月。

[24]《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5]《元史》第二册卷十五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

[26]《元史》第二册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

[27]《元史》第一册卷七本纪第七世祖四。

[28]《元史》第九册卷一百八表第三诸王表。

[29]《元史》第一册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

[30]《元史》第二册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世祖十一。

[31]《元史》第二册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

[32]《元史》第二册卷二十本纪第二十成宗三。

[33]《元史》第二册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成宗四。

[34]《元史》第二册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

[35]《元史》第三册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英宗二。

[36]《元史》第三册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泰定帝一。

[37]《元史》第三册卷三十本纪第三十泰定帝二。

[38]《元史》第一册、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

[39]《元史》第一册、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

[40]《元史》第一册、卷十二、本纪第十二、世祖九。

[41]《元史》第二册、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世祖十。

[42]《元史》第二册、卷十四、本纪第十四、世祖十一。

[43]《元史》第二册、卷十五、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

[44]《元史》第二册、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

[45]《元史》第二册、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

[46]《隆德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

[47]《新编元开成志稿》:佘贵孝编,宁新出管字[2003]412号,2003年8月。

[48]《光绪海城县志》:(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

[49]《嘉靖固原州志》:(明)杨经纂辑,牛达生、牛春生校勘,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